分享

妖风 策划 | 高考随想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高考 

随想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年年的高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每年高考结束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 得意者,一朝成名天下知;失意者,十年寒窗无人问。6月7日,2017年高考拉开大幕,全国940万考生迎来人生中一场重要的战役。无论是斗志昂扬冲在前线的考生们,还是殚精竭虑为他们提供后方支援的父母们,亦或仅仅是在观战的局外人,心里皆是百感交集。高考与大多数人的青春记忆形影相依,是人生旅程中最壮丽的风景之一。相信,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种高考情结。本期特别策划中,几位读者朋友将心事诉诸笔段,也来跟我们聊聊他们关于高考的所思所想。

毕业季,醉青春

□倪慧娟

每逢毕业季,时光就像撒开了腿的少年,热情奔放却也伤感迷茫。

欢呼、跳跃、拥抱,站在人生的阶梯上和过去告别;挥手、落泪、转身,站在时光的渡口走向未来。

和过去告别,不免伤感而迷茫。过去的时光,忙碌、刻苦而充实。往事一幕幕,成全了岁月的厚重。三年的求学生涯,上课的认真听讲、自习室的埋头做题、课间和同学们的嬉笑打闹,如今都历历在目。为了更好的明天,每一个人都卯足了劲,除了在学校争分夺秒,周末仍然奔波于各大课外机构……如今,毕业了,昔日同窗都将踏上各自的征程,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岂能不伤感?而明天的未知,又给时光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未来会怎样,每一个人都给不出答案,岂能不迷茫?

醉青春,这一刻,且让时光走慢一些,让这告别的忧伤走得缓慢一些。让每一个拥抱都充满理解和谅解,让每一次挥手都充满真心和祝福。曾经为了一道题争得面红耳赤,曾经勾肩搭背走向篮球场,曾经你追我赶在校园追逐……同窗,是岁月的馈赠,如果曾经有过激烈的争吵和矛盾,这一刻也该在握手之间烟消云散了;同学,是命运的眷顾,如果曾经有过误会和不解,这一刻在拥抱之间也该冰释前嫌了。此后,各奔东西,一生又还能相聚几回?

高歌、醉饮,都只为了人生难得一回狂欢。为了庆祝一段日子的终结,为了迎接下一站的风景,我们需要一种仪式来告别过去,我们需要一种氛围来畅想明天。丢掉过去的包袱,信心百倍地去迎接明天。明天是什么?明天是汗水和泪水铸造的希望,明天是知识和坚持构建的青春,明天是风雨无阻的信念,明天是跌倒了还会再爬起来的勇气……

又是一年毕业季,愿少年一往无前,勇敢地走出自己的人生。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人生可以放纵。不再有题海战术,但人生的道路依然磕磕绊绊;不必再埋头苦读,但学习的生涯并没有划上句号。每一个人,依然需要拥有百倍的信心去迎接人生的挑战;每一个人,依然需要继续在知识海洋里求得真知灼见;每一个人,依然需要足够的毅力和智慧去面对未来的复杂纷繁。

明天,不是懒惰的代名词,那样只会让你被社会所淘汰。明天,是充满了风景的未来,要你去慢慢探寻。毕业季,醉青春,岁月妩媚应如是;所有回不去的时光,都是良辰美景,望珍惜再珍惜。新征程,真少年,风雨无阻闯人生;所有未曾抵达的时光,都是美好希望,盼努力再努力。

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汪少平

又是一年高考时,每每此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经历的高考。 

那年高考前的一次模拟考试成绩让我丧失信心。我觉得再怎么努力也来不及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别人忙着考前冲刺,我却沉迷于小说的故事情节之中。在这种自我放弃的状态下,高考落榜是意料中的事。我背起行囊南下,进入东莞一家电子厂打工。我成了世界工厂流水线上的一员,每天重复地打着数以万计的螺丝钉,感觉自己成了流水线上的提线木偶。肉体上的疲惫,精神世界的荒芜,我的内心已是杂草重生。富士康的“十连跳”事件也为我敲响了警钟,我放弃工厂普工的工作,重新踏上求职之路。

然而,生活再次给了我一个响亮的巴掌,由于没学历没技能,我能选择的工作实在太少。我感觉自己的青春跟那件灰色的工衣一样,暗淡无光。

直到有一天,我应邀参加同学聚会,看到当年那些考上大学的同学们如今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衣着光鲜体面,他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说着那年高考后各自的人生际遇。最令我惊讶的是好友英子,当年她高考落榜后,去了深圳一家玩具厂打工。她利用空闲时间,自学大学的管理课程,拿下自考本科文凭,还考到了注册会计师证,最后成了深圳某集团公司的财务总监。从一个普通打工妹华丽转身为职场白领精英。

我羡慕地望着英子,哀叹自己在人生的考场上节节败退。英子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其实,不论干什么事情,只要努力克服困难,坚持下去,总有一天会成功。”

我困惑地问:“现在努力,恐怕有些晚?”英子连忙回答:“只要你坚持去做,任何时候都不晚,我就是一个例子啊!虽然比不上别人,但是,我却不断超越自己,这不就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吗?再晚,我们能晚过美国的摩西奶奶吗?她从古稀之年开始自学画画,共创作1000多幅画作,被当做自学成才、大器晚成的杰出代表。画家齐白石年轻时做过木匠,后来学画,终于成就一代国画名家。”

听了英子的一番话,我如醍醐灌顶。我根据自己的爱好,报了职校的广告设计培训班。在学习期间,碰到过不少困难,一度想放弃。但想到英子说的话,我就不断告诫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后来,我跳槽去了一家小型广告公司。从学徒工做起,白天在办公室打杂,抽空学习绘图知识,晚上下班后,我还在电脑上练习画效果图。在这家小广告公司工作一年后,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我跳槽去了另一家大型广告公司,终于迎来人生新的起点。

当年的高考,后来的职场生涯,让我明白,人生无处不考场,生活中的每一步都是一次考试,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梦想成真。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任何时候重新开始都不晚,只要你勇于迈出第一步,终能看到人生最美的风景。

油麻菜籽的命运

□程果儿

大姐说话的腔调很奇怪,有些时候,硬得一疙瘩一疙瘩,又有本地方言掺杂里面。她一面用手摁住裙摆、踩动缝纫机踏板,一边跟我讲电视剧情节:姐姐的财产、未婚夫都被妹妹抢走了——又气人,又想看!语气里的愤慨非常真实。

她右手边,靠着缝纫机机身,平放着一款红米手机,我几年前用过。我问:下载了电视剧过来看?大姐用下巴一指:对面都有无线网。

隔条马路,有一家公共浴室、几家饭店,参差林立。这是一片待拆迁的原生态居民区,聚集着小城里为数不多的瓦房平房。春天,我带儿子从那里的小巷走过,打扫得干干净净,不时从墙头边伸出一枝花臂来,艳得很。

大姐在马路这边摆摊,六月骄阳如火,她坐在三轮车后屁股撑起的挡板下。这辆簇新的车是改装过的,车厢加了蓝色板材封闭,后挡板放下,各种布头、拉锁、鞋垫、一台缝纫机、小板凳,就都被圈在里面。挡板撑起,就是一顶小型遮阳棚,旁边还竖着柄大伞。大姐戴墨蓝色遮阳帽,牙齿雪白,睫毛一扇一扇,很好看。

我真心赞叹:“你年轻时候肯定很漂亮。”大姐羞赧一笑:“不好看喽,都是黄脸婆了。”我又问:“你说话不像本地人,老家哪里的?”她说:“云南……”

我便不再追问。我少年时候就知道,要到云南带老婆回来的人,要么家境赤贫,要么本人条件不佳。带回来的女人,有把日子过下去的,也有中途跑掉的。那样粗砺的来路,不问,也罢。

我说:“头几天来找你补裙子,你不在。”大姐说:“回家去给儿子做饭嘞,高考,要让他吃好一些。”我问在哪家学校?她说:“三中。”我“哦”了一声。这是城里比较弱的一所中学。她说:“就是成绩不太好。”“男孩子,难免调皮。”“他不皮,天天放学就回家,从来不乱跑,中午吃饭,都是自己回去做的。”大姐脸上有隐隐的骄傲。我点点头:“这年头,要想念书,都有学校上,只要自己以后努力。”大姐笃定地说:“有个手艺就好,总是有饭吃的。”

这是大姐许多年来最真切的体验吧。她在大山里盛放如花儿一般的青春,那里是不是有爱唱歌的情哥哥,只有她自己知道。为了家人,也为了自己,她选择被命运的风带到远方。我妈常说“小闺女菜籽命”,很宿命的一句俗语,以前的女人较之男人,对于生活更少主动权,只能看命运怎么抛掷手中的色子。

大姐嫁来苏北,比家乡情况好些,但较之大多数人家,依然是下下等日子。生活,要两个人同赴战场。她一个山里姑娘,没文化没技术,可是,她会穿针走线、缝缝补补。一年一年,夏天,坐在阴凉里;冬天,躲在背风处。一针一线,为家里人攒下吃穿用各项开销。

我细细看过大姐,她嘴上有浅色口红的影子,脖子上有黄澄澄的项链。她把自己的根在异地牢牢深扎,长出蓬蓬勃勃的一丛。

今天,我又从她摊子前走过。正中午,缝纫机覆着塑料布,给顾客坐的小板凳搁在上面,是一个收紧的姿势。三轮车开走了。她昨天说,各项考试结束,学生少了,生意也少了,有时间回家做饭。此时,她或许正和高考结束的儿子及老实会做的丈夫一起,吃着朴素的饭菜;或许还聊着儿子的志愿、将来。

不知道大姐有没有听过李宗盛的《油麻菜籽》这首歌,她更不会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人替她写过一篇文字。我祝福这些老实生活的人,歌词的后两句,刚好送给他们一家:经过了那些无奈和期待,我好高兴有了自己的将来。当初,她像油麻菜籽一样,被命运选择,现在,她终于可以,和儿子一起,选择他的将来。

放手也是一种关爱

□唐吉虎

儿子今年参加高考,在最后的一次家长会上,班主任要求我们不要过多的把压力传导给孩子,比如对孩子说让孩子放心去考,考上了大学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去上学,这些话没有必要对孩子们讲,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段都很敏感,这种话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对孩子们来讲,也许会起到负面的作用。老师还说,如果让孩子感觉到家里需要砸锅卖铁送他们去上学的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读书对父母造成一种伤害,说不定还会消极地去对待这个问题。对于老师的这种论调我是深以为然的。

尽管老师在家长会上是这么要求,但是在家长群里面大家还是每天都在讨论着高考的事情,从如何填报志愿到高考的时候配备一个机械表,从孩子周日在家学习到留校自习,无处不显示着家长们的关怀与忧虑之心,考虑之全面不由得人不惊叹。以至于一个家长在群里发感慨:“为了孩子的高考,我们做家长的是费尽了心思。”

从老师提前预防的建议到实际家长的群里讨论,能看到现在的家长确实是非常担心孩子的高考情况,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那个年代参加高考的事情。

我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加的高考,在我们那个年代,大部分孩子都是乡下农村的,家长们多数是文盲与半文盲,对高考没有一点概念,唯一能知道的是孩子们考上大学之后能够分配工作,有一个好一点的前程。而我们的家长在那个比较艰苦的日子,他们在家里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农活干好,也因为文化层次低,他们在家里既不能辅导孩子的学习也不能监督孩子们完成作业。甚至于有些家长在周六日孩子们离开学校后还要求孩子去帮着家里干一些农活。在他们心里面十七八岁的孩子也算是半个大人,是一个劳动力了。

那时候大学毕业后能分配工作,家长们都没有像现在的家长这么紧张孩子的高考。这几年看过很多新闻,讲述着到了高三时很多家长甚至于专职去陪读,在学校旁边租一个房子,与孩子同吃同住,就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餐宿条件,让孩子能更好地学习,在他们心里似乎高考是一件天大的事情,家长们只有把这些后勤做好,才是对孩子的最大的负责与帮助。

家长们的这种陪读让我想起了古代书童陪伴着公子少爷或者小姐读书的画面,一个书童挑着担子住在书院里或在书院旁边租一个小院陪着他们的少爷公子,给他们挑书,给他们准备墨砚,只是现在的书童换成了父母而已。

其实家长们的这种焦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就我自己读高三时的体验来说,到了高三,哪怕是成绩很差的学生,也同样没有放弃过继续学习,哪怕是知道考不上大学,但是在复习的时候,依然会向以前学习的时候一样,去问老师问题,甚至于更加主动地去温习那些以前没有学习牢固的知识点,学习的自觉性是非常强的,正如老师所说的,孩子已经有十七八岁了,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在我们那个时候的同学心里想的就是哪怕考上不大学,也不要考一个太差的分数,不仅给老师丢脸,给家长丢脸,同时自己也会没有面子。

正如我儿子的班主任所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已经懂事了,有了自己的情感,能够感受到压力,能够去为父母着想了。高三的时候家长陪伴在孩子身边,不断唠叨与要求,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过多的关爱却给了孩子一种无形的压力,让他们觉得要是自己没有考好,会对不起家长的一片苦心,甚至有一种负疚感。

2016年6月内蒙古就有一位学生在高考后跳楼自杀,而且这并是一个个案,关注一下高考后的新闻就知道,已经连续多年每年的高考之后都会有学生因高考失利自杀案例的报道。学生为什么自杀,其主要原因应该就是家长期望过高导致。

对于孩子的高考,我认为家长们大可以平常心去对待,让他们住校,给他们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去学习,就已经足够了。认真地想想,其实放手也是一种关爱,孩子们在没有家长的压力下更能自主地学习,更能理性地对待自己的成绩。

刊发于2017年6月9日《劳动时报周末》

最新征文:

“一起来当编剧吧”小说接龙大赛第七轮正式开赛!邀你续写第十五章!

神编小妖

一个有品格的原创文学+新闻自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