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朱元璋的文到底有多雷人……4月“漫话•说史”笑话连篇!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乾隆写诗

□韦耀武

中国历史上有数百位皇帝,爱写诗的皇帝也有不少,如隋炀帝杨广、南唐后主李煜,都很有名气,但最爱写诗的大概要数乾隆。

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记载,清朝的乾隆皇帝当时已写诗39340首,这还不包括甲辰以后写的诗。另据郑鹤声著《中国文献学概要》载,乾隆“御制诗至十余万首,所作之多,为陆放翁(即陆游)所不及。”乾隆活了88岁,以其寿计算,平均每天写诗3首多。陆游活了85岁,写诗近万首,曾被称为写诗最多的人,他也差不多每三天才写一首诗。说乾隆是写诗最多的皇帝,甚至说他是中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人,看来一点也不为过了。

作为一个皇帝,当朝理政,日理万机,却又热衷于写诗,且数量不菲,那么诗的质量就有待于商榷。乾隆写诗,从最初的有“感”而发,到后来基本是有“见”而发了。乾隆的诗见雪咏雪,见事议事,涉猎的题材之广,令人咋舌,就连猪,也被他写进过自己的诗里:“夕阳芳草见游猪”。乾隆曾六下江南,喜题咏,到处留下“到此一游”式的诗句。有一次在路边一亭中小憩,但见远处有一参差不齐的古城墙,诗兴大发,赋诗一首: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锯锯,有朝一日掉过来,上面不锯下面锯。无独有偶,被称为狗肉将军的军阀张宗昌又曾作过类此“诗”:远看泰山黑糊糊,上头细来下头粗。如把泰山倒过来,下头细来上头粗。张要算得上乾隆得衣钵的弟子了。

乾隆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诗写得不怎么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级别的大学者江永(字慎修),曾委婉地劝说过乾隆,让他把诗写得再严谨一些,少而精。乾隆回诗一首说:“慎修劝我莫为诗,我亦知诗可不为。但是几余清宴际,却将何事遣闲时?”乾隆很无奈,当完朝理完政,那时候不像现在,可以看电视上网,打麻将斗地主,乾隆退完朝无所事事,这大把闲暇的时光总要打发吧,只能作诗。

江永嫌乾隆的诗不好,但乾隆自有一批拥趸者。有一年冬天,乾隆领着一大帮人去西湖游玩,正好下雪了,雪花迎风飞舞。乾隆一时诗兴大发,欲效曹植七步吟诗。他先开口吟道:“一片一片又一片,”大家听了纷纷叫好。接着他继续吟道:“三片四片五六片……”就在大家莫名其妙时,又来一句:“七片八片九十片……”尽管如此,乾隆到这儿还是灵感顿塞,没词了。乾隆尴尬地憋红着脸,他的手下,曾多次帮他解危的副部级干部、诗人沈德潜补上了末句:“飞入梅花都不见。”沈德潜这一补画龙点睛,几句大白话方才有了些“诗”味儿。

乾隆在位六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年寿最高的皇帝,他把康乾盛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乾隆是一位较杰出的政治家,但与诗人的名号还是有些差距。

朱元璋的“天下第一妙文”

□唐俑

著名散文家、红学家俞平伯先生曾读到过朱元璋写的一篇文章,不禁拍案叫绝,评其为“天下第一妙文”。

朱元璋不是大老粗吗?怎么也会写文章,而且还写出了“天下第一妙文”?

事实上,这篇“天下第一妙文”并非多么文采飞扬,而是他把一篇祭文写成了罪状。

这篇祭文,是朱元璋为老二朱樉写的。

朱樉生于1356年,朱元璋次子,比太子朱标仅仅小一岁,生母马皇后。

老大朱标虽然是太子,但朱元璋最喜欢、最看重的,却是这个老二,因为他各方面都比老大强,只可惜天意弄人,他不是老大。没办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个规矩,朱元璋不能破。

洪武三年,年仅十五岁的朱樉被封为秦王,让他驻守至关重要的西北要塞,封地在西安,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来到封地。

众所周知,在当时的藩王当中,燕王朱棣也是朱元璋比较优秀的一个儿子,但与二哥朱樉相比,无论是才能还是老爸的看重,他都要差那么一点,因为朱樉不但被“委以关西兵事,得专行赏罚,岁秋廵边,大将皆听节制”,老爸还加封朱樉为宗人府宗人令,皇族的一切事务都归他管。

可惜,朱樉是个短命鬼,仅活了三十九岁——

洪武二十八年正月,朱樉奉命前往洮州平定少数民族叛乱,谁知朱樉刚到,还没捞到仗打,叛军就因害怕而投了降,把朱元璋高兴得无法形容,对其进行了大量赏赐。没想到仅仅两个月后,朱樉就突然离开了这个世界。

对儿子的突然离世,作为父亲的朱元璋,自然是“深感哀痛”——“我深感哀痛,此乃父子之常情,我追赐谥号,此乃天下之公理。朕所封诸子,以你年长,首封于秦,希望你能永保禄位,以作帝室之屏。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谥号为愍。”

关于朱樉的死因,正史语焉不详,大概死得不光彩,如果老老实实地记载下来,肯定会让皇家丢脸,史官胆儿再肥,也不敢肥到那个程度。

“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实际上,朱元璋在赐其谥册里的这句话,已经透露了儿子的“死因”,而具体死因,据朱元璋自己在祭文中透露,是因为朱樉虐待宫人,被人在食物中下毒毒死的。

所以,朱元璋不但没有丝毫同情,还在祭文中痛骂他死有余辜,罪有应得——他寄予厚望的这个儿子,实在令他太失望了!于是,在祭文的开头,他就对这个他最看重也最令他失望的儿子,进行了一番痛斥,说他“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以至于“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那么这个朱樉,到底做了哪些坏事呢?别人不敢提,朱元璋却“不怕”,在祭文中竟然列举了儿子二十八条罪状,比如在母丧期间没有悲伤的表情、违反圣旨擅自处决犯人、虐待正妃宠爱偏妃、在宫中侮辱妇女、放纵小人入宫、不理政事、殴打王府官员、目无王法、超越等级造五爪龙床、擅自建造规模宏大的君主府、逼百姓卖儿卖女、阉割少数民族幼男等等。

在祭文中,朱元璋对儿子的具体死因也毫不避讳,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因虐待宫人,导致被人在饭菜中下毒而死。

历数了儿子的罪行,朱元璋仍不罢休,又在祭文的最后痛骂——“观尔所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还诅咒他哪怕下了地狱,也没好日子过——“俾尔受罪于冥冥,以泄神人之怒”。

所谓祭文,是对死者表示赞美和哀悼的一种文体,朱元璋却一反常态,写成了这种画风,难怪俞平伯先生要称其为“天下第一妙文”。

俗话说“死者为大”,你不赞美、不表示哀悼也就罢了,为什么如此无情呢?何况还是自己的亲骨肉!

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洞悉了朱元璋的内心,不得不感慨,这位父亲,用心良苦啊!

众所周知,祭文是在祭奠死者时用来诵读的,朱元璋这样做,目的是对其他儿子进行警示,其中隐藏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他一共有二十六个儿子,走掉一个,还剩二十五个,他可不希望这些儿子,步老二的后尘!

但愿在老二灵前诵读这篇祭文时,其他儿子能听懂为父的良苦用心。

外一篇:

钱谦益,好一个水太凉

□梁小兰

一个男人来到河边跳水自杀,但是他摸了摸河水之后,说了一句“流芳千古”的话:水太凉!然后又把脚缩回去了。

这个男人是谁啊?还像不像个男人呢?跳个水还嫌水太凉?您老到底有没有勇气跳呢?没有,就在家呆着呗,何必跑这儿演小品。人肉一下吧,这个男人就是明末大名鼎鼎的东林党领袖,当时文坛盟主钱谦益。

采访一下钱谦益,您老当初是怎么想的呢?河水真是太凉了?还是您老就不想死?没想好您就来到河边,这不是故意给自己制造千古大笑料嘛,您是不是觉得自己名气还不够大,史书里没啥可写,再来点爆炸新闻?

其实钱谦益不是一个人到河边的,与他同来的还有他年轻貌美比她小36岁的娇妻柳如是。钱谦益从心底里是不想死的,他之所以来到河边,是受了妻子柳如是的劝说。那天,他在河边反复徘徊,看看河水,又看看远山,那些个瞬间,他的眼前闪现出很多东西:藏书、诗词、古玩、阁楼、清茶……件件都是他的心爱,他怎舍不得抛弃它们。远处仿佛传来撕杀声,刀光剑影、血肉模糊,他颤栗了。他的眼前又突然出现两具冰冷的尸体,一具是他,一具是她,躺在地上,脸色苍白浮肿,湿了的衣服还滴着水,他惊惧了。他叹息了数声。沉思着再沉思着又沉思着,他终于下定决心,不跳!

那柳如是为什么要劝钱谦益自杀?疯了吧柳如是,放着美好的生活不过,劝自己的丈夫自杀?柳如是没疯,疯了的、傻了的、狂了的、坏了的是那个时代。

介绍一下柳如是,她是明末名妓,与当时的李香君、董小宛、陈圆圆等八位名妓同称“秦淮八艳”。秦淮八艳无一人是平凡之人,而柳如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是因为她的貌美,二是因为的她的才思。她本名杨爱,后读到宋朝著名词人辛弃疾《贺新郎》中的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非常喜爱,便自号如是。在那个年代成为妓女绝不是女子的错,大都是家庭原因造就,柳如是也是如此,她自幼家贫,被辗转贩卖,10岁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柳如是虽是妓女,但她所结交之士大都是当时名儒,最后她嫁给钱谦益,也是因为钱谦益才大学博。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军攻破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失望之极,留下一句“诸臣误我!”自缢身亡,大明王朝自此轰然倒塌,那个时候钱谦益赋闲在家。后来,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钱谦益在柳如是的支持下做了南明朝庭的礼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长。1645年清军攻杀南京,风雨飘摇,国将不国,一代才女柳如是劝老公钱谦益舍身殉国,她凛然说:“君殉国,我殉夫!”钱谦益犹豫再三答应了柳如是,但内心深处,他是不想死的。于是闹出了“水太凉!”的千古大笑话。柳如是呢,见丈夫如此,愤然而又奋然往水中一跃,如若没有钱谦益一把拽住,一个更加光辉的柳如是便会在历史上跃然闪现。

钱谦益,好一个水太凉!你的节操真不如一个女子!若不想死就直接说不想死,何必假惺惺装气节汉阳刚男?三千里的破碎江山都要被你气头晕了吧。钱谦益果真是不想死,不仅不想死,还想活的更好,还想得到高官厚禄的美好日子。于是钱谦益屈膝投降了清朝,并且又一次创造了钱谦益式的黑色“幽默”。

经历水太凉后,钱谦益又淡定上演了一个故事。一日,钱谦益挠着头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然后出门而去,家人没在意,以为他头上长多了虱子出去用篦子篦虱子了。谁料,钱老爷不一会儿回了家,众人瞪大眼睛一看,钱老爷竟然剪了个清式头发,前脑门剃的锃光瓦亮,后面留着个小辫子。钱谦益,你不是说相声的吧,包袱一个接一个,还抖得那么自然,无可挑剔!只可惜观众没有笑声,只有鄙夷,这鄙夷之神一瞥就瞥过清朝几百年。连乾隆皇帝都讽刺他:“进退都无据,文章那有光!”

如若没有柳如是,钱谦益注定要被钉死在耻辱架上,留下贰臣的恶名。钱谦益没廉耻,可柳如是却是有一腔爱国情怀,钱谦益投降清朝后,就到北京做了一名礼部右侍郎的官,但柳如是坚决不随行,她虽是女子,却不耻为清人。在钱谦益到北京后,她仍劝钱谦益回心转意回归明朝。钱谦益后来终于辞官归家,在柳如是的帮助下,一直从事反清复明的活动,直到终老。

公元1664年钱谦益死了,死时83岁。他临死终于悔恨没死在乙酉日(柳如是要与他一起投水殉国的日子)。也是,如果钱谦益和柳如是都一同死在那一日,历史上的钱谦益便会大放异彩!受到后世敬仰!

道貌岸然也罢,虚伪做作也罢,一切都化作尘烟封在了历史深处。

好在他身边有柳如是,这个奇女子给了他力量,让他在晚年继续擎起爱国大旗,这才在历史中给他迎回一点体面。相比钱谦益,柳如是有着惊世骇俗的勇气、节操、爱国情怀,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柳如是真正的传奇!

钱谦益死后,当时的学者还是给了他较公允的评价,如黄宗羲承认其“四海宗盟五十年”的学术地位,把他引为知己,至死不仕清廷的顾炎武肯定其文章宗主。

说到底,我们所爱戴的、敬仰的还是那些胸怀爱国情操的有识之士!若秦桧之流,永远得跪在岳飞面前!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历史若往回重写,钱谦益必定是去跳水的了!

刊发于2018.4.13、4.20《劳动时报·周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