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老徐娘却被君王争抢,楚国兴衰竟源自她俩?

 忧郁的妖精 2020-09-25

红颜祸水,一直是中国历史经久不衰的命题。只要是有关宫斗内乱、战争、亡国,乃至于男人身亡这样一丝儿的不自然现象,如果能找到点点同女性沾边的蛛丝马迹,看客们就会立刻将“祸乱朝纲的标签给她贴上,并且代代添加,世世累叠,最终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个美艳、淫荡,被黑化了的背锅妖姬……





息妫:



亡二国,强楚国





唐代诗人崔护仅凭一首诗《题都城南庄》闻名后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自此以后,千百年来“人面桃花”一直让人浮想联翩。

后来明代大才子唐伯虎也写了一首桃花诗:“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文人雅士总喜欢把美女比作桃花,是因为他们心中沉淀的美女形象和桃花一样:美得朴实,香得淡雅,清新脱俗,不隔尘寰,让人流连顾盼。其实,我国历史上还真有一位桃花夫人,她就是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的息妫。

息妫是春秋时期陈国公主,本来姓妫,因她父亲陈庄公将她许配给当时一个小国息国的国君——息侯,所以人们叫她“息妫”或“息夫人”。史书上记载息妫艳若桃花,所谓“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后人称赞她:“桃花夫人好颜色,月中飞出云中得。新感恩仍旧感恩,一倾城矣再倾国。”关于息妫为什么被称作“桃花夫人”?传说她出生在深秋,却引来满园桃花盛开,姹紫嫣红,接着出现百鸟朝凤。而且她出生时额上带着桃花胎记,宛如桃花女神转世。再加之她谢世后埋葬地桃花遍野,所以被称为“桃花夫人”。

公元前684年,息妫被父亲远嫁给了息国的息侯,在出嫁路上探望姐姐蔡妫。姐夫蔡哀侯过分热情地接待了美若天仙的小姨子。关于这次接待,微言大义的《左传》只用了六个字描述,“止而见之,弗宾”。

被戴了半顶绿帽子的息侯知道后义愤填膺,决定假手楚国报辱妻之恨。这是病急乱投医的火中取栗之举。当时在位的楚文王熊赀乐得顺水推舟,借机扬威诸侯,于是依计而行,装模作样地攻打息国却用重兵对付救息的蔡军,大败蔡军并活捉了蔡哀侯。

蔡哀侯得知自己被俘是息侯“借刀杀人”之计,十分愤恨,就在楚文王面前口吐莲花,描述息妫的绝世姿容:天下无双,目如秋水,荷粉露垂,杏花含烟,国色天香,无与伦比云云。楚文王和蔡哀侯一样是色中饿鬼,心动不已。公元前680年,楚文王以“盟友”姿态领兵与息国会盟,息侯盛宴招待,并让息妫出来敬酒。让息侯没有想到的是,他前脚坑了蔡哀侯,后脚蔡哀侯就如法炮制怂恿楚文王来掠妻夺地,自己也成了阶下囚。

桃花夫人欲投井全节未成,以一己之身保全了丈夫息侯的性命和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但是她拒绝以色侍人。尽管息妫入楚宫三年,为楚文王生下了两个儿子:楚堵敖(熊艰)和楚成王(熊恽),但却始终“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楚文王十分纳闷,反复刨根究底,息妫万般无奈,才泪流满面地哀告:“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言之凿凿,哀艳凄绝而又满含沉郁隐忍的恨意。楚文王无话可说,但是他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为夫人报仇再次攻打蔡国并继续扣留蔡哀侯,直至他被软禁9年后去世。

息妫在楚宫中备受宠爱,楚文王为她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开凿了桃花洞。山顶古柏森森,山脚亭台楼榭,泉水潺孱穿行青山绿水。

息妫身嫁楚文王含垢忍辱,却展示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高超的治国才能。息、楚两国的先后历练让息妫愈加精进,成为楚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建议相继被文王采纳。

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数十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时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楚文王也成为楚国历史上大有作为的一代明君。

相传在一个秋风送爽,桂子飘香的季节,趁楚文王外出打猎,息妫悄悄跑到城门口私会时任守城小吏的先夫息侯,两人相泣而诉,恍同隔世。息夫人作诗一首,被收入《国风·王风·大车》:

大车槛槛,毳衣如菼。岂不尔思?畏子不敢。

大车啍啍,毳衣如璊。岂不尔思?畏子不奔。

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道别之后,息夫人撞墙而死,息候亦随她而去。正所谓“乃为泉下骨,不作楚王嫔。楚王宠莫盛,息君情更深。”楚文王狩猎回来,听说此事,黯然神伤。有感于二人的纯情,竟也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息夫人合葬在城外的桃花山上。后人在山麓建祠纪念,称为“桃花夫人庙”或“桃花庙”。唐代风流才子、大诗人杜牧曾任黄州刺史游览过木兰山,途经桃花夫人庙时,曾到庙中凭吊,并题有一诗《题桃花夫人庙》:“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毕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息亡身入楚王家,回看春风一面花;感旧不言常掩泪,只应翻恨有荣华。”

而这个故事不过是民间传说罢了,真实历史不是这样的。正史记载楚文王死后,息妫还倾力辅佐过楚堵敖熊艰(楚殇王)、太子熊恽(楚成王)。楚文王死后的12年间,这个被掠夺的红颜,以未亡人自居的女子,悉心抚养两个孩子熊艰和熊恽,抵制着文王弟弟子元的诱惑,最后扶助儿子成就了霸业。

当时楚国内乱激烈,两个儿子又骨肉相残;而王叔令尹子元控制宫廷,子元依仗着是楚文王的兄弟,垂涎其寡嫂桃花夫人的姿色,欲行篡权夺嫂逆谋。狂妄恣肆,放纵淫荡。子元为诱惑息妫,竟在寡嫂居住的宫室旁修建了自己的官邸,在里面摇铃铛、跳万舞。垂帘听政的文夫人重用贤臣,终于铲除凶顽,稳定了楚国朝政,平定了长达八年的“子元之乱”。

自此息妫幼子熊恽巩固了王位,成为后来大名鼎鼎的楚成王。成王雄才大略,曾盟齐桓公于召陵,会诸侯于牡丘,伐郑于许,败宋于泓,“以方城为城,以汉水为池”,称霸南天,不可一世。而息妫却隐没于硝烟之后,成为楚宫里一缕先王的余音,如愿以偿地望着儿子走上强盛楚国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息妫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息妫一辈子芳华绝世,命运凄婉多变,跟他密切接触过的至少三个国君蔡哀侯、息侯和楚殇王(还不包括一个国君楚文王的亲弟弟——令尹子元)都不得善终,所以历史上有人说她是“红颜祸水”,所谓的美色亡三国。其实她不但不以美色惑人,而且倡导女性自立。

在她辅佐楚文王、楚殇王、楚成王三代楚王期间,促进中原与楚国两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她独有的与蔡侯、息侯、楚文王虚实相映的三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让宋之问、王维、杜牧、刘长卿……无数名家都曾为这桃花般动人、命如桃花之薄的女子赋诗,桃花夫人也就成了历史上尽人皆知的薄命红颜。她建立一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的四项历史功勋将永载史册。

桃花夫人息妫的事迹,《左传》、《史记》等书中都有记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她的许多故事。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尊为“平安神”,桃花夫人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








夏姬



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十次守寡

杀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国两卿





夏姬位列“春秋四大美女”,以其美貌而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艳后"。她是被《诗经》骂得最多的女人,胜过宣姜。在正史、野史、小说笔记中被记载得很是热闹。《左传》《史记》《列女传》中都有她的身影,而《史记》则大致沿袭《左传》之说,少有改动。及至到了明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中,又添加了不少新内容,使夏姬妖媚和克夫的淫荡形象更加丰满立体。后世对夏姬的评价,基本都以《东周列国志》为蓝本。

夏姬,春秋时郑穆公与少妃姚子的女儿。她被称为夏姬,是因成年后嫁给了陈国公族夏御叔。据冯梦龙说她“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有骊姬、息妫之容貌,兼妲己、文姜之妖淫,见者无不消魂丧魄,颠之倒之”,她不但美貌绝艳,而且还在十五岁的时候,梦里学会了采补之术,素女心法。

对于夏姬的美貌,不仅先秦诸多典籍中有载,而且《诗经》和《国语》中都有所补充或印证,正史如《史记》和《资治通鉴》更是言之凿凿,记叙犹详。她的姿容仪态,绝对是美艳不可方物。

大凡物极而必反,美极而近妖。因此,"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

据说她在未成年之前就同庶兄公子蛮兄妹私通,不勾三年,子蛮夭死。公子蛮及夏御叔都壮年而亡,后人归结于夏姬因会"采阳补阴却老还少"的"素女采战之法"。以此法不仅使得同她媾合的男人身竭力衰,而且她却通过这"采阳",能长葆青春,容如桃花。所以她在成为寡妇后,依然吸引着众多男人的钦羡。她先后同大臣孔宁和仪行父,以及陈灵公有染,而且三个情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竟在朝堂之上拿着夏姬的内衣互相嬉戏,简直禽兽不如。

接着,便上演了那出"株林"闹剧,这就是《诗经·株林》中所言之事。陈灵公被夏姬的儿子夏徽舒(字子南)一箭射死,孔宁和仪行父逃到楚国,楚国借机伐陈,将子南弄死,并把夏姬掳到了楚国,陈国由此亡国。而后,孔宁落水而死,仪行父病重身亡后人也将这账算在夏姬的身上

夏姬被掳到楚国后,楚庄王瞬间被迷翻,重臣屈巫及名将子反亦为夏姬倾倒。当庄王想立夏姬为妃时,屈巫以夏姬为不祥之物阻止,当子反说"大王不娶,我娶亦可" 时,屈巫又说,公子亦是国之栋梁,也可被克之。

庄王无奈,将夏姬赐给了新近丧偶的边关大将伊襄老为妾。却不料不久伊襄老即战死,夏姬旋又被其子黑腰霸占。屈巫知道后,设计让夏姬同他一起逃到晋国,而他在楚国的家族则惨遭灭族之祸,庄王连带着把那娶了后妈的黑腰也一起杀了。当然,这笔帐又算到了夏姬的头上。

接着,晋楚开战,楚国大将子反兄弟战死,双方死伤无数,甚是惨烈。有人说,这些都因夏姬而起,她因此也成为搅得春秋天翻地覆的一代妖姬。

值得庆幸的是,自从跟了屈巫后,夏姬便风平浪静地过起日子来了,再无桃色风闻,至于后来是如何辞世的,也无证可考了。

夏姬,这位绝世风华的女子在春秋末年的人生际遇,被后人肆意地涂抹和意淫成情色的一生。现在我们除了知道她"采阳补阴"而有温软的酮体,以及艳若桃花的容颜外,留下的就是淫荡和祸水等意象了,大概这正是世人想证明"甚美必有甚恶"的真理所在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