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会喜悦地接纳与赏识孩子

 木香草堂 2020-09-25

 学会喜悦地接纳与赏识孩子

这段时间我们县工会组织趣味运动会,我单位有组队参与,对于喜爱运动与热闹的我来说此等好事定会积极参与。趣味运动会设置了五个项目:集体跳大绳(5男,5女)、背夹球(4男4女,采取接力方式)、两人三足跑(4男4女,采取接力方式)、飞镖(2男1女)、拔河(7男、5女)、踩气球(5男5女)。看着都很好玩,所有项目我都想参与。后来通过选拔,虽说我一直都有坚持运动,但奈何只有耐力足,腿太短暴发力不足,身材太胖不灵巧,投镖准头不行,只好选择不太需要个人技巧的集体跳大绳和拔河。

但就是这个在我想来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跳大绳,却让我受挫不少,第一天练习,只跳了20来个,就气喘如牛,脸色发白,再也没体力支撑跳下去。后来休息了好一会,才有体力再跳,如此反复。第二天一起床,就发现腿酸痛得不得了,浑身无力,坐在椅子上手动都不想动一下。我觉得奇怪,我每周至少有去长跑3到5公里二、三次的人,就跳了一下绳,何以至此?经专业人士(我单位有一个体育老师转行过来的同事)分析才知道,我的长跑都是慢跑,跳绳相比于慢跑来说,就算比较剧烈的运动,而且运动使劲的地方也不一样,突然开始跳绳,肌肉酸痛是正常的。后来经过两周的训练,我可以坚持跳下100来个绳,但却再没体力突破了。当然,相信坚持练习下去,后面成绩一定会逐步增加。

就我这两、三周的跳绳经历,让我不由回想起在儿子还小时,我陪伴与激励他的跳绳经历。大概在幼儿园时,老师有布置家长在家训练孩子跳绳,当时儿子的手脚协调能力不是很好,最多只能跳到10个左右。升上小学后,体育考试还设了跳绳,老师也是布置家长在家训练孩子跳绳,儿子那时候的手脚协调能力仍然不行,跳绳成绩还是惨不忍睹。有一次练习时,我激励他,如果能够连续跳50个,我就买一个他喜爱吃的冰淇淋给他吃。在冰淇淋的激励下,他一开始的冲劲很足,奈何跳到精疲力尽仍旧无法连续跳到50个,随着体力的流失,感觉得到冰淇淋的希望越来越渺小,最终把绳甩掉不跳了。当然,最后虽说没连续跳到50个,我算他的总成绩与良好的态度下,还是奖励了冰淇淋。但随着儿子体育考试结束后(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因为小学时期影响不大,所以没大引起重视),我就没再坚持训练他的跳绳。

在儿子5年级的时候,听丈夫一直说体育中考有跳绳的项目,1分钟要跳到180个才满分,我又动了训练儿子跳绳的念头。我与儿子商量:每天晚上跳到1000个,如果能够坚持半年,给他买一个不超过200元的玩具。在读中学之前,儿子太喜欢买玩具玩了,玩具可以说就是他的命根子。在玩具的激励下,儿子信心十足,说一定可以攻克难关,坚持半年。但也提出一个疑问:如果遇到有事或是生病无法跳的时候怎么办?我解答道:如果遇到有事,可以后面两天补足,比如前天有事无法跳,第二天跳2000个,或者分两天补,一天补500个;若生病了,生病的那几天可以不要跳。如此完善协议后,我们签字盖手印,打印表格开始计数。每天晚上作业完成、笛子练习完,我们母子俩就下去楼上跳绳,一个跳,一个计数。一开始1000个儿子要分好几下才能跳完,后来越来越厉害,一口气不中断就可以完成,我给他限时计数,一分钟可以跳210个左右。记得当时跳了三、四个月后,因为遇到春节事情比较多中断了太多天了,儿子觉得很难补回去,自愿放弃玩具不再坚持跳下去,但坚持跳了如此长时间的成果一直都在,体育中考考跳绳没什么悬念拿了满分。当时觉得他跳得很不错,这次自己练习跳绳才知道,不是很不错,是超厉害。

儿子在小学的时候,学了一年的葫芦丝,四年的笛子。记得初学笛子的时候,因为气息难把握,吹得很吃力,而我又不理解,时常严格地要求他。曾有一次,在我各种指手画脚的严格要求下,儿子生气了把笛子伸给我说:“要不,你来吹,给你一个晚上时间练习,你如果能够吹出声音,我以后随你怎样说怎样骂不生气。”我接受了挑战,结果把嘴吹痛,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怎样都无法吹出声音,惹得儿子在旁边窃笑不已。这才知道,在我理所当然认为很简单可以办到的事,原来只是我的理所当然认知,事实上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经过如此一事后,我才学会了换位思考,学会用赏识与鼓励去陪伴他成长。

前几天,有一位妈妈在群里说:一直以来孩子对上网兴趣一般,我家电脑是完全开放的。昨天晚上突然发现读初二的儿子已一个星期中午上网看小说不午睡,晚上做作业之前先看一部电影再做,难怪每晚写作业要到11点多才完成。真是崩溃,难受孩子的不懂事,初二了还不懂得要好好学习,还偷玩电脑。

从这位妈妈的话里可以感知到她情绪里满满都是恼怒、失望。在我看来很正常的孩子偷开电脑玩一事,但却让她感到如此崩溃,为什么呢?因为她只站在她的立场去看问题、想问题,用成人都难以做到的严格标准去要求孩子,并且满怀期望孩子一定能够做到。可孩子首先是人,其次还是一个孩子,很多的欲望是人就难以控制、掌握好,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如果能够自律地生活与学习,那么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伟人与英雄了。可事实是能够成为伟人与英雄的人只是凤毛麟角,大多数人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平凡人。我们父母是一个最普通的平凡人,为什么就一定要求孩子要成为凤毛麟角的人呢?

儿子宿舍有一位同学以全市第一名考上这所大学,结果开学不久却得了抑郁症无法继续学业,只好休学回家。疫情结束新的学期开始,他又回来学校了,但听儿子说感觉病情没有好转,时常在宿舍又哭又笑。我不放心在微信上联系辅导员,想了解一下情况。热心的辅导员马上打电话给我,向我详细地说明情况:大一上学期孩子办休学回家后,父母已带他去北京最好的精神病院治疗了二个多月,已经治好,医生还开出了治好的出院证明,但是嘱咐回家要每天按时的吃药,病情才能控制好。回到家,因为一直来与父母关系非常的不好,父母亲叫不动他吃药,他也不愿意跟父母沟通。再后来自己强烈要求要复学,父母拿他没办法,只好送来学校。回学校病情不好后,学校把情况与父母说,父母也连夜赶过来带他看病,也想叫他回家,可是孩子坚决不回去,父母也无可奈何。因为有医生的证明只要坚持吃药,是能够继续学业的,学校也只能接收。

我与辅导员在电话上都在感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从辅导员与父母的接触中,从宿舍其他人与父亲的接触中,都可以感知到从小到大,父母一直在学习上严格的要求着孩子,很少在情感与生活上关爱与关注着孩子,导致孩子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与父母更像陌路人,才会得了情感障碍症。现在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想要让孩子恢复正常,父母要付出更大的耐心与爱心才行啊,这非一日、一月、一年可办到,也许要经过长年累月得到无条件的爱后才能够得以修复,可怜的孩子,可悲可叹的一家人啊!

《洞见》刘娜写的文章《14岁男生跳楼身亡真相曝光:夺走孩子命的,不是妈妈那两巴掌》里说:

儿童心理学上有句话:“当你发现你的孩子有问题时,其实你已经错过了10次陪他改正的机会。”

如果有一台摄像机,能从孩子出生起,就记录下他成长的轨迹,我们就会发现:当一个孩子出现某方面的问题之前,他其实向大人求助过很多次。比如,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长久以来,大人没有给他一个安静有序的环境,他的注意力总是被嘈杂的声音吸引,直至最后连5分钟也安静不下来。比如,孩子暴躁爱哭不讲理,是大人们没有耐心和他沟通,或者习惯用“只要一哭就满足”的溺爱喂养他,直至他以此来要挟大人。比如,孩子特别痴迷手机游戏,是大人们一忙就把手机扔给孩子,借此逃避陪伴的劳累,且在规则不明的模糊中,让孩子觉得随便玩也没问题。

那么父母如何和孩子相处才是好的呢?文章里说有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就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一个孩子来看。也就是说,他是孩子,还在成长,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不足,这些都是需要他慢慢学习和在父母的教导中学到的,请多些包容和耐心。第二个原则就是,当你批评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把他当个成年人来看。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想想你要说的话,如果放在大人身上,会不会伤害自尊心?孩子也是人,只要是人,被责骂就会伤心,不被尊重就会愤怒,受委屈了就会有恨,不被理解就会有痛苦。

对这些话深以为然。

可是现实中的父母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两点呢?他们的做法刚好是相反的:在行为上,以大人的标准(甚至大人也做不到的标准)严格要求孩子,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又把所有的责任全部推给孩子。就像儿子的同学出现严重问题了,父母带着孩子去看病治病,但父母有反思过自己的问题吗?父母自己有去对症治疗自己吗?当批评孩子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都把他当孩子来看,可以非打即骂,甚至什么恶毒的语言都可以骂出,巴掌也可以当众就顺手打来,一点不给孩子面子,一点不顾孩子尊严。就像武汉那个跳楼自杀初三的孩子一样,母亲一点不顾及孩子的面子尊严,在学校当众扇他耳光,一个从没被尊重过的孩子,也没有学会珍爱生命,所以选择了跳楼自杀。又一起人世间,亲子间最可悲可叹的事发生了,要有多少这样的事例后,才会引起当父母的重视,学会把孩子真正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与理解,真正把孩子当作孩子一样呵护与关爱呢?

在儿子读四年级以后,我时常在脑里、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我的思维、观念、做法就一定对吗?对的就一定适合儿子吗?适合儿子的他就一定要听我的吗?

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觉这些提醒是必要,也是对的。因为一个人的思维、观念、做法是他的学识与阅历积累的总和,很容易固化,也容易出错,而且有些思维、观念这样想是对的,那样想也并一定错。就拿上课记笔记来说,我当时学习的习惯把老师所说的话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留作复习用,这是我的学习方法,只适合我自己。那么这种方法就一定适合我的孩子,适合所有的人吗?我儿子就习惯只要把老师讲的重点、难点记下来就行了,甚至有时只记他觉得没有掌握下来的知识点,为此他老师时常说他上课是在听讲座,学了一学期的书还像新书一样,笔记本更是只记下几页纸。可他能学得会,掌握得了,他的这种记笔记的学习方式为什么就不行呢?如果我与老师不包容、理解、尊重他,一味强求他按着我们的做法去做,那么对他一定会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甚至会让他厌学。

更何况我们现在已走入了信息时代的21世纪,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人类开始迈入了数字化和科技化的智能世界。我无法想像与预测未来5年、10年人类社会能够发展成什么样子,更何况20年、50年后。就像我们的父辈,在他们的年代里,都在全力解决温饱问题,他们能够想像得到现在的社会可以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几乎每个家庭有一部汽车,通讯、交通能够发展到这个程度吗?祖辈们就更无法想像到了,在他们的年代里,国家战乱不断,战乱致使很多家庭留离失所,连安身都难,温饱就更难了。而我们,虽说已处在高速发展的年代里,但相对于我们的孩子、孙子来说,就相当于我们的父辈与祖辈,我们的思想、观念也如他们一样,一定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管再如何热爱学习,也无法如青年人一样能够顺畅、快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能够如他们一样快速与高速发展的时代接轨。

从儿子还在小学四年级开始,我在很多方面就自愧不如他,他的音乐感悟能力比我强,他的阅读能力比我好,他的写作能力比我高,他的知识面比我宽,他的思维比我独特,他看问题的角度比我到位......所以从哪时起,我与儿子就成了亦师亦友的一对母子,更多时候他是我的老师,教我很多我从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而在生活中,我是他最可以倾诉的对象,无论何时何地,我都是他最忠实的听众,静静地倾听着,喜悦地欣赏着,开心地骄傲着......志存高远、激扬青春,梦想在起航的少年,这是我的儿子,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多么美好,多么喜悦!

昨天晚上,儿子打电话回来,我们在电话里畅所欲言地聊了将近一个小时,我们聊生活,聊学习,聊所看的电影、小说,时常还开开玩笑,惹得旁边的舍友大笑,后来又与他爸爸聊了十几分钟。这样的亲子关系下,孩子才可以健康愉悦地成长。家给他温暖安心后,他才能心无旁骛地去扬帆起航追逐梦想。

刘娜在文章写道: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他所处关系的反映。所以,挽救或治愈一个孩子,要治疗的并非是这个孩子,而是他周围的关系,确切来说,是他和父母的关系。

真希望儿子的同学父母能够真正的反思自己,调整改变自己,像对待新生儿一样宽容接纳他,从第一个好习惯开始引领他,给孩子全部的温柔和耐心,接纳和鼓励,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说教和唠叨,控制和绑架,给他时间,给他肯定,他才可能在父母的看见中,主动改变自己。

真希望每一个当上父母的人,都能学会反思自己,不断学习育儿知识,提升自己育儿能力,用生命影响生命,做好自己,做孩子最好的榜样,成为孩子最好的陪伴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