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世纪,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小妇人》?

 未来电影局 2020-09-25

它是《我的天才女友》中,两位女主角的人生启蒙,是海伦·凯勒的必读经典,是全世界女孩成长的“圣经”。早在1933年,著名小说《小妇人》就已经被搬上大银幕,伊丽莎白·泰勒、薇诺娜·瑞德、克里斯蒂安·贝尔都曾经演绎过《小妇人》中的角色。如今葛韦格的这版已经是大银幕上的第五版《小妇人》了。

葛韦格这位不走寻常路的纽约文艺青年翻拍《小妇人》的消息传出后,就引起了许多影迷的不解。一方面,聚焦150年前一群马萨诸萨州乡下姑娘的生活似乎完全不是葛韦格的风格;另一方面,早有4版珠玉在先,为什么还要大费周折去翻拍经典呢?然而,这版众星云集的“21世纪”《小妇人》则完美地证明了每个时代都需要一部经典。老瓶装新酒,也能既有老瓶的典雅风韵,又有新酒的热情甘冽。

非线性叙事用全新视角讲故事
 

相比与原著和前作电影,这版《小妇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大胆运用了非线性剪辑与非线性叙事,打破了原著按照时间发展讲述故事的线性叙事手法。本版的叙事则非常“现代”,电影伊始,就将一个残酷冷冽的成人世界展现出来:Jo孤身一人写作养家,Meg生活窘迫抚养儿女,Amy远在他乡孤身学艺,Beth陷入重病 ……

当观众刚刚适应情绪低落的冷色调成人社会后,电影通过闪回将观众一下带到了7年前,一切开始的时候,主角们无忧无虑的童年。但是从这个角度再看这欢乐、温馨、霜糖一般甜蜜的童年时,却犹如深处囹圄的在观察一个精致的水晶球,所有的欢乐仿佛都那么不真实,仿佛被笼罩上了一层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犹如看过了星战456之后再回顾“星战前传”,用回望和缅怀祭奠残酷的现实和既定的悲剧宿命。

在后续的故事中,观众们跟随者导演的角度,在七年前四姐妹温馨愉悦的少女时代和七年后成人世界的冰冷困境之中来回穿梭,一直提醒着观众,你们所看到的都是过去的美好。如果按照线性时间叙事讲故事,你会和March四姐妹一样,幻想着光明的未来。作家、演员、画家、音乐家……

你会梦想自己的无限可能,以为友谊、家庭的温馨永远不会消散。但是转眼间,一切绮丽的梦想早已化为泡影,曾经的青梅竹马变成一个颓废昏暗的背影,手足骨肉甚至无法再次相聚。这样的双重时空的交错戏剧感,放大了所谓“人生如戏”的矛盾清晰,却规避了诸如原著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的当下的情感与快乐,更加体现了《小妇人》故事内核之中的“成长”主题。

也许,对于少部分不熟悉《小妇人》的观众来说,本部电影几乎相当于一个全新的故事。在刚刚进入观看时,可能会觉得很杂乱,被剪辑开的故事非常碎片化,人物关系可能无法厘清,难以“入戏”。

可是对于熟悉《小妇人》的观众来说,原著可能是心中无法磨灭的“白月光”,曾经一路见证着主角们的成长被全新的叙事无情打碎,这版改编或许会成为难以入眼的幻灭。再者,观众们在提前预知了主角们与“甜茶”饰演的Laurie的情感结局后,可能会影响对这段关系的看法,对主角形象和电影主题的理解。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非线性叙事的《小妇人》,又是一定程度上具有后戏剧色彩的“间离”。通过非线性的剪辑,导演能用更加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将不同人物之间的命运产生连接。仅仅是Beth去世的一场戏,通过Jo两次上下楼梯,却面对物是人非的失落,放大了情感,产生了极强的“命运无常”式的冲击力。

观众们在这部电影中会抛弃掉自己曾经的已知与偏见,完全被导演葛韦格操纵,以一种全新的,打破时间与空间隔阂的“上帝视角”重新看这个故事。不能快速入戏、产生共情的B面就是布莱希特式戏剧的冷静思考。在观看剧中人屡屡碰壁时,想想看自己的成长,是否也会这样跌跌撞撞?为了进行正确的时间判断、理清故事线,观众又必须全神贯注电影每一个细节,尝试投入电影。

至于这种创新的改编是锦上添花还是画蛇添足,在不同喜好的观众身上也是见仁见智。但是电影作为与书籍完全不同的“热媒介”,确实需要一些全新的表达方式。尤其是电影最后20分钟,使用平行剪辑而创造的“盗梦空间”式的结局也颇值得玩味。Jo究竟有没有贯彻一生“独身主义”?或许,只有电影艺术可以让平行世界自然而然地展现吧。

艾米·马奇的“逆袭”:没有人天生是别人的影子
 

相比于其他版本,这版《小妇人》另一个成功之处,就是塑造了一个全新的艾米·马奇。在原著中,Amy永远都是一个不怎么起眼的角色,她似乎是Jo的影子和B面,Jo追求理想,她却一味否定自己;Jo和Laurie玩耍,她却只能嫉妒,甚至偷偷烧掉Jo的小说;Jo为了理想选择“独身”,是“新女性”的“典范”,她却考虑怎样“嫁入豪门”,甚至在结局时“横刀夺爱”。

然而葛韦格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Amy,一个反主角式的平凡“英雄”。她能一直对自己有清楚的定位,虽然没有Jo那样的野心,却依然坚持自己的艺术梦想;她能及时止损,一旦意识到了“颇有才华”与“天才”的差距,她就转身投入更现实的事业,降低试错成本;

她打破了“圣女”式的教条,少女时代隐隐的嫉妒心、毫不掩饰的爱恨情仇让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的“真实”角色;她善于认错,与Jo丝毫不愿听到负面评价的“玻璃心”相比,她更加敢于承担责任。

面对爱情,她勇敢却自尊,毫不掩饰对Laurie的爱,但是当颓废、迷茫的后者向自己求爱时,她却义正言辞地拒绝,并平等的给予了Laurie教育。当男孩实现成长,变得像曾经一样善良前辈时,她则欣然接受爱意。

这种“简·爱”式的自信与自尊,一直是爱情中的女性所求之不得的。弗洛伦斯·珀虽然并不属于“一眼美人”,却完美契合了Amy沉稳、端庄、自尊的气质,外加富有磁性的独特嗓音,完美地演绎出了“逆袭”的Amy的魅力。

曾经,Amy面对女性社会选择的困境,在自我定位上足够“拎得清”,在既定的规则里做出了合理的选择,却依然饱受非议。在15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困境依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葛韦格却为Amy成功正名——没有人天生应该是别人的影子,只有成功认清自己,才能活出尊严与价值。

多维女性各放异彩:幸福永远不止一种
 

在150年前,这些性格迥异却自信自尊自强的女孩们开启了所谓“女权”的先锋。其实《小妇人》中最可贵的“女权精神”莫过于对每一种女性生活方式的尊重。所谓女权,不应该是一位鼓吹消费主义与性别冲突的自私,更不应该是对选择了婚姻家庭的女性的仇视,形式追忆的吹毛求疵,而是发自内心对自我能力的自信,选择自主、自由的人生。

在《小妇人》中,选择了家庭的Meg可以幸福,选择了爱情的Amy可以幸福,坚持梦想的Jo也可以追求幸福。《小妇人》中的女性可以毫不避讳去谈论金钱与野心,就算现实一遍遍冲击着理想,她们依然善良与积极向上,这无疑是对于如今“丧”文化横行现实的一针强心剂。

在《小妇人》这样父权形象长年缺失的故事中,女性也能承担得起经济责任,并且也能保持美、纯真与善良。性格迥异、多种维度的女性在《小妇人》乌托邦般的世界中,散发着属于各自的迷人光彩,打破性别固化。

在《小妇人》中,女性角色是真正有血有肉的独立个体,它没有过分夸大女性的力量,塑造“超级女英雄”,也没有喊着空洞的价值观口号,却尊重不同的心思与理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角色,都可以自由地成长、自由地选择人生。在女权泛滥甚至被物质化、污名化,倾向言之无物的时代,更需要《小妇人》这种用本真、善良鼓舞人心的力量。鼓励每一种美的可能、追求幸福的可能,用真正热爱生活的姿态去歌颂生活。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一种细腻的力量。在认清现实后,仍然热爱生活是真正的英雄主义,这群善良、热情、朝气蓬勃的温暖女孩们,在任何时代都会像火焰一样闪耀,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真正热爱生活、拥抱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