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妇人》 | 她做了她觉得对的选择

 Luna_Pan 2022-06-16 发布于浙江

Little Women

《小妇人》

——※※※※※※——

Little Women (《小妇人》)是又一本我曾经以为自己不会去看的书。

所以说,话不能说得太绝。人总是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那么,先来谈一谈为什么当初的自己不太愿意去读Little Women (《小妇人》)。

从大学至今,读过几本19世纪女性作家的代表作:比如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Jane Eyre(《简·爱》)。印象中似乎还读过Emma(《艾玛》)。

我对19世纪的女性作家没有任何偏见,甚至为她们在当时坚持写作这件事情表示由衷的敬佩。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并不喜欢这些作品。在我看来,这些小说的整体格局过小,说的无非就是某个乡镇中几个无需工作的男女之间的爱恨情仇。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亘古不变的主题。但是,一部打动我的作品不应该只有爱情而已,还应该展现人性。况且,爱情的形式有很多种。坐在家里互相揣测对方情愫的爱情故事,很难让我有共鸣。

因此,长久以来,我认为Little Women (《小妇人》)也是这类作品的其中之一。那么,为什么现在又打脸地把原著小说看完了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以下这张电影海报。没错,只是因为这张海报。

甜茶望向罗南的眼神,让我很愿意去看这部电影。另外,我的好朋友提到Little Women (《小妇人》)是她最喜欢的小说之一。于是,我就决定先把原著看完,然后再去看电影。

Little Women (《小妇人》)是一部长篇小说,本来以为会像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远离尘嚣》)一样,在几天的旅途中就能读完。然而,我却发现Little Women (《小妇人》)的可读性很强,甚至带点趣味性。

几天前,我把小说读完了,然后去看了最新版的电影。我现在依然不会说自己有多么喜欢这部作品,但它已经超越了我的期待。其中有一些触动我的点,使得我现在愿意花一些时间来写一写这部原著和电影。

还想特别说明的一点是,这部小说的结尾比较出乎我的意料。看到后面跟朋友交流,她也是同样的想法。后来去查了一些资料,发现意难平的读者绝对不止我们两个人。换句话说,如果我是作者,我绝对会给Little Women (《小妇人》)不一样的结局。但往往破碎的、遗憾的才能使人印象深刻。我也意识到,Louisa May Alcott给到Little Women (《小妇人》)这样的结局,也是跟时代背景分不开的。

这一篇想让自己写得轻松一些,更加随心所欲一些。所以没有设计什么主线,而是想简单聊一聊书中的几个场景。

01

———Meg的选择———

Little Women (《小妇人》)指的就是March一家的四个女儿:Meg, Jo, Beth, Amy.

Meg作为长姐,也是最早出嫁的一位。对于有这么多位女儿的家庭来说,女儿的婚事总是父母最为上心的事情。然而,March太太不同于Pride and Prejudice (《傲慢与偏见》)中的Bennet太太那么张扬和直接。对于女儿们的婚事,March太太表现出的更像是现代西方父母的自由作风。

Meg美丽沉稳,倾心于Laurie的老师John。对于Meg和Laurie没有一拍即合这件事情,我感觉March太太内心是有遗憾的。只不过想到自己一共四个女儿,Laurie到头来肯定会选择其中一个,于是乎也没有在Meg的婚事上过于强求。John踏实稳重,这一点和Meg很相配。只不过John出身平平,不像Laurie有家产可以继承。这也就是为什么Meg的阿姨一直不看好这段婚姻。

只能说爱情是迷人的。Meg和John订婚之后没有立即结婚,而是隔了几年的光景。在这段时间里,Meg越发长成了成熟的女性,为未来的婚姻生活做足了准备。而John也继续勤勤恳恳地工作,为之后的小家努力。

书中有一句描写:

Love is a great beautifier. 

爱情使人美丽。

那婚后的Meg是否有印证“贫穷夫妻百事哀”这句话呢?其实是有的。

Meg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家庭主妇,她的每一天都很忙碌,事事亲力亲为。有一次John没有预先通知就将同事带到了家里,而原本已经忙晕头的Meg因为布丁没有结块而泪雨滂沱。

细节打败爱情。好在John的可贵在于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还有一个场景,Meg和白富美好友逛商铺,抵制不住诱惑,花了50美金买了一匹布。而后Meg的内心过意不去,和John坦白这件事情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吐露出自己的无奈:

"I’m tired of being poor. "

“我已经受够了贫穷。”

按理说,接下来的会是争吵甚至是婚姻的破裂。但是Meg和John之间总是能通过沟通交流化解矛盾。与其说是强大的同理心,不如说是爱。

后来Meg生了双胞胎,和很多母亲一样,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而此时的John也开始心猿意马。Meg很伤心,想到和母亲讨论这个问题。在母亲的开导下,Meg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开始主动寻求改变,她将时间和精力分配到了自己和John的身上,重拾了最初的心动和激情。

从Meg身上,读者能看到的是稳稳的幸福。而想要获得这样的幸福,不止是要有选择的勇气,还要有坚持的智慧,关键还是要有爱的基础。

02

———Laurie的告白———

几乎是从Jo和Laurie相遇的那一刻起,我就认定了他们会在一起。并不是说这两个人物的个性有多么匹配,而是他们在一起的时候真得非常快乐。Jo是有想法有激情的女孩,Laurie是纯真活泼的男孩。两小无猜说的应该就是这样的一对。

或许是女孩总是比较成熟和细腻,Jo一早就意识到了Laurie对自己的喜欢。但是当时的Jo以为自己最心爱的妹妹Beth因为Laurie相思成疾,所以主动选择了离开,以冷却这段关系。

不知道Laurie是否明白Jo的用意,他没有阻止,却是说了再见。但是不忘认真地在Jo的耳边低语:

"It won’t do a bit of good, Jo. My eye is on you, so mind what you do, or I’ll come and bring you home."

“Jo,这样做是没有好处的。我会盯着你,所以你要乖乖的。不然我就来带你回家。”

俗话说,躲得了一时,躲不了一世。Meg结婚后,Jo的内心自然也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而在这个时候,Laurie也终于不想隐瞒,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对Jo长期以来的情感。

但是,Jo却很坚定地拒绝了Laurie,她觉得自己和Laurie的性格并不合适,自己也远不是会打理大家庭的女主人。在Jo的内心深处,似乎有比结婚生子更想做的事情。而当时的Laurie是不会明白的。Laurie觉得,全世界都希望我们在一起,为什么你不能答应我呢?

虽然作为读者,我理解Jo拒绝Laurie的原因,但是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Jo在当时可以如此决绝。为什么Jo可以那么明确地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事实证明,之后的Jo的确对自己的坚决感到了恍惚。

Jo对Laurie说自己是不会结婚的,而Laurie却明白只不过自己不是Jo内心想要选择共度一生的人。Laurie说,总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自己真心喜欢的人,关心他,为他痴狂。而我只能作为旁观者,看着这一切的发生。而后,故事的发展也的确像Laurie所预言的这样。

03

———Amy的坦诚———

在March家的四个女儿里,最没有存在感的是Beth,而最不让我喜欢的就是Amy。Amy有作为小女儿的任性,以及虚荣。

被Jo拒绝之后的Laurie在巴黎偶遇了Amy。当时的Amy陪同富有的阿姨在巴黎学习艺术,同时想着嫁入豪门。Amy看不惯Laurie的好吃懒做,于是很犀利地说了一番话:

"Because, with every chance for being good, useful, and happy, you are faulty, lazy and miserable."

“本可以有变得高尚、有用、快乐的机会,你选择了犯错、懒惰和糟糕。”

同时,Amy也毫不留情地指出了Laurie的自负:

"Selfish people always like to talk about themselves."

“自私的人总是很喜欢谈论自己。”

这段情节中,Amy的犀利和坦诚让我感触颇多。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如此坦诚的能有几人呢?

很多时候,我们选择不坦诚并不是为了保护对方的自尊,而是我们自己也流连于虚假和模棱两可的情景和关系中不是吗?

Amy本想着用激将法让Laurie重新振作,用实际行动赢得Jo的爱。然而,在Laurie一番不可描述的心理斗争和自洽之后,Laurie将目光转向了Amy。于是,在小说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Laurie像Amy求婚并结婚。而Amy没有拒绝,毕竟除了Jo,是没有人可以拒绝Laurie的。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这是Laurie和Amy一起演的一出戏,目的是为了让Jo表明内心。直到后来,我意识到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可谓大跌眼镜。一是因为在小说前文我并没有看出有关Laurie和Amy感情线的伏笔;二是这段情节的发展节奏过快,缺乏对细节的正面描写;三是之前提到的,Jo和Laurie是我心中的绝对CP。因此,这部分的结局是我始料未及的。

04

———Jo的犹疑———

前文有提到,Laurie离开之后,Jo也开始反省自己当时的拒绝是否太过仓促。Jo甚至和母亲袒露,如果Laurie再次求婚,她说不定会答应。并不是因为自己有多爱Laurie,而是Laurie离开之后,她感到了更强烈的被爱的需要。

在这一段,电影做了一个比较大的改编。Jo说了一段话,在小说中没有出现,却似乎又符合常理。这段话也让我看的时候很不平静。Jo哭着对母亲说:

"Women, they have minds and they have souls as well as just hearts. And they've got ambition and they've got talent as well as just beauty. And I am so sick of people saying that love is just all a woman is fit for. I'm so sick of it! But... I am so lonely."

“女人——他们有思想,有灵魂,不止是有一颗心。女人还有野心,有天赋,不止是有美丽。我很烦人们总是说女人有爱就够了。我真得受够了。但是,我却好寂寞。”

这段话中体现了Jo的挣扎。

然而Laurie的爱转移得太快……

Jo没有等到Laurie的再次求婚,而是等来了他和Amy订婚的消息。

小说中对Jo的内心有非常细腻的描写,但却是点到为止。在电影中,将Jo的犹疑和心碎刻画得格外明显。换句话说,得知Laurie和Amy订婚和结婚之后,电影中的Jo几乎是伤心欲绝却只能故作镇定,还要笑着祝福他们。

05

———幸福的城堡———

小说的结尾是意料之中的大团圆,除去病逝的Beth。Meg, Jo, Amy都结婚生子。

或许是迫于时代的压力,作家在最后很仓促地为Jo安插了一位教授作为对象。小说中的描写没有电影中那般强烈与浪漫。作为读者,只能用那句歌词安慰自己:

“她做了,她觉得对的选择。”

在结尾,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三个女孩开始回忆自己小时候想象中的幸福城堡。大家都一致觉得,自己的梦想都已经实现了,现实的幸福比童年时想象的城堡来得更加迷人和珍贵。

读到最后,甚至有些鸡汤的味道。

Into each life some rain must fall,

Some days must be dark and sad and dreary.

在每段生命中都会有雨天,

也总会有些黑暗、悲伤和可怕的日子。

洋洋洒洒还是写了很多。在文章的最后,还是想留点笔墨给心中意难平的CP。之前提到,我希望小说有不同的结局。我觉得Jo可以一面追求自己的作家梦,成为独立自强的女性,同时又可以接受Laurie的爱,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两者并不一定是冲突的。

只是在小说里,Laurie和Jo都仓促地爱上了别人。

有一段对Jo的描写颇有女权主义的意味。不强势,却显得真实。

But you see, Jo wasn't a heroine, she was only a struggling human girl like hundreds of others, and she just acted out her nature, being sad, cross, listless, or energetic, as the mood suggested. It's highly virtuous to say we'll be good, but we can't do it all at once, and it takes a long pull, a strong pull, and a pull all together, before some of us even get our feet set in the right way.

但是如你所见,Jo并不是一个女英雄。和其他成百上千的人一样,Jo只不过是一个在斗争的女孩。她只是展现了自己的天性——伤心,愤怒,疲惫,或者生机,如情绪摇摆。当然可以说,我们都会好的。但是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我们其中一些人踏上正轨之前,总是需要一个很长、很强的拉力,那么一下子。

即便是在当下的时代背景,女性寻求独立自主也不是一件易事。Jo的确只是我们中的一个。每个人都有权力去寻找自我,我只是不愿意看到把这种选择等同于一段苦旅。人的情绪是很全面很复杂的。正如Jo一样,坚定又软弱,独立又寂寞,活泼又细腻……

在追求自我和追逐梦想的时候,享受爱与被爱——这可能才是我心目中的人生巅峰。

在文章的最后,摘抄我最喜欢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这句话出自于女孩们在书中唱的一首歌:

We each are young, we each have a heart,

Oh, why should we stand thus cold apart?

我们都很年轻,我们都有一颗心,

可是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冰冷地各自站到一边?

然后,我又要不解风情地附上我自己最近想到一个的答案:

Baby, because there’re more than two hearts in this world.

Pardon me.

那么,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