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上钢琴师》的配乐大师离世,让我们回顾下他一生的作品

 未来电影局 2020-09-25

7月6日,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在罗马去世,享年91岁。这位伟大的作曲家在从业五十载光辉岁月中,一共为近四百部电影电视作品配乐。他曾经五次获得过奥斯卡提名,并于2007年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

获知此消息后,导演王家卫在微博发文悼念大师。莫里康内曾经为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配乐。今年也原本有一部关于莫里康内的传记电影上映,王家卫正是这部电影的监制。

莫里康内的作品风格非常多变,并且富有感染力。除了电影配乐作品,他还创作了80篇交响乐章,年过古稀依然留守在创作岗位之上,一直恪守着欧洲音乐强艺术性和“匠人精神”的美德。他的作品也受到了古典音乐、摇滚、流行各个音乐流派从业者的推崇。本文将盘点大师配乐的部分著名作品,以重温经典,缅怀大师。

莫里康内和王家卫

《海上钢琴师》

多少人是因为它认识了莫里康内

有人说,如果不是因为莫里康内的音乐,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可能不会拍出《海上钢琴师》。的确,除了浪漫的故事、极具艺术色彩的构图与剪辑,《海上钢琴师》最动人心弦的莫过于配乐了。这部极致美、极致孤独的电影的整体氛围的烘托,离不开精妙绝伦的音乐。


整部电影采用倒叙的叙事手法,借助马克思的回忆,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电影的配乐风格会伴随着情节和角色定位进行转变,体现了音乐的交流和角色的塑造功能。莫里康内大手笔地利用不同的音乐主题辅助了电影叙事,其大体可分为轮船主题、童年主题、危机主题和告别主题等。

在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小号手麦克斯对音乐“决斗”的场景的回忆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凄美失落的场域。紧接着的悠扬小号独奏,又将观众拉回了现实。配乐乐器的百变为观众营造出多样的电影背景,显示出了莫里康内高超的音乐技巧。

此外,配乐还为电影的叙事和人物塑造加分。莫里康内还把音乐作为了转场和烘托背景的手段,将观众的关注点引向背景,并实现音乐的节奏与人物的表情、对话速度同步,呈现出了一种“欲扬先抑”的铺垫叙事效果,也展示出了导演强烈的叙事张力。

《Playing Love》的感动细腻,《Magic Waltz》的诡秘萧瑟……当1900凝望着眼前的城市,聆听城市声音的画面,音乐替他表达出了对于陆地生活的恐惧。最后,1900决定与弗吉尼亚号同归于尽,这时宏伟、激扬的交响乐响起,将观众带入了1900永远选择海洋的悲壮与凄美的心境之中。或许,对于1900来说,当生命中爱而不得的遗憾已经随风远去,只有深不可测的大海吗,能长存音乐的魔法,和他赖以生存的灵感。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音乐的“镜像”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一生中能有一部高光的作品已经非常难得。然而除了《海上钢琴师》,托纳多雷还缔造出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和《天堂电影院》这样的经典。《天堂电影院》中,一曲《Love Theme for Nata》听哭了许多影迷。当然,莫里康内和托纳多雷的强强组合深度合作依然在持续着。


伯纳德·赫尔曼曾经说过:“音乐在电影中是极其重要的,他是充满生命的力量”。的确,电影中的音乐作为两种艺术的交汇,包含着音乐得天独厚的表现力和电影的叙事与戏剧张力。电影中的音乐却常常被认为是迎合电影或是点缀电影的成分,实际上,电影中的音乐也是具有自身表达的独立个体。针对电影音乐被忽略的问题,莫里康内曾谈到:“电影音乐太常被忽略,每一种类型的音乐,无论好坏,都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除了创作音乐的作者,社会也同样孕育了音乐。”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就是由社会孕育而生的。在玛莲娜首次出场时,一群少年正围在一起用放大镜残害蚂蚁。当这种恶行结束后,却又虚伪地进行“祷告”。口头上的仁义道德与行为上的残忍、心灵上的麻木不仁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复杂可悲的人格不仅仅为后续剧情埋下伏笔,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殖民战争背景下普通民众所受的荼毒。

当西西里城中的妇女将内心积压已久暴戾全部发泄在无辜的玛莲娜身上时,冲突达到最高潮。电影的配乐却是迎接解放的庆典,此时电影的冲突达到最高潮。在同一音乐的背景时空之下,完全不同风格的音乐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欢乐、宏大的喜悦气氛更加烘托了玛丽莲所受暴力的讽刺与痛苦。折射出了战争的大背景下,人本性中的良知已经被消磨殆尽,惟余麻木不仁的悲剧。


“镖客三部曲”+《美国往事》

汲取西部片的灵魂

上世纪60年代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黄昏双镖客》《黄金三镖客》),是深度合作的赛尔乔·莱昂内和莫里康内职业生涯的一段黄金时刻。“给赛尔乔的电影作曲,我会有意回避所有的美国西部片。美国人经常在西部片中用交响乐,而我从未用过。我觉得交响乐的语言对于电影来说太满太多余。”

的确,在莫里康内曲谱之下的西部片,有牛仔、有黄金、有决斗,有一望无尽的广阔和山脉,也有硝烟和神秘的传奇。在《黄金三镖客》中图柯被斯坦查欧打逼问的时候,管弦乐队的演奏和人声合唱成为了斯坦查违规行为的一种掩护,沉郁的小调更加突出了沉思的色彩。抒情性的音乐与残暴的殴打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听觉艺术化了电影语言,也引导观众将视角聚焦于电影背后的深思。

纵观“西部三部曲”,莫里康内还将“意大利式西部片”的音乐风格一脉相承,并进行了崭新的探索。不同于美国式的组合音响,莫里康内擅长将流行元素与传统结合,将乐器融入到电影中的人物角色之上表现(例如女高音、口琴、小号等乐音和叫喊机等器音),展现出了交织宽广的主题,并达到了整体的音乐效果,呈现出极强的个人风格。

比如《美国往事》中的《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将大主题消解成了动人心弦的旋律,表现出了一种哀婉的情感。无论心绪多么沉重,往事却已经烟消云散,随风飘去。


除了上述提到的电影,在我们熟悉的很多著名电影中,依然有莫里康内作品的身影。著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是莫里康内的著名“迷弟”。2009年,两人合作了《无耻混蛋》,2012年,两人合作了《被解救的姜戈》,2015年,莫里康内终于凭借《八恶人》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

在创作这些耳熟能详的电影之前,莫里康内的作品主要以政治、历史、宗教和神秘题材为主,这也使得莫里康内的作品风格恢弘、富有张力和深度。在伦理片方面,《洛丽塔》(《一树梨花压海棠》)中充满代表性的配乐也有莫里康内的手笔,他甚至还创作了“禁片”《索多玛120天》的配乐。

今年二月份,影迷们还在为一部即将上映的《音魂掠影》(Enion: TheMaestro,又名《50年一瞬的魔幻时刻》)而激动。这部电影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王家卫监制,托纳多雷编剧并指导的莫里康内的传记电影。如果没有疫情,这部电影可能在今年内就能与大家见面。只可惜,大师永远等不到电影上映的这天了。

“和莫扎特、巴赫这些古典作曲家相比,我更想一个无所事事的待业者。”对于“高产”的夸赞,大师总是这么谦逊。也正是大师包容、谦和、勤奋的创作态度,才使得如此精妙恢弘的音乐在大银幕上呈现。从中国的排箫,到意大利的歌剧、阿卡贝拉……大师总能缔造无限的惊喜。

如今,斯人已远去,但是经典的电影,依然在银幕上发光发热,激励一代又一代电影人前行,将艺术的美与感动,送到更多的人心中。

谨以此文,纪念埃尼奥·莫里康内大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