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实验课设计与实施过程的研究报告——《平行线的性质》课堂的设计与实践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一、课题研究自然情况简介:

1.课题名称:《“情知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

2.课题简介:

我校以“情知教学”理念打造“幸福课堂”,策略有四个:在情境中探究、在合作中体悟、在梳理中生成和在拓展中提升。课题组成员基于四项策略在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如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享受学习生活带来的乐趣和探索渴望,从而实现“幸福课堂”、“情智对称”,成为真正的“幸福爱建人”。

3.研究者在本课题中的角色:

本人及观察教师主要承担“在情境中探究”策略在课堂中的研究与实践,通过系列的课题实验课不断反思、实践、修改、完善课题实施方案,记录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推进课题的研究进程。

三、本次实验研究目标及采用的观察工具

本次实验课以“在情境中探究”为观察重点,主要研究情境创设应遵守哪些原则,才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自己的独特视角和策略解决问题,奔向生活数学、活动数学、探索数学的绿洲。

本节课的数据采观察表:

三、实验研究过程

1.学情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具备了探究平行线性质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七年级学生好奇、好强、好胜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气氛。

2.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对顶角、邻补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平行线的判定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这部分内容是后续学习的基础,它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3.教学策略: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空间与图形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并能根据平行线的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和联系。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经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证明过程,体会反证法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对平行线性质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钻研能力。

5.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情况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区别。

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教学过程预设:

四、实验数据分析及结论

1.本节课数据采集结果及初步分析

2.依据观察量表对本课进行具体分析

根据观察量表记录,及课后对班级学生逐一调查分析,观察员及授课教师共同研讨得出结论和分析如下:

(1)趣味性情境创设

本节课在“创设情境,激情导入”环节,用2分钟左右的时间,以探究寻宝路线的问题引入新课,有效性达到了B级。授课过程中有1名学生提出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去魔法森林呢?”,此问题价值度仅为C级,回答问题的学生有3人,其价值度有2个达到B级,1个达到C级,经课后了解,其中全班有32人通过观察法解决,8人通过想象法解决。在这一环节的情境创设中参与度达到82.5%,而回答问题的人数达到10%。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是积极主动参与的,但是问题的价值度仅为B级和C级,没有达到我们预设的A级。这个趣味性情境的创设,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问题过于宽泛,导致学生回答的问题偏差度很大。教师在这个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中的教学方式是问题引导式,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参与。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调整问题的设计。一是问题引导的教学方式可以改为师生游戏互动的方式;二是在问题中,可以明确行走路径,直接问角度。教学时也可以把寻宝的路线作为一条隐藏的暗线贯穿整节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将路线抽象成几何图形展开几何问题的探究作为一条明线。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注重了趣味性,又不失数学味。

(2)探究性问题情境创设

①探究新知

本节课在“探索交流,汲取新知”环节,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问题引导、观察巡视、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一条性质,有效性达到了A级。授课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可不可以再画出一条截线”的问题,价值度达到A级,回答了两种探究方法,价值度也都达到了A级,经课后统计,班级学生中有9人通过观察法解决,23人通过操作法解决,7人通过想象法解决,由于是小组合作探究参与度达到100%,而实际回答汇报的人数达到全班的22.5%。这里赵老师让学生自己画出一条与已知平行直线a、b相交的截线c,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探究每对同位角的数量关系。通过课后收集学生笔记,发现学生通过测量法和叠合法探究了同位角的数量关系。在测量法实施过程中,不仅测出了60°的同位角,还测出了18°,77°等等多达十多种数据。就源于赵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才能得出这么多种数据,画法的多样性,导致结果的多样性。避免了由单一数据就得出了结论的片面性。特别是后面几何画板的演示,由特殊到一般,体现了平行线性质的普适性。

②应用新知

本课在引出平行线的后两条性质时,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以提出问题的方式,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线的性质2和3,,有效性达到了B级。在“应用新知情境”环节,学生回答了3个问题,学生回答了3个价值度达到B级的问题,参与人数达到75%,回答问题的仅有7.5%,全班有2人通过观察法、5人用操作法,1人直接想象,32人用计算的方法解答。这三个问题回答的好,是因为它是直接应用性质解决的。而拓展巩固设计的是一道开放性问题,题中要求路线互相平行,学生只答出来了同方向平行,没有考虑到反方向平行的情况,学生却没有考虑到第二种情况,原因在于教师“探究性问题情境”的创设,这里只是训练了学生“照葫芦画瓢”的类比能力训练,忽略了发散思维的培养。如果把这个问题改为结论开放性的问题我觉得会更好。这样学生得出的角度就不只是3个,而是7个。进而将得到的角进行分类,已知一个角可以通过平行线求出这个角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度数。教师也可以隐去角的度数,由直线平行,推导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感悟数学的严谨性,也更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生活实践性情境创设

本节课在“巩固拓展,激励进取”环节,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以实践探究的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巡视、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效性达到了A级。学生的回答是“可以补全残图后计算角度得到”也“可以直接拼图得到”,价值度都达到A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达到100%,其中回答问题的占10%,经课后统计全班有7人通过观察法、20人用操作法,2人直接想象,11人用计算的方法解答。: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拼图,说明学生已经会用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是因为这个情境的创设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愿意解决。生活实践类问题主要是培养学生把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中的“数学建模”思想。

3.结果总结

经过反思,我认为要想使学生们在“情境串”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到真正地“在情境中探究”,情境创设必须遵循以下五个原则:趣味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趣味性原则:创设的情境内容要有吸引力,形式要新颖,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言简意骇,让学生善于理解其意。但教师要注意,也不能只注重“趣味性”,忽略了“数学味”。

生活性原则:为了易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情境创设应尽可能源于学生的生活,不脱离学生的实际。

科学性原则:一是情境内容的“科学性”要自然合理,符合客观科学规律;二是情境创设“科学性”,也就是围绕既定的数学知识点;三是情境设计“科学性”,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数学思维发展的实际。

探究性原则:情境材料或活动应富有探究性,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并利于学生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发展性原则:创设情境时应当有发展性眼光,情境不仅能适合某一小节的内容需要,而且还可以发展为整个大节、全章甚至整个初中学习内容所需的大环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并逐渐由最近知识区发展为较远知识区。

 “在情境中探究”落实在我们的实际课堂上,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热情,还要通过揭示知识的产生背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启迪思维,引导学生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提供运用新知的机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任何课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会是一个一帆风顺的过程,我们将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情境串”教学法研究中好的做法,不断解决教学以及教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争取构建完善和谐的学生学习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4.下一步计划:

本学期再进行3次课题实验课,在不同的学年、不同的班级,进一步对课堂“在情境中探究”采取不同方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对比,注重提升“情境串”有效性。

四、教学再设计:

哈尔滨市爱建学校  初中部数学组  赵红丹

END


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