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81213奇闻异事求解074 筑巢产卵的鱼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第一次吃"黄骨鱼煮蒿草"这道美食是在湖北刘隔小镇我大姐家里。只见她从湖边采摘称为蒿草的植物,剥去外层,留下嫩茎,黄骨鱼煮至半 熟时,将蒿草放入鱼汤中。一会儿,乳白色的汤汁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回味悠长的“黄骨鱼煮蒿草”就做成了。很多年后,我才知道“蒿草”的大名叫菰( Zizania caduciflora ),一种多年水生高秆的禾本科植物。早春的嫩茎,其实是嫩叶,可以食用。茎中因寄生菌的作用而形成笋状结构,称“茭白”, 土名叫“高芭”,可食用。(有关菰的详细介绍见本公众号每周脚印回眸58 我国粮食的今与昔)

 黄骨鱼是黄颡鱼的俗称。有一天,我到湖北省水产局,征求一条高速公里通过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意见,我从对鱼类资源有丰富经验的周健处长那里听到了黄颡鱼巢产卵的故事,使我受益非浅。

我们比较熟悉海龟上岸巢产卵的故事。海龟没有鳃,不能在水里呼吸。如果卵被产在海里,刚孵出的小海龟会因不能呼吸而死亡。另外,海水的温度比较低,达不到孵化小海龟所需要的温度。

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 ),又称黄骨鱼。头大且扁平,体裸露无鳞,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有须4对,背鳍部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黄颡鱼食性是肉食性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和一些无脊椎动物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及太平洋水系。

在生殖时期,黄颡鱼具有筑巢产卵保护后代的习性。产卵时亲鱼选择具有水草的沙泥质的浅滩,利用胸鳍刺在泥底上断断续续地摇动,建造穴径约为15cm,深为10cm的鱼巢,相隔不远形成穴群。雌鱼产完卵后离巢觅食。雄鱼于穴口保护鱼卵孵化,产卵期间雄鱼几乎不摄食,守护在鱼巢边。

周健处长一再强调,鱼类调查人员不要眼睛只盯着水里的鱼,还要对沙滩上的鱼巢要格外留意,在沙滩上准备建设的桥梁对黄颡鱼鱼巢要采取生态避让措施。周健处长的这一课,在评审会议上,环境评价单位、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都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筑巢产卵的鱼除了黄颡鱼外,还有哪些鱼呢?没有胸鳍刺的鱼用什么器官用来筑巢呢?

求助:群中朋友能否提供黄颡鱼筑巢的照片,以求一观!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