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106奇闻异事求解090 与佛教相关的植物——菩提树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在2000多年前,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修成正果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使桑科榕属植物菩提树(Ficus religiosa)在佛教信徒眼里身价大增。"菩提"一词为古印度语(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如梦初醒豁然开朗,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树下"成道",此树便被称为菩提树。

菩提树下的释迦牟尼画(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4,刘胜祥)

瑞典人林耐也受到这个传说的影响,1753年在发表菩提树这个新种时,干脆选择了一个宗教的拉丁文(religiosa)做为菩提树的种加词,让人见字如见“佛祖”!

佛教信徒们坚信菩提树的故事。在印度每座庙里必须栽种一棵菩提树。中国各地气候差异很大,适合菩提树生长的地方的信佛之人是幸运的,每天可以与菩提树相伴;北方气候因菩提树不能生长,则以银杏、无患子、丁香等树种代替菩提树,作为信佛之树。这样,每座古老的佛寺院就像一个现代的自然保护小区,人们成为了优秀的责任心很强的护林员,在房子的周围有一批古大树被保留了下来,它们见证了二千多年人间的沧桑。不过,历史上二位僧人的有关菩提树的对话给人留下千古之迷。唐朝初年,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要徒弟们每人作一首偈,即佛经中的唱词。观察每人的观点,从中选拔接班人。人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不同意他的观点,针锋相对也作了一首:“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位不相信菩提树的僧人能受到了五祖的青睐,成为了禅宗六祖。这段对话历史上有许多种解释,不知道信仰佛教的惠能大师当时是怎么想的?

菩提树可长成大乔木,高达15-25米,但是幼小时却要附生于其他树上才能活下去。我这次到西双版纳植物园想找到小苗依附他树的情况,却没有看见。我和该园的蔡传涛研究员,原华中师范大学生物系82级学生,只见到了挂满彩带的胸径达1米多的高大的菩提树。

菩提树(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5,刘胜祥)

菩提树的花是看不见的。它的雄花,瘿花(中性花)和雌花生于同一榕果内壁内,分类上称为隐头花序;一种榕小蜂从果实小孔进入到果内,完成授粉。这个过程让人感觉先有果实,然后才有授粉过程。如何用科普的语言解释这个过程呢?我一时还没有想到好的办法。

两千多年过去了,佛祖当年"成道"的那棵菩提树还活的好么?有没有人敢去测定它的年龄?我真有点担心,每天被人顶礼朝拜的2000多年前的菩提树如果不是佛祖"成道"的那棵树,佛祖肯定会不高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