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0108奇闻异事求解092与佛教相关的植物——贝叶棕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东汉蔡伦(?-121 )在总结以往人们的造纸经验,革新造纸工艺,发明了造纸法,制成了蔡侯纸的时候,远在西南边陲的傣族人没有享受到造纸发明带来的红利。随着小乘佛教由印度经缅甸而被引入到中国的同时,用树叶当纸记录经文的棕榈科常绿乔木贝叶棕(Corypha umbraculifera )也引种到了傣族人居住的吊脚楼前。据《中国植物志》记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贝叶棕仅仅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人居住地和西双版纳植物园内。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里,通过图片我目睹了傣族人很早就有用贝叶代""记录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初步了解了贝叶棕叶片到贝叶经的制作过程。其工艺为:对叶片修整、压平、水煮、晒干,然后装订成册,用特制"铁笔"在上面刻写文字,刻完后涂上植物油,叶面上就出现清晰的字迹。现存百年之久的贝叶经仍然字迹清晰可辨。

贝叶棕叶片到贝叶经的制作过程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博物馆,20190104,刘胜祥)

傣族贝叶经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古老民族古老的造纸工艺。第一次是在埃及,现场观看了用纸莎草叶柄加工成纸的过程(详细内容见本公众号20170707周末植物漫谈15 莎草与埃及造纸技术),这次是通过图片资料了解了贝叶棕叶片加工成纸的过程,但是我仍然抱有很大的兴趣。如果有机会再次改编27年前出版的《植物资源学》中纤维植物资源的内容,这个造纸纤维植物与技术是一定会收录其中的。

贝叶棕树干笔直,浑圆,树高20米左右,种在道路两旁,在林中行走时,很容易看得见树干上留下的宽阔的叶柄,抬头往上瞧,可见它的树冠上的叶子象一把巨伞聚生在树的顶端。叶呈扇状深裂,形成近半月形,叶片长达2米,宽至3米多,此种的拉丁文umbraculifera,即具伞的,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该种的野外识别特征。 

贝叶棕(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190104,刘胜祥)

贝叶棕高大的树干可能会欺骗许多人。如果我们把它横切一刀,我们会发现树干里没有发现木材的结构,外观上像树干的仅仅是由许多叶柄或者叶鞘聚合而成。从植物形态解剖的角度,单子叶植物贝叶棕这类植物里没有树干形成的被称为形成层的结构,贝叶棕从出生到死,“树干”内的细胞数量不会增多,只能长大。它的兄弟棕榈、槟榔等都是如此。

贝叶棕如同竹子开花即将死去一样,它的一身中只开花结果一次后也会死去,其生命周期约有35-60年。造成的原因至今不明。多年生乔木出现开花即死的种类在自然界极为稀少。我不了解目前对此现象的研究进展,我想一定会有人去搞清楚其原因的。

许多民族没有文字,原因之一是否与纸有关呢?估计和我有此疑问的人不少,这样就有了许多传说。据说在古时候,汉族、傣族和哈尼族的祖先一同去西天取经,在回来的路上经过一条大河,发生了和唐僧取经时遇到的一样的版本:船翻了,然后晾晒经书。汉族的经文是写在纸上的,晒干后,字就变形成鸡脚印,所以当今汉字就象鸡脚印;哈尼族的经文写在牛皮上,晒干后为了充饥就烤着吃了,所以哈尼族没有文字;傣族把经文写在贝叶上,晒干后字迹清晰依旧,所以傣族的文字就得以原样而完整地保存并流传至今了。一看就知道这个编故事的人一定是傣族人,明显对哈尼族人不公平,所以以后就有了新的“故事”。1949年以前哈尼族的确没有自己的文字,有些地方曾刻木结绳记事。1957年,政府帮助哈尼族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创造了一种拼音文字,1958年在哈尼族地区试行。1981年西双版纳州在中国科学院民族语言研究所帮助下,制定了一套哈尼族文字方案在西双版纳试行。

我非常奇怪的是不同的少数民族同住一,一个在叶片上写写画画,一个却刻木结绳记事,怎么差别就这么大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