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地物种之间的暗斗/刘胜祥/脚印回眸133/20200613

 资源与环境保护 2020-09-25
1978年进入华中师范学院时,我看见在5号教学楼后面有一片马尾松。有一次,松林里发生了松毛虫,每位学生发了一双筷子去捉虫子40多年过去了,这片松林逐步消失了,那里的马尾松林樟树常绿叶林所取替,在这40多年里,没有人在松林里种过樟树。武汉地处常绿叶林带,不论你在这里种上何种植物,如果没有人为干扰,最终这里将会出现常绿叶林。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称为植被自然。二位高手不宣而战,暗斗的结果,最适合此地生长的物种最后占了上风。这种竞争的力量是巨大而持久的,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
  在森林里发生的故事,在湿地里也会发生吗?
  2006年,我们在湖北宣恩七姊妹山科学考察中,满金山副局长、彭宗林工程师告诉我,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顶平台处有一种“水苔”植物,不知有何用途?当他们带我们穿过了一片人工种植的日本落叶松林后,1997年我曾经在神农架大九湖看见的一幕又一次出现了。这是一片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分布海拔比大九湖高出200米左右。这个宝贵的资源后被收录到《湖北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报告》中,成为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个重要保护对象。
    考察结束后,去过几次保护区,匆匆,一直没有再到泥炭藓湿地为了补充完善《湖北苔藓植物志图片资料,2020武汉封城一结束,我开始了对湖北苔藓植物的采集与拍摄工作湖北宣恩姊妹山是我计划中必须要去的地方   
  2020-05-30,我们考察完湖南凤凰县农业野生植物资源后,考察队员王强驱车北上近7个小时,我们晚上赶到了湖北宣恩。2020-05-31上午7:30 ,当年的三位考察队员,满金山、彭宗林和我在宣恩一家小吃店见面,我们利用吃早餐的时间,交流了各自的近况后,我们立马上山,姊妹山亚高山泥炭藓湿地。
  2006年七姊妹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队员:从右至左:满金山、刘胜祥和彭宗林相聚宣恩(王强,20200531)
   彭宗高级工程师对我这次“故地”作了精心的安排,三个不同海拔高度分布的泥炭很快完成了采样工作,湿地内分布的其它苔藓植物也被我们“一网打尽”。
   我们回忆起当时考察的情景,都感到现在湿地内比较干燥,小乔木和蕨类植物多了,原来一望成片的泥炭沼泽已经很难看到了。我寻问当时走过的日本落叶松的位置,指着前面一片高大的森林,原来的日本落叶松幼林现在已经是大多胸径在30公分的成熟林了。我们站在湿地里,讨论着湿地变化的原因。高级工程师很早就注意到湿地演替的现象了,这里是核心区,没有任何人为干扰,对于湿地里发生的自然变化,他认为是气候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大。他非常担心,要是湿地这样自然替下去,保护区的这片湿地会不会消失呢?

姊妹山亚高山泥炭藓湿地刘胜祥,20200531

泥炭藓 (刘胜祥,20200531)
  彭宗林高级工程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在这10多年里,假定这里的年降雨量变化不大,湿地边上的大片日本落叶松由“幼年”成长为“青年”或者“壮年”,它们对地下水的需求是逐年增加的,植物的蒸腾作用将会逐渐加大,它会影响到湿地地下水的分布。湿地内的积水状态会逐步减少,其它的草本和木本植物开始出现在湿地,这些植物的出现更加速了湿地的旱化,泥炭藓的分布区开始收缩,泥炭藓草本群落有可能会演替为木本植物为主的植被。这些物种之间围绕着水的暗斗,即植被的演替需要多少年呢?如果清除掉这片人工日本落叶松林,是否可恢复泥炭藓沼泽湿地原来的面貌呢?
  熟悉湿地情况的护林员杨天文给我们介绍了湿地的一些变化。原来湿地积水多,他进去要穿雨鞋,现在穿运动鞋就可以了。他感觉,近三年来,湿地内的变化比较大,泥炭湿地内的树多了起来。
  我们讨论结束后,彭宗林高级工程师当即作出决定  马上进行泥炭演替因子试验20平方样地,留下原始的生物多样性影像资料后清除掉湿地内的乔木草本,然后观察泥炭藓恢复生长的情况。看着宗林安排试验工作,我仿佛看见了曾在2006年,他为了寻找华南虎,在山上安置虎笼的情景。(当年考察趣事见本公众号文章:20180921 每周脚印回眸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的烦恼

   姊妹山亚高山泥炭藓湿地边上日本落叶松林

刘胜祥,20200531

 我们相约5年后,我将重返姊妹山亚高山泥炭湿地,去观察泥炭藓沼泽湿地演替的情况。
 泥炭三个居群标本在考察当天下午通过快递寄到上海,经华东师范大学朱瑞良教授鉴定确认,宣恩三个不同海拔采集的泥炭藓都是同一种泥炭藓(Sphagnum palustre)。
 视频:姊妹山亚高山泥炭沼泽湿地考察


致谢:华东师范大学朱瑞良教授鉴定苔藓标本、考察过程得到了宣恩县政协满金山主任、彭宗林高级工程师、杨天文护林员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