鹃形目杜鹃科10种鸟类 1. 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 形态特征:体大而尾长的鸦鹃。成鸟翅、肩、肩内侧栗色,其余体羽黑色;头至胸有紫蓝色光泽和亮黑色的羽干纹;胸至腹具绿色光泽,尾羽具铜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具暗色羽端;冬季上体色淡,下体具横斑。 幼鸟上体暗褐色,羽轴灰白色;下体暗褐色,具狭形苍白色横斑;翅栗色;腰黑褐色而杂以污白色至棕色横斑;尾羽黑色具苍灰色或灰棕色横纹。 虹膜赤红色(成鸟)或灰蓝至暗褐色(幼鸟);嘴、脚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喜近水源,一般活动于地山坡、平原村边的灌木丛、竹林、芒草丛、芦苇丛中,但很少出现在开阔地带。单独或成对活动,不结群。食物主要为动物质,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蜥蜴、蛇、田鼠、鸟卵、雏鸟等。每年3月雄鸟开始求偶,繁殖在4~9月,营巢于草丛、灌木丛、芦苇、竹林等处,巢距地面的高度约1~5m,每窝产卵3~5枚,雌雄轮流孵卵。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易危级别(NT)。 分布: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国内分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南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香港、澳门、广西等地。
2. 小鸦鹃Centropus bengalensis 形态特征:貌似褐翅鸦鹃,但体小;头至背冬时有淡色羽干纹。成鸟翅淡红褐色,翅下覆羽褐色,其余体羽黑色;尾羽黑色,具金属光泽,细端斑白色。 幼鸟头、颈、上背暗褐色,具白色羽干和棕色羽缘;下体、尾淡黑色,具白色横纹;翅栗色,翅下覆羽淡栗色,杂有暗色横纹。 虹膜深红色,幼鸟黄褐色;嘴黑色,幼鸟角黄色,仅嘴基和尖端较黑;脚铅黑色。 生物与生态学: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山脚平原地带的灌丛、草丛、果园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机警而隐蔽,稍有惊动,立即奔入稠茂的灌木丛或草丛中。主要以昆虫和其它小型动物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繁殖期为3~8月,营巢于茂密的灌木丛、矮竹丛和其他植物丛中,主要由菖蒲、芒草和其他干草构成,形状为球形或椭圆形,距离地面的高度大约为1m左右,每窝产卵3~5枚。 保护级别:国家II级、《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我国分布于安徽南部及长江中下游以南,西至云南北部。国外南至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非洲,包括马达加斯加岛。
3. 红翅凤头鹃Clamator coromandus 形态特征:头具羽冠。成鸟头顶、羽冠、枕部、头侧褐色具蓝色光辉;颏、喉锈红色;后颈具白色半环;背、肩、翼上覆羽、最内侧次级飞羽黑色具金属绿色光辉;腰、尾黑色,具深蓝色光辉;翅栗色,飞羽尖端苍绿色,翼下覆羽淡红褐色;上胸以下至腹部白色;尾下覆羽黑色。 幼鸟上体褐色,具棕色端缘;下体白色。 虹膜淡红色;嘴黑色,下嘴基部近淡土黄色,嘴角肉红色;脚铅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麓平原等开阔地带的疏林和灌木林中,也见活动于园林和宅旁树上。飞行快速,但不持久,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活跃于较暴露的树枝间。主要以白蚁、毛虫、甲虫等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繁殖期为5~7月,4月即见有求偶活动,自已不营巢,通常将卵产于画眉、黑脸噪鹛和鹊鸲巢中。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到东南亚。国内分布于华北地区、陕西、四川、云南以及以东的中部地区。
4. 噪鹃 Eudynamys scolopacea 形态特征:雄鸟体黑色,具蓝色光泽;下体沾绿。雌鸟周身布满白色斑点;上体暗褐色,略具金属绿色光泽,头部较淡而略显棕色;腋羽、翼下覆羽白色,具不整齐的黑色横斑;腹部及尾下覆羽棕白色,具黑色横纹。 幼鸟整体暗褐色,上体略有蓝色亮辉;翅、尾上腹羽具白斑。 虹膜深红色;嘴白至土黄色,基部较灰暗;脚蓝灰色。 幼鸟虹膜褐色;上嘴铅灰色,下嘴灰白色。 生物与生态学:栖息于山地、丘陵、山脚平原地带林木茂盛的红树林、次生林及人工林中。多单独活动,常隐蔽于大树顶层茂盛的枝叶丛中,一般仅能听其声而不见影。食性较一般杜鹃杂,主要以榕树、芭蕉和无花果等植物果实、种子为食,也吃毛虫、蚱蜢、甲虫等昆虫。繁殖期3~8月,自己不营巢、孵卵、育雏,每次产卵1~4枚,通常将卵产在黑领椋鸟、喜鹊和红嘴蓝鹊等鸟巢中,由别的鸟代孵代育。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国内见于华北及以南地区。
5. 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 形态特征:雄鸟头、颈、胸、上体、尾辉绿色;腹部白色,具青绿色横纹;初级飞羽内翈中央具一纵向的白色块斑,次级飞羽内翈基部白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羽端,最外侧一对各具3道不规则的白色横斑;尾下覆羽浓辉绿色,羽基段具白色横斑。 雌鸟头顶、上背亮红褐色;上体铜绿色;喉、上胸淡红褐色,具青铜色横纹;下体白色;尾羽色稍暗,至端部更暗,最外侧一对具3道白色和黑色横纹;尾下覆羽以栗色及黑色为主,具白色末端。 幼鸟似雌成鸟,雄者上体辉绿色,头上至背上带很多棕栗色,颏和喉有黑褐色横斑;雌者上体自背以下有棕色羽缘。 虹膜淡红褐色至排红色;眼圈徘红色;嘴亮橙黄色,尖端黑色;脚暗褐色。 生物与生态学:非繁殖期通常见于山区低处茂密的常绿林中,繁殖期可上到海拔近2000m的高山灌丛地带。多单个或成对活动,偶尔也见2~3对觅食于高大乔木顶部茂密的枝叶间,不易发现,飞行快速而有力。主要以昆虫为食,喜吃鳞翅目幼虫,也吃尺蠖、蚂蚁、蝇和其它昆虫,偶尔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为3~6月。自己不营巢和孵卵,通常将卵产于太阳鸟、扇尾莺等鸟巢中,由别的鸟替它代孵代育。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易危级别(NT)。 分布:四川东部城口、中部、南部和西南部,云南及湖北西部,云南和贵州。国外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至苏门答腊。
6. 乌鹃Surniculus lugubris 形态特征:成鸟体羽黑色,具蓝色光泽;尾轻微分叉,尾下覆羽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第一枚的内侧有一块白斑;第三枚以内有一斜向的白色横斑横跨于内侧基部;翼缘也缀有白色;在不老的成体中,顶部具1~2块大白斑。 幼鸟体色主体黑,色较淡,缺少光泽;背、胸、翅上覆羽、尾及尾下覆羽具白斑。 虹膜褐色或绯红色;嘴黑色;脚灰蓝色。 生物与生态学:常栖息于山地和平原茂密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灌木林和耕地及村屯附近稀树荒坡地带。飞行敏捷,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常停息在乔木中上层枝间鸣叫。主要以毛虫、其他柔软昆虫为食,也啄食枝头的果实、种子。繁殖期为3~4月,自己不营巢、孵卵、育雏,常将卵产于卷尾属、燕尾属、山椒鸟属等鸟巢内。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斯里兰卡、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国内常见于湖北西部、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重庆、四川、云南西部。
7. 大鹰鹃Hierococcyx sparverioides 形态特征:体形较大。成鸟上体灰褐色;头、后劲灰色;颏黑色或暗灰色,有一灰白色髭纹;上体及两翅淡灰褐色,羽缘褐色;前颈、胸白色,具红褐色纵纹;腹部白色;尾灰褐色,具5条褐色或3条灰棕色横带,端斑白色。 幼鸟上体淡黑褐色,头部和后颈有数枚羽具白端,上体其余部位各羽具栗褐色端缘;下体除颏外为黑色,各羽中央具一宽阔的黑色纵纹或点斑;胁和覆腿羽均具浓黑色横斑;尾具栗褐色次端斑和浅白端。 虹膜橙黄色(幼鸟褐色);眼睑橙色;嘴暗褐色;口角沾黄;脚橙黄,爪淡黄色。 生物与生态学:多见于山林中,高至海拔1600m,冬天常到平原地带。多单独活动于山林中的高大乔木上,常隐蔽于树木叶簇中鸣叫,白天或夜间都可听到。主要以鳞翅目、鞘翅目等昆虫为主,兼吃果类。繁殖期为4~7月,不营巢、孵卵、育雏,卵大多产于钩嘴鹛、喜鹊巢内,每次产卵2枚左右。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国内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山东、河南、云南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南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
8. 棕腹鹰鹃Hierococcyx nisicolor 形态特征:成鸟羽色和外观与大鹰鹃相似,但体型要小很多;上体石板灰色;颏灰褐色或淡灰褐色;喉灰白色,具灰褐色纵纹;胸白色,具红褐色纵纹或点斑;翅淡红褐色,初级飞羽暗褐色,内翈具白色横斑;臀部白色;腰及尾上覆羽深灰色,基部灰褐色;尾羽淡灰褐色,具数道黑褐色和浅棕色横斑。 幼鸟头、颈及整个上体棕灰色;后颈具白斑;飞羽较上体色稍暗,内、外翈具暗茶色横斑;下体至胸灰白色,具黄豆大小的褐色圆点斑。 虹膜橙色至朱红色;眼周黄色;上嘴角黑色,基部及下嘴角淡绿色;脚鲜黄色。 生物与生态学:见于常绿及茂密的山地灌木丛和阔叶林中。多单独活动,性隐蔽,不易发现,喜在高树上呜叫,其声尖锐而轻。以昆虫,尤其是鳞翅目幼虫为主要食物,喜食毛毛虫、地老虎、甲虫、蝉、蟋蟀。繁殖期一般为6~9月,卵主要寄于鹟类和短翅鸫类的巢中。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我国东部和南部及南邻国家以至马来群岛,夏时还往北抵达苏联西伯利亚,东至日本。
9. 小杜鹃Cuculus poliocephalus 形态特征:雄鸟额、头顶、后颈至上背、胸暗灰色;颏灰白色;喉和下颈浅银灰色;下背和翅上小覆羽灰沾蓝褐色,飞羽黑褐色;腰至尾上覆羽蓝灰色;腹部白色,具黑色横纹;尾和尾上腹羽灰黑色,沿羽干两侧呈互生状排列白色斑点,末端白色。 雌鸟额、头顶至枕褐色,具黑色横斑;后颈、颈侧、背、翅棕褐色,具黑色横纹;胸、下体白色,具黑色横纹。 幼鸟上体、翅、尾暗褐色,布满棕色较宽的横纹;下体余部似成鸟。 虹膜褐色或灰褐色,眼圈黄色;上嘴黑色,基部及下嘴黄色;脚黄色。 生物与生态学: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边及河谷次生林和阔叶林中,有时亦出现于路旁、村屯附近的疏林和灌木林。性孤独,常单独活动。主要以昆虫为食,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繁殖期为3~8月,巢营于茂密的矮植物丛中,由菖蒲、芒草、及其他干草构成,每次产卵3枚左右。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亚,越冬于非洲、斯里兰卡。国内除宁夏、新疆、青海外见于全国各地。
10. 四声杜鹃Cuculus micropterus 形态特征:雄鸟眼先、颏至上胸淡灰色;头余部及颈烟灰色;上体余部、尾及两翅浓褐色;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翅弯处的外缘白色;尾羽沿着羽干具白色点斑;下胸、腹及臀部白色,具黑褐色横纹,各横纹相距颇宽,尤以尾下覆羽更甚。雌鸟喉灰白色,胸部沾棕。 幼鸟头、颈满布白色横斑;背及翼上覆羽、飞羽等端部棕色,最末端近白色;翼下覆羽及翅缘棕白色;下体淡皮黄色,布黑色横斑,颏、喉处密,下胸及以下宽且疏。 虹膜暗褐色,眼睑铅绿色;上嘴角黑色,基部较淡,下嘴角绿色,嘴角处较黄;足蜡黄至橙黄色。 生物与生态学:栖息于平原至高山的森林中,非常隐蔽,往往只听其叫声而不见鸟。主要以昆虫为食,尤其喜吃鳞翅目幼虫,如松毛虫、树粉蝶幼虫、蛾类等,有时也吃植物种子等少量植物性食物。繁殖期为5~6月,自己不营巢、孵卵、育雏,通常将卵产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䳭等鸟巢中,每次产卵1枚。 保护级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2016年)无危级别(LC)。 分布:分布于喜马拉雅山脉、斯里兰卡、东南亚。国内除新疆、西藏、青海外均有分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