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素书》:守住自己拥有的,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鹰击长空186 2020-09-25

一、

做人做事不要只看当下,要懂得回顾以前,从以前思考根源;也要放眼以后,从现在塑造因果。

“回顾以前”,多想想自己三年前,五年前或者十年前做过什么样的决定,导致了今天所面对的局面,或是有了当下享受富贵的资格;而“放眼以后”,是要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才能守住这些年来累积的福德,让这个福德持续平稳的存在或者上升。

世上最糟糕的一种人就是:凭着自己的侥幸和投机取巧的手段,达到了自己所想的小地位,满足了小成就之后,马上恃才傲物,耀武扬威,然后在灾祸来临的同时,富贵也随之而去,这样的人生才叫做悲剧。

一个人哪怕没有成就,安安稳稳的在一个相对偏低的层次生活倒也无妨,如果人生遇到了好的机会,又因为自己的性格让自己从高位摔了下去,这反而是一种人生悲剧。

而这种人正因为靠着侥幸得来的富贵,不知道富贵背后的根源,也忽略了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持守富贵,所以才有了悲惨的结果。

《道德经》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叫: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因此圣人要有自知之明,而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自我珍爱,而不是显耀权势,应该舍弃后者而采取前者。

在老子的眼中,圣明的统治者要有自知之明,要有自爱之心,而不是位居高位之后肆意放荡,骄奢淫逸。

一个懂得自爱、自强、爱民的君主,才是一个好的君主,而且这也是守住江山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你要具备一个良好的德行,去守住自己拥有的,而且有一个适度的眼光,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人生的规律其实很简单,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复杂,很多人将自己的人生放在了所谓运气,所谓贵人,却不知这些因素也是受自己的行为主导的。

只要你的行为合乎适度,哪怕你遇到了一些天灾人祸,结局都不会太差,如果你不能让行为合乎适度,那么天灾人祸就会跟着你的这些行为出现,最后的结局必然自食恶果。

《素书》:守住自己拥有的,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二、

清朝时期有两个大臣,一个是年羹尧,一个是曾国藩。

雍正皇帝刚继位时,地位很不稳,由于边境地区有叛乱,而年羹尧的平叛成功对雍正地位的稳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雍正皇帝非常重视年羹尧,赐他为一等功,甚至将他视为“人生恩人”。

有一段时间,雍正皇帝很多事情都喜欢征求年羹尧的意见,面对着这样一种侥幸,年羹尧早就已经飘飘然,又加上生性飞扬跋扈,自以为得宠,不仅不将朝中大臣放在眼里,甚至连雍正皇帝本人都不放在眼里了,态度傲慢,后来因为他的傲慢而自掘坟墓。

而反观曾国藩,却恰好相反。

当一场席卷大清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起来的时候,把清政府吓得半死,也将曾国藩这个本来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推上了高位,成为手握数10万大军的封疆大吏。

在大概1860年时,曾国藩被授予两江总督的职位,这也预示着他的地位成为了无法撼动的封疆大吏,后来又获得了钦差大臣的身份,总领一切事关太平天国的事务。

再后来,慈禧太后一高兴,又授予他太子太保衔,这个官只相当于把中国当时的四个省都归他管理,这也算是掌握了当时的半壁江山。

《素书》:守住自己拥有的,不贪求自己未得的

但是面对高位时,曾国藩却做出了让人意料之外的举动。

在剿灭了太平天国运动以后,主动削减自己的军权,并且开展了一些洋务运动,这样的一系列行为让曾国藩很好的保全了自身,曾国藩死后,慈禧下令休朝三日,追曾国藩为太傅。

两人都是功高震主的大臣,却有着完全不同的结局,就是因为曾国藩一生奉持的教条就是谦敬、节俭等低调的处事姿态,才保全了自身以及整个家族的富贵。

据曾国藩家书透露,曾国藩身居高位时仍然在外有欠账,可见节俭与廉洁的程度。

而年羹尧正是因为狂傲和不懂得持守富贵,而给自己带来悲惨的结果。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能够拥有他应该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贪图人家所拥有的,就会残暴怜悯。

很多人不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还这山望着那山高,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比自己的好,当自己被贪婪遮蔽而看不清自身,又加上身居高位的荣耀感让自己飘飘然时,却不知这一切高位和狂妄才是让自己覆亡的根本。

《诗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如果不懂得守住德行,离灭亡也就不远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只会像早晨的露珠一样,太阳一升,霎时就会化为乌有。

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会一生平安,对于外在未曾拥有的保持适度,才会避免伤害自己。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