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必修Ⅱ】7.2.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囡波湾生物 2020-09-25

教材分析

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的多样性,能较好地体现学习生物学的价值。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同进化的观点。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生物的进化与环境密切相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观。

核心素养:

1.科学思维:理解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说明共同进化的概念;

2.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难点:说明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共同进化

资料1:达尔文曾发现一种兰花长着细长的花距,其顶端贮存着花蜜,可为传粉的昆虫提供食物。而这昆虫要有吸管式的长口器才能吸到花蜜。大约50年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这样的蛾类昆虫!它们互相影响着,这些变异不断积累,从而成为今天的这种兰花和兰花蛾。

在自然界,一种植物专门由一种昆虫传粉的情形很常见。

如倒挂金钟的花对蜂鸟传粉的适应。

问题1:昆虫传粉的专门化对植物繁衍后代有何意义?

资料2: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洲大草原奥兰治河两岸的羚羊进行研究时发现,东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比西岸的羚羊群的奔跑速度每分钟快13米。为何差距如此之大?

经过观察和科学实验,动物学家终于明白,东岸的羚羊之所以强健,是因为它们附近有一个狼群,生存时时处于危险之中。

问题2:捕食者的存在是不是对被捕食者有害无益呢?

捕食者所捕食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

1、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问题3:不同生物之间在进化上密切相关,那生物的进化与无机环境的变化是否也有关系呢?

资料3:地球形成时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但随着光合细菌、蓝藻的出现,使得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2、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共同进化。

小结: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也就是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

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

1)基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进化历程

化石——埋藏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和遗物,石化后形成的。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

不同地层化石模式图

前寒武纪生物:寒武纪之前(前寒武纪),地球上的生命都是非常低级的,主要是一些单细胞生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等。

早古生代生物(寒武纪):进入早古生代,一些大型的古生物相继出现,如三叶虫、鹦鹉螺等。出现了生命演化史上的第一次繁荣景象。在中国云南澄江发现的寒武纪古生物是最有代表性的寒武纪生物群。

晚古生代生物:晚古生代泥盆纪生物登陆,蕨类植物、总鳍鱼;石炭纪裸子植物,到处是绿色的世界,是煤炭形成的主要地质年代;二叠纪以生物大量灭绝为特征,可能是由于环境的变迁。

在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由于不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灭绝了。例如,在中生代统治地球达1亿年之久的各种恐龙,在白垩纪全部绝灭。恐龙的绝灭为哺乳动物的兴盛腾出了空间,使生物进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最早出现的生物是厌氧的单细胞生物,它们生活在海洋之中。这一时期的生态系统是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的两极生态系统。因为在此之后大约20亿年的漫长岁月中,地球上的生物主要是海洋中的种数不多的蓝藻和细菌。

2)多细胞生物大约在寒武纪时期出现,它们生活在海洋中。(寒武纪大爆发:海洋中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物种爆发式地迅速形成——构成了消费者)。真核生物出现后,新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出现了,实现了基因重组,增强了生物变异的多样性,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

3)最早登陆的生物是植物,否则动物登陆后就会饿死。

4)许多年前陆地上还是一片荒芜,生物都生活在海洋中。

5)在中生代统治地球达1亿年之久的各种恐龙,在白垩纪末全部绝灭。

进化的大致过程:

大约在距今4亿年前,由于造山运动使海洋缩小,陆地扩大,一些海洋植物开始适应陆地生活,形成原始的陆生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随后出现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原始两栖类裸子、被子植物先后扮演生产者中的主角,鸟类、哺乳类等成为优势的动物类群复杂多样的陆地生态系统形成。

小结:

生物的进化历程可概括为:厌氧生物好氧生物、异养生物自养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无性生殖有性生殖、简单复杂、水生陆生、低等高等。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共同进化和生物多样的形成的原因,但都是高考级要求,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主要是结合资料、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共同进化的概念,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掌握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了解进化理论在发展的现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积极跟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自主讨论,尝试回答有关问题。结合当堂检测练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

人教版《生物》必修Ⅱ教学设计

【必修Ⅱ】1.1.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必修Ⅱ】1.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必修Ⅱ】1.2.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必修Ⅱ】1.2.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必修Ⅱ】2.1.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必修Ⅱ】2.1.2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必修Ⅱ】2.1.3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必修Ⅱ】2.2 基因在染色体上

【必修Ⅱ】2.3 伴性遗传

【必修Ⅱ】3.1.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必修Ⅱ】3.1.2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必修Ⅱ】3.2 DNA分子的结构

【必修Ⅱ】3.3 DNA的复制

【必修Ⅱ】3.4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必修Ⅱ】4.1.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必修Ⅱ】4.1.2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必修Ⅱ】4.2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必修Ⅱ】5.1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必修Ⅱ】5.2 染色体变异

【必修Ⅱ】5.3 人类遗传病

【必修Ⅱ】6.1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

【必修Ⅱ】6.2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必修Ⅱ】7.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

【必修Ⅱ】7.2.1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必修Ⅱ】7.2.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持续更新中……

我就知道你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