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中,中草药大多属于植物药,而大家对于中医药的印象也大致如此,而为什么在临床治疗肿瘤时,多用虫类药呢?这主要分为2个方面: 一方面其历史记载就比较多有史以来,中华民族在医学方面,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著作,一个是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这本书记载了动物药67味,它把药物分为上中下品,上品就是滋养药、补养药,中品是既有补养作用,也有祛邪作用,下品就是祛邪的药物,而动物药则被列为下品。 明代的另一部著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本书里面,也记载了40味动物药可用来治疗疾病,并且也记载了很多典型的案例。 东汉末年有一个叫做张仲景的,著作了一本叫做《伤寒杂病论》的书,里面也记载了一共28味药物,其中动物药就占了16%,《伤寒杂病论》一个是《伤寒论》,另一个是《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中提到了一个很有名的方子叫做鳖甲煎丸,用来治疗疟疾。 这本书的疟疾篇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此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煎丸里面用了蜂房、阿胶、水蛭、鼠妇等六类虫类药,可见古代医家就非常重视虫类药的运用,可以治疗疟疾发病以后引起的脾脏肿大,另外还有一些症瘕积聚、结核、顽固的经闭等顽固性病变,所以虫类药在治疗一些疑难性的顽固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另一方面取决于动物药的特性,总共分为3点:1、动物药属于血肉有情之品,也就是说虫类药与人体都是自然界的生物,动物的组织结构和人体是相似的,用于人体的时候也就有相似的功能和作用,具体体现为祛除邪气,扶助正气的功能。 2、虫类药药性强烈,效专力宏。虫类药可以攻逐走窜,搜剔疏利,也就是说它可以通达经络无处不到,当身体上出现了邪正交结不解,病局深处的时候,使用虫类药,可以起到挽回之功。 比如清代有个温病学家叫做叶天士,他对于虫类药的描述是这样的,“久病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蚁药疏利诛邪”。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当病变顽固深重的时候,这时用虫类药,植物药见效非常慢,或者没有疗效的时候,虫类药一方面可以消除痰浊、淤血、软坚散结,另一方面可以扶助正气,达到调节机体脏腑功能的目的,所以我们说虫类药既可以攻邪,又可以扶正,起到一个双向调节的作用。 3、虫类药的临床使用剂量小,但有效成分穿透力很强,所以就便于人体吸收,现代研究,虫类药可以达到抑制癌症细胞生长,并且调节机体免疫的功能,所以在临床上它对肿瘤细胞有抑杀作用。 综述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所以我们用虫类药经常用于治疗一些顽固性病变,或者肿瘤病变,在临床上对于起到抑制肿瘤生长,防止肿瘤转移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与不错的疗效。 想要了解更多肿瘤相关内容,请关注“钱彦方说肿瘤”。 如有问题需要咨询,请在评论留言,或后台私信我,我会在出诊之余尽量解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