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票补“成票房毒品,中国电影迎来”戒毒后遗症“

 网视互联 2020-09-25

编辑 / 西瓜头

让小朋友望眼欲穿的暑期档终于来了,因为他们又能看到很多欢乐愉悦的电影了。但是对于行业内人士而言,这个暑期却并不轻松。根据统计,暑期档首周末票房为8.08亿元,同比增长16%,但是这个数值却远远低于年初市场预期。

在首周出场的影片中,《摇滚藏獒》号称4亿元成本,目前票房仅3000多万元,可谓血本无归(此处心疼一下郑钧);而《大鱼海棠》的口碑确出现两极分化,而且作为动画爆款,大鱼的票房实力和去年的大圣根本不是一个水平;《寒战2》虽然口碑爆满,但是与其口碑呈反比的票房实力,不禁让人对这部“明星大型团体操”的后劲生疑……

网友纷纷吐槽

十二年的等待换来了一个绿茶婊

再回看今年上半年,票房在第二季度遭遇“倒春寒”,其中四、五月份还同比出现了负增长(可能是因为没有《速7》的缘故吧),这种情况还是近五年来第一次!那么按照现有的节奏,如果暑期档缺少黑马,好莱坞大片缺乏爆款,那业内对今年票房的600亿预期将面临破产,一些院线的年终奖也就没有悬念的消失了(包括小编的也是啊!)。

去年还高歌猛进,今年是怎么了?刨除电影质量等问题,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现象——电影“票补”变少了许多。在电子购票平台,9.9元、19.9元的票价已经越来越少,几乎没有。现在普遍的票价是30元到40元这个价位上(当然巨幕的价钱肯定不止这个价钱),按理说票房理应相较去年而言上涨,但是今年的票房为何如此低迷呢?

想要具体了解“票补”是怎么回事,我们就得先看几个价格:在电影进入院线之前,制片方会制定“出厂价”,一般为30~40元不等。而当电影到了电影院,相当于产品到了超市,票价则由电影院制定,30多元到100多元都有,各不相同。而9.9元的电影票,要低于出厂价二三十元,这部分由制片方和票务平台一起掏腰包,相当于他们联手请观众看电影。

这种做法,就相当于超市的降价酬宾。对片方来说,通过预售、超低价的形式,可以提前锁定一定票房、吸引部分观众,引发自来水,然后带动话题,造大声势。而对票务平台也一样,淘票票背后的马云,微票儿背后的马化腾,百度糯米背后的李彦宏等等,它们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烧钱”模式在院线大范围圈地,短时间大规模地吸引用户,培养用户网络购票习惯,同时获取大数据,进而谋求长远发展。

不是998,不是98,而是9元!

此外,票补的另外一大优势就是辅助宣传以及对于观众期待值的控制。

一方面,由于票补后出现的票价实在过于吸引人,不少平台都会在自己的首页张贴广告,这份巨大的流量使得电影的宣传如虎添翼,毕竟大家都喜欢便宜的东西,自然也就喜欢分享给他人,成为“自来水”,从去年朋友圈各种影票的分享就可以看出,票补在加大观众数量上有着巨大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票价的低廉,人们可能就不会注意到影片本身的质量如何,毕竟票价只有9.9,于是乎人们对于这部电影的期待值就会降低。之后在观影的过程中发现影片的质量远远超过自己的预期,大有中奖了,赚到了的感觉,自然会觉得这部电影“好赞呀”,在这个过程中,影片的口碑就上涨了许多,人们也就口口相传。至此,一个良好的票房上涨趋势就建立起来了。

大圣爆棚的口碑

票补就是这样,为2015年的中国影视注入了一枚强心剂,在全球电影票房增长5.2%的情况下,中国票房市场暴涨51.2%,令全世界(特别是好莱坞那些见钱眼开的人)为之垂涎

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票补背后的巨大泡沫也是无法忽视的:一张显示30元的电影票,你出9.9元,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这种“注水”据说一年可达四五十亿元!票补虽然大大刺激了电影消费、提升产业热度,但是泡沫现象出现之迅速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

为了引导观众选择、让影院增加排片,一些“奇葩”电影越陷越深,直接钻“票补”的空子,出钱买票房,虚假排场,制造电影很热的假象。没错,就是类似那种票价高到200+、凌晨一两点还场场爆满,平均10分钟一个场次的“午夜幽灵场”!

周内二半夜谁去看电影啊

此外,作为假票房制造机的“票补”政策,也造就了一大批“假票房俱乐部”成员,网络大电影的小编之前也扒过这些影片。而给票补造假现象以终结一刀的电影,就是我们网大常客《叶问3》了。从这个事件之后,“票补”现象成为上级打击虚假票房的重点整治对象。

而且做生意不是请客吃饭,不会有人一直主动赔钱。国家打压,平台也不愿再继续贴钱,票补现象开始大规模减少,几近消失。可站在片方的角度,他们仍对“票补”热情高涨,而这种方式也已经屡试不爽。这提醒着电影产业亟待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长效监管机制,需要打造更加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

“票补”减少,票价提高,短期内观众的观影热情必然受到影响,因为原来不到10元的电影票现在涨价三到四倍,任谁都不会开心。而且缺少“票补”着一个潜在的宣传途径,今年整体影片的宣传都做不到去年那样的“霸屏”状态,一部电影无法被很好的推送到观众面前,观众数量自然也会减少。相对的,对于观众期待值的管理也不如去年,大家也发现今年虽然盛夏来临,但是却少有口碑票房双爆棚的大作。

今年电影平均口碑明显不如去年

虽然今年电影行业的数据势必比不上往年好看,影视行业人士的年终奖金也可能就此消失,但是,小编还是十分看好“票补“现象逐渐消失的。简单粗俗的一个道理:你会相信一个在超市常年处在3折区的商品质量过关吗?没了”票补“这个神器,很多垃圾电影将会无所遁形,电影市场的公正也会得到保障。

另外从长期来看,“票补”减少也意味着水分减少,这对于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大有好处:缺少票补的优势,人们将放缓自己前进的步伐,理性看清自己的电影在中国市场正确的位置,不会用”票补“虚空夸大一部电影的价值。这更有利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

虽然这个暑假会在缺少”票补“的情况下变成电影行业的寒冬,但是现在中国电影也需要一场暴风大雪来保证来年的”收成“了,相信这场没有”票补“的寒冬过后,中国电影能迎来一个健康成长的春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