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人几十年都解决不了这种现象,政府出招都没辙

 日本物语 2020-09-25

大家是否听说过“职权骚扰”这个词儿呢?

擅长创造新名词的日本人在继“性骚扰”之后,又定义了所谓的“职权骚扰”。

官方对“职权骚扰”的定义为:利用自身在职务上以及人际关系上的有利性,对同事施加超过业务范围的精神性以及肉体性的痛苦的行为。

简单来说呢,就是利用自己的权势欺凌或侮辱手下咯。

为什么会出现职权骚扰?

你可能会问,干嘛一天天吃饱了撑的要干这种事儿啊?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要追究到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了。

所谓的身雇佣制度,相信大家听名字就能知道,是指企业一旦雇佣了员工就是终身制,企业一方不得擅自解除与员工的合同。

但是并非所有的员工都可以按照企业所期望的路径发展,而且其中也存在不少钻终身雇佣制度的空子吃闲饭的人,对于这样的人,企业一方也没办法开除他们,只能采取通过上司施压来逼迫他们辞职这样的手段。

然而,造成职权骚扰的原因并非只有这一条。个人的性格也有可能成为职权骚扰的原因。不善于与人交流或是没有办法很好的与同事协同作业的人有时也会成为上司职权骚扰的对象。

职权骚扰的界定点难以辨认?

“职权骚扰”这一概念出现后,有很多因为与上司相处不愉快而起诉上司职权骚扰的案例。

然而对于是否真的能将事态划分为职权骚扰往往令人难以判断。对此,日本又规定了几项界定职权骚扰的明确标准。

如何判定职权骚扰

从职权骚扰的定义上,可以对职权骚扰的特征做出以下归纳:

1. 施加者利用自身在职场的地位以及优越性。

2. 施加者对部下下达了超过正常范畴的指令以及命令。

3. 施加者的行为给予了对方精神性的痛苦并对其职场环境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而职场骚扰又可以分为以下的六种类型:

1. 身体上的伤害:

显而易见的暴力行为,例如动手打人,用物品敲打对方的身体,用点着的烟接近对方,让对方站着接电话等等。

2. 精神性的伤害:

胁迫或损毁对方名誉,侮辱对方,爆粗口等行为。使对方患上精神障碍的情况也很常见。

3. 损害对方的人际关系及职场环境:

无视对方,将其隔离,或是联合其他人将对方孤立等行为。不教给对方工作所需的内容,将对方的席位隔离开等幼稚的行为也包含在内。

4. 要求过大:

交给对方明显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量,并且在对方没有完成的情况下大声呵斥或殴打对方。

5. 要求过小:

只交给对方无关紧要的工作内容,例如端茶倒水等等。

6. 隐私的侵害

过度的侵入对方的隐私,结果给对方造成精神性痛苦的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诸多不符合上司身份的行为都是有可能被看作职权骚扰的。

校园欺凌事件与职权骚扰的联系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在日本发生的各类欺凌事件。这些校园欺凌事件正是导致了日本现在学生高自杀率,拒绝上学,成为家里蹲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欺凌事件,并且各类学校的领导以及教师都默许了这种行为的存在,是不是因为没有办法从根本上预防这类事件的发生呢。

在事后对欺凌他人的学生进行采访,得到的回答无非就是,对方的某些言行使得自己感到了不快,在某些方面和对方无法达成一致。

类似的不好的印象在过度积累之后,渐渐的就转化为了欺凌,将对对方的不满的情绪通过无视,造谣,暴力,孤立等方式来宣泄。

这样想的话,所谓的校园欺凌并非是没有理由,反而是因为某些缘由才会发生,被欺负的学生自身的外表,言行等等因素造成了与他人的隔阂,并最终发展成了欺凌事件。

可是在这一过程中,即使原因是被欺负者本人的言行,但欺负人的一方仍旧没有任何的正当性他们仅仅是为了宣泄对对方的不满而做出了伤害他人肉体以及精神的行为。

这么一看,校园欺凌和职场骚扰是不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呢,

两者均是因为个人的特性而无法很好的融入团体并遭受到团体部分成员的排斥,对其做出肉体及精神上的伤害行为。

根本上无法彻底解决?

然而不论是在学校或是在职场,对于校园欺凌以及职权骚扰这样的行为,往往周围的人的行为方式只有两种:

其一是并未对被欺负一方感到任何情绪而为了明哲保身持旁观或无视的态度。

另一种就是同欺负人的一方取得共鸣加入欺凌的一种。

你也许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没有阻止欺凌的这一类人出现。

这是因为,在日本的学校或是职场,即使是身处管理者立场的教师或是企业中更高位的管理者都认为: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必然的。即使阻止了现在发生的事件,很快就又会出现另一个人成为被欺凌被排斥的对象。

对于这种根本无法根治的现象,日本人从发现他的严重性到现在一直都默认其存在,这几十年内,都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是否真的有效?

就在近几年,日本政府也是对因为校园欺凌以及职权骚扰所造成的不上学,不出勤,最终变成家里蹲的孩子以及大人们感到很头痛,进而相继出台了很多相关的政策,但是全部都收效甚微。

主要原因是因为,要想明令禁止一项行为,就要设立相关的处罚方式,然而不论是针对未成年人造成的校园欺凌,还是在公司里发生的职权骚扰等冷暴力都有着行为自身的程度难以界定以及难以了解真实情况等特征。

由此可见,要想消除这样的现象,前路还很漫长...

扫一扫,即刻抽签


如果喜欢我们的作品,请持续关注日本物语和我们的知日圈App,并动动您的小手给我们加星标,以及文章右下角的“在看”!

以下是星标的添加方法,在这里要感谢各位读者,我们需要大家的支持,你们的支持是我们一所悬命的动力!

 

别忘了点“在看”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