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未都点评“两岸猿声啼不住”:李白比其他诗人高明之处就在此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0-09-26

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期间出现了很多文学体裁,其中最让人神往的莫过于唐诗宋词,比起其他文学体裁,古典诗词不仅用词凝练,读来也是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可以说在唐宋之后,唐诗宋词滋养了一代代人。而要说站在唐诗巅峰的人物,不管怎么论都少不了“诗仙”李白。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文采飞扬,潇洒飘逸,飘飘乎不似人间语。而他本人也像是坠入盛唐的谪仙人,虽然身在盛唐,但是却给人一种浮于盛唐之上俯瞰世间的气象。历朝历代文人对于李白也是推崇备至,各种溢美之辞真的就像网上那句调侃“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犹如黄河泛滥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么李白这么厉害,他和其他诗人相比高明在哪里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其实一直也在思考,但是总也找不到合适的答案和言辞。不过前段时间马未都老师在社交平台上点评了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借此点出了李白比其他诗人高明的地方。当时看他的点评很有意思,本期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们先一起看看李白这首诗: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早期被认为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游历时所作,因为整首诗表现出来的那种喜悦和轻快,很像李白青年时期的风格。不过后来经考证,再加上“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这种说法被推翻。

这首诗的实际创作时间是公元759年,当时李白58岁,前一年他因为牵扯到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次年朝廷因为关中大旱而大赦天下,李白当时正在流放路上行至白帝城,突然间被赦免,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立马便踏上回乡的路途,抵达江陵后依旧难抑自己喜悦心情,于是便写了这首诗。

首句描写了诗人早晨离开白帝城的情形。“彩云间”三字,既是写出了白帝城的高耸入云,也是写出了诗人此刻的喜悦之情。太阳初升,霞光阵阵,这既是写白帝城的早晨,其实写的也是诗人此刻的状态,本被牵连流放,现在突然被赦免,他的人生也迎来了转机,就如同迎来了霞光一样。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即从从空间上说明了白帝城距离江陵之远,又从时间上说明了诗人所乘行舟之快。在这时间和空间的对比上,突出了诗人一路上的迫切心情。同时“还”之一字也是意味深长,江陵本不是诗人的家乡,但是诗人却用了“还”字,想来诗人被流放时也曾路过江陵,现在被赦免又再次回到江陵,可谓是兜兜转转。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也是历来被称颂的名句。李白返回江陵这一路上要经过三峡,两岸都是重峦叠嶂,其中有很多的猿猴长啸,猿猴的啸声很像人哭泣的声音,所以一般都被历代文人墨客拿来写羁旅之愁。不过李白此刻坐着轻舟,行进很快,步履匆匆,这猿啸声丝毫不能阻挡他的步伐,由此反衬出诗人的畅快和兴奋。

为了形容轻舟行进之快,除了上句的“两岸猿声啼不住”的侧面烘托,在最后一句诗人更是直接正面描写了它的飞快,在猿啸阵阵中,行舟已然经过了“万重山”。当然,这里的“万重山”是夸张,这也是李白的诗歌的特点,极夸张之能事以此来烘托自己的情感,就像《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便是如此。

李白这首诗通过快船快意,将被赦免的喜悦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全诗意境悠扬轻快,令人回味悠长。而对于这首诗马未都老师点评说,李白对于技术上的要求没有其他诗人那么刻意,而他的这份不刻意,恰恰就是他感动自己、感动别人的地方。在唐诗中,一般提到“猿”,都是悲的意思,就像“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啼三声泪沾裳”,而唯独写猿没有悲的就是李白,这就是他比别人高明的地方。

其实马未都先生的这个说法我是比较认可的,很多文人在写诗填词的时候,他们都会留意所用意象是否合适,会斟字酌句,就像贾岛的“推敲”。但李白不同,他是感觉来了,随口而出便是诗,他不会去刻意遵循那些所谓的定式或者意象,只是说着自己想说的。这其实就很像武侠小说中提到的“无招胜有招”,这其实恰恰也说明李白的诗歌造诣已趋绝颠,到了返璞归真的境地。

对于马未都先生对于李白这首诗的点评,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