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養生重在養脾胃 12個症狀看你是否脾胃虛

 prs4568 2020-09-26

養生重在養脾胃 12個症狀看你是否脾胃虛

中醫治病非常重視「胃氣」。《黃帝內經·平人氣象論》云:「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脾胃論》強調:「人以胃氣為本」,均明確指出胃氣在人體的重要性。此胃氣實包括了胃的受納腐熟、脾的運化水穀以及小腸的化物、泌別清濁的功能。也就是人體消化系統的功能。

清代名醫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不食》中說:「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此百病之大綱也。故諸病若能食者,勢雖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勢雖輕而必致延劇。」

在臨床上「得胃氣則生」,是說只要病人食慾尚可,則氣血生化有源,提示病情及癒後較好。常見患者病情雖較重,然其舌上有苔,不礙進食,則知其胃氣尚存,若調治得當,即可望轉機,此即所謂有胃氣者病情「不輕亦輕」。反之,如病人水漿不入,則其病情及癒後多較凶險,此即所謂無胃氣者病情「不重亦重」。

胃氣的盛衰,直接影響著人體氣血的充盈與否。正如《黃帝內經·玉版篇》所云:「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穀氣血之海也。」所謂「得穀者昌,失穀者亡」,就是以胃氣之存亡來預測人體正氣的盛衰。

教你脾胃問題早發現

中醫很早就有「脾胃虛,百病生,諸病從脾胃論治」的觀點。生病的人胃口多半是不好的,和胃健脾被看做是疾病調理的關鍵。

如何知道自己脾胃健運與否呢?「有諸內者,必形諸外」,只要留心,就能從身體上找到蛛絲馬跡。

1. 不感覺餓,但是吃的下

這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不餓也沒有什麼特別想吃的,但是東西進了嘴裡還能吃的下去。這通常是脾的功能偏弱,沒有食慾。

2. 感覺到餓,卻吃兩口就飽了

有時候感覺自己餓的不行,點了很多的東西,但是之後發現吃了兩口就吃不下了。這種情況多是胃的受納功能偏弱

3. 面色暗淡、萎黃

脾氣虛弱,氣血生化不足,皮膚得不到足夠的滋潤和營養,就會變得暗淡、發黃。

4. 口唇淡白、乾燥

《黃帝內經》云:「脾開竅於口」「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嘴唇紅潤,乾濕適度,潤滑有光澤;脾胃功能不好,人常嘴唇發白、沒有血色,顯得非常乾燥,容易起皮、裂口。

5. 睡覺時流口水

「脾主涎」,「涎」即口水。氣有固攝作用,如果脾氣虛弱,固攝功能減弱,涎液就會不受約束,使人睡覺的時候流口水。

6. 上眼瞼下垂,睡覺時半睜著眼

中醫的五輪學說將眼部組織分為胞臉、兩眥、白睛、黑睛、瞳神五部分,分別與脾、心、肺、肝、腎五臟相聯屬,稱之為肉輪、血輪、氣輪、風輪、水輪。肉輪部位指上下胞臉,分屬於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上眼瞼下垂,多屬於脾虛氣陷。睡覺時半睜著眼,中醫稱「睡臥露睛」,可能是脾氣比較虛弱。

7. 睡眠不好

「胃不和則臥不安」。脾胃不和會使人睡眠質量下降,出現入睡困難、驚醒、多夢等問題。

8. 精神狀態不佳,飯後尤甚

人體所需的能量來源於脾胃所化生的氣血。如果脾胃運化失常,大腦、臟腑等得不到足夠的能量,就會出現精神不振、健忘、心慌、反應遲鈍等問題。

飯後易困,也可能脾虛。脾主運化和升清,飯後脾需要更多的氣血來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運輸營養等工作,這必然導致其它臟器的血氣供應減少。當大腦氣血供應減少時,就會出現睏倦的症狀。較嚴重的人飯後必須睡覺;更有甚者吃飯沒多久就睏倦得無法控制。

9. 肥胖或消瘦

如果脾胃出現了問題,腐熟、健運失常,營養物質堆積在身體內,就會形成肥胖。脾虛可導致肥胖,反過來瘦人是不是脾胃就好呢?不一定。脾胃功能低下,不能將食物轉化成身體所需的營養,而是直接把它排出去。身體得不到足夠的營養支持,人就會變得消瘦。

10. 胃脹氣、泛酸、打嗝、口臭

脾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果脾胃感受濕熱,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就容易引起胃脹氣、泛酸、打嗝等不適,濁氣順著食道上行到口腔,就會形成類似於食物腐熟的味道口臭。

11. 排尿困難、泄瀉

《黃帝內經·口問篇》雲:「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中氣者,中焦脾胃之氣也。如果脾胃虛弱,升降功能失調,則容易導致排尿不暢。脾氣虛弱還可導致水谷不能正常運化,使大便溏稀,水谷不化(便中伴有食物殘渣),有時還伴有腸鳴現象。脾氣虛弱嚴重,清陽下陷的人,可出現經常性泄瀉,甚至脫肛的現象。

12. 便祕

正常情況下,飲入於胃,脾胃運化,成為身體的津液。如果脾陽不足,脾胃運化能力減弱,導致大腸動力不足,繼而成功能性便祕。另外胃火亢盛,耗損津液,也可導致大便燥結、排便困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