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造就了局外人? ——读《局外人》

 新用户1606Lek8 2020-09-26

读《局外人》是很有意思的。在加缪的笔下,我看到的世界更加荒诞有趣。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是什么高大全的主人公,而是一个充满各种缺点,甚至有点让人厌恶的小人物。主角对于世界的态度可以说是极其冷漠的,母亲下葬时不悲恸,第二天与女友寻欢作乐,而且在毫无动机的状况下杀死了一个人。社会对于作为主角的局外人的态度也是可疑的,审判主角杀人一案过程中,法官和民众们不关心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而是为主角“在母亲葬礼上没有流露出悲伤之情”而义愤填膺,而且因为这件事将主角判以极刑。虽然说主角的所作所为确实让人有些愤慨,但本该以公正的法律来审判,不带有感情色彩的事最终全然变为了道德的秀场,表现出社会浓重的主观价值倾向,这怎么说也是不应该的。更有甚者,在主人公待在监狱里时,不断有神父前来说教,企图说服主人公信仰上帝,认为他不信仰上帝是罪大恶极的,私以为这种强加给他人的价值观,也是不合理的。

全文看下来,主人公本来是个很平庸的小人物,但他又非常不平庸。他有一个特质,就是倔强而诚实。可以说,他的生活虽然有些扭曲,但他活的非常真实。他信仰诚实,从不说假话,就算在审判时如果说上一点假话可能使自己脱离苦海他也绝不答应。可见他的思想观念与社会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这样的人,对于作者所要批判的这个虚伪的世界是绝对的局外人吧,是绝对要被社会所斩首的。而他的思想也不符合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恰好给了人们一个除掉他的理由。

说到底,造就“局外人”的,本身就是社会。其中一方面,是“局外人”不符合社会的道德观念,注定要被抛弃;另一方面,则是他的真实,不符合虚伪的世界的本性。想要不成为局外人,就要学着去迎合,但他做不到,最终只能与大众分道扬镳。而社会上的局外人比起普通大众来说实在是少之又少,这便可看出社会的威力到底有多大——它逼迫人们学会了去迎合,学会了伪装,以求不成为被孤立的局外人。

社会造就了局外人,然后毁灭了局外人。的确,小说的主人公的确算不上一个高尚的人,但他那种诚实的态度却是很珍贵的。我觉得,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的,大概是对这个虚假压迫的社会的控诉吧。

      点评:愿我们的世界少一些局外人。苏欢

为何变形

——误读《变形记》

高二 17班  陈颂宇

作为卡夫卡享有盛名的作品,即使在今天,《变形记》也是值得一读的作品。卡夫卡的作品,常有一个不那么确定的主题,以至当我无心浏览序言时,发现译者个人也认为,对于卡夫卡的作品来说,所有的解读都是误读。那今天,我不妨发表一下,在“误读”了本书之后我的一些感想。

本书讲述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不幸遭遇,同时以这浪漫主义风格的小说映射,批判现实。格里高尔在成年之后,仅凭一人撑起全家的生计,而在他变成甲虫之后,家人起初还有感激之心,耐心地照顾它,而在渐渐不耐烦甚至可以说是厌恶了格里高尔后,任凭其自生自灭,甚至是想采取强制手段把它逐出家门。最后,格里高尔悲惨地死去,而他的家庭却如释重负地开始了新的生活。

看完本书,我的第一印象是卡夫卡想借这个故事,批判人情因物质和精神上的自私而日渐淡薄的社会现象。这从书中格里高尔一家从一开始感激格里高尔对家庭的付出,到对这一付出日渐麻木而习以为常;从格里高尔一家一开始对变成甲虫的他悉心照顾,到后来因格里高尔影响家计而厌恶他,盼望他早日死去。这前后态度的巨大转变,无不和他们物质和精神的自私有关。其中最典型的是格里高尔妹妹。她原先因对哥哥帮助自己心存些许感激,主动帮助哥哥,照顾哥哥,而后因为自己的梦想、理想,乃至日常生活受到了侵害,就如变了形一样,不仅再也不关心、过问哥哥的情况,还决心把他抛弃,态度之坚决,胜过了已经想抛弃格里高尔的父亲。又比如从文中一些小细节中,如格里高尔任职的公司是如何对待员工的小细节,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利益关系显露无疑。

但再三品读之后,本书或许还有另一层深意,纵观全书,无论是父亲、母亲,还是妹妹,甚至格里高尔自己,所有人,都处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没有那么多选择的余地。在生活的重压下,或而麻木,或而不择手段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尝试完成阶级的跨越。在这种心态之下,情感与物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密切,因此为了自身而趋炎附势与薄情寡义,这种行为无可厚非。俗话说“吃饱肚子,才能仰望星空”,单纯地指这样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家庭无疑是不正确的。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可能唯此生存之道,而这,也正是这个阶级的不幸与可悲之处。

当然,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我们无从得之。也许,卡夫卡只是有感而发地创作了本书。但我们不也是从“误读”前人作品中,获得了自己的感悟吗?

点评:看到可悲,更看到不幸,视角是犀利又温情的,这或许比单纯的批判要好。苏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