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与生活,到底有多远(三)

 优优的爸 2020-09-26

发现生活美学 传达诗意生活
创造生命哲学 塑造理想人格



生活中不能没有诗,诗也离不开生活。诗与生活,到底有多远。
9月20日,在六艺工坊社举办的“诗与生活”座谈会上,伏萍、袁国艳、李鸿印等著名诗人以此为话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与广泛交流,他们时而娓娓道来,时而激情澎湃,既有共识,也有交锋,让我们听听诗人们是怎么说的。   

伏萍(陕西国防作协副主席):

诗歌是激发人情感的一种动力

诗,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能够自诩成功,但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诗歌是能够激发人情感的一种动力,爱上它,人就仿佛通了灵性,能够左右灵魂,让内在的精气神运动起来。

诗歌与美,是永恒的话题,它是人与人之间内在的一种沟通。而诗歌是能够捕捉到的、被人深刻理解的真实情感,有时震撼心灵的仅仅是:你的诗歌能够被人所理解;而有时,也只是拨动了人们心灵深处难以名状的某根神经,心悸、感动,却又说不出的一种超越视觉与听觉的感知美。这种为人所理解或不被理解的诗,激发起人们的参与情感。所以,创作出能够与读者心灵相通的诗歌,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诗歌有多种情怀,一种是抒发感情写给自己的;一种是大爱情怀,写给家国和人类的。它是匕首,也是号角,大浪淘沙,淘尽的是一时的烟尘,最后留下来的才是那些光亮闪烁的金子。我们有追求成为金子的渴望,但也要允许成为大江大海、山川河流中的一捧砂砾的小我奉献精神,而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砂砾,托举起了山川河流伟岸的姿态。

一位诗歌编辑曾经说过:诗歌是属于年轻人的,人若是在28岁以前还没有成为“诗人”,那他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就没有指望了。听起来怪吓人的,那年我27岁,心中不免失落和惆怅。

其实,我起步还算早。中学时写诗,发表在校墙报上,那年我15岁;大学时开始在《延河》等省市报刊发表诗作,还有作品被推荐到国外报刊上发表,那年我24岁。


但是,写着写着就发现“江郎才尽”,语言的优美,怎么也扛不住思想内涵的无穷大,情绪由亢奋变得沉寂,短诗变成长诗;容量再大,就变成了散文,变成了报告文学,变成了小说……以为诗歌早已不属于我。

快40岁了,才在朋友们的鼓动下整理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歌集《夏天的微笑》,当时心里虚虚的,什么年龄还出版诗集?可一眨眼又过去了十几年,我正在奔六的道路上,却再次结集出版诗歌集《仰望星空·脊梁》,才发现,我骨子里诗歌的激情还在。才发现,诗歌的魅力,其实是散文、小说所无法替代的,比如那个无法琢磨的神经以及人体内在的力量,“只要有爱,就值得去战斗和歌唱,就值得活在世上。”这是智利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巴勃罗·聂鲁达的一句名言。

所以,只要有爱,就会有诗。诗歌的产生,来自于田间地头,却飞向了目所不及的高山、宇宙,它的源头清晰而又模糊,荒凉而又神秘,像一股股山泉和小溪,在群山中间寻觅出路,在草原上发出琤琮的歌唱,然后汇入大江大海,寻无踪影。有人读懂有人读不懂,像露珠的声音,像天籁传神,或者像血液的汩汩流淌……而诗歌艺术的制高点,犹如天的边际,触手可及,但却永远遥不可及,摸也摸不着。这就是我眼里的诗,它是心脏感悟时空跳动的节拍,有生命就会有诗歌;它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分子,永远由简到繁、由繁到简、螺旋式上升,追逐着天边那朵采摘不到的云……

袁国艳(陕西散文协会副会长):

现在人为什么不读诗?

因为眼前的苟且,屏蔽了诗和远方。再细思,我觉得现代人失去了三颗心:

生存的伤害,失去了诗心

现实生活里的人,朝九晚五,房子车子票子,生存压力和生活琐碎,无暇顾及灵魂,传输带式的生活让生命的机械化,物欲追求绑架了灵魂。失去了审美能力。一位交大教授说:文化的最高境界,不是宗教、不是道德,而是艺术思维所追求到的美。

但现实压力让我们失去了审美思维,只有生存之道,没有生命之光;只有金钱豪车,没有天光云影。  

忘记了从前,失去了初心

忘记了从前的理想,只有向前,没有了从前,成为空心人。某一天蓦然回首时,看到学生时曾抄在本子上的小诗时,感叹一番:生活活着,理想死了

博尔赫斯有一句流传世界的话,天堂是图书馆的模样。但太多的人在地狱。从这个角度讲,读诗是拯救心灵,撇开下水道式的写作,让灵魂升高的秘密通道。

快递小哥雷海洋送快递,很忙很俗,但他一直守着热爱诗歌的初心。利用红灯时间读诗,摘得诗词大赛冠军,他身在地狱,心有天堂,这天堂就是他的初心。

战疫中日本在捐助箱子上用了诗经的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我们是干梆梆的口号“武汉加油”!我们和现实太近了,与《诗经》太远了,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也忘记了古人的初心。

时代的丰富,失去了专心

时代发展太快了,而人的生物进化太慢,不足以应对,在这个时代有些手忙脚乱。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一切,打造了一个碎片化,轻质化、娱乐化的时代,各种事件和信息浪花一样来,泡沫一样去,各领风骚三五天。连人都被链接成了一个个行走的数据包。

我们在享受着科技发展的红利,也遭受着科技对人的侵蚀。我的感觉就是干扰太多太大(抖音、鸡汤、头条),把读诗的人冲击走了,关注度就分散到别的事中。

央老大为了激活经典文化、激发年轻人读诗的兴趣,制作了像“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这样的好节目,但还是“喂读”,而不是我要读。

但也能理解,诗本来就是一个贵族。贵族本来是少数,所以现在人不读诗这个现象很正常。当下就是一个分众社会,大众不读小众读,不必忧心,读诗的人自会读下去,不读诗的人自去读别的,这是时代的丰富性。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读。

希望我们都做欣赏者,有欣赏美的生命史,而不是匆匆过客。

李鸿印(西部文学网总编):

诗歌创作的秘密“五气”

我们写诗、读诗,有的作品一气呵成、读罢酣畅淋漓,感觉特别提神,有的作品沉郁顿挫、一咏三叹,感觉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为什么一首好的诗歌,能够给人如此美妙的感受呢?笔者认为,这是诗歌中蕴含的秘密“五气”发挥的独特效果。

正气。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具有正气,充满正义,能够激发读者热爱生活、树立信心,不畏艰险、用于胜利,这样的作品才能引起读者感情共鸣、思想升华,心灵净化,从而得到广泛流传。例如于谦的《咏石灰》:“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都是因为其中的浩然正气而闻名于世。

豪气。就是诗歌中贯穿的豪放、豪迈、豪爽之气。无论这种豪气是奔放还是内敛、是清丽还是婉约,都会打动人心,令人心驰神往:苏轼赤壁怀古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包含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甚至包含李清照《一剪梅》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骨气。骨气就是刚强不屈的人格及操守。骨气是人格、是尊严,是中国文人几千年不变的脸面,是传统文化的命根子,是《孟子·滕文公下》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风骨。没有了骨气的文字,写的再华丽,也不会引起共鸣。而文天祥《过伶仃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则自然会千古流传。

意气。本指人的意志、气概,志趣、性格,这里代指诗歌的意境、风格。就是说在诗歌创作过程中,要尽量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创造意象,使自己的作品具有独特性、形象性,创作出的作品就像一个意气风发的翩翩少年,充满活力和魅力,令读者一见倾心。

大气。作品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想内涵丰富、语言生动形象、韵律和谐动听,言近旨远、回味无穷,这样的作品大气磅礴、一定能给人以真的感受、善的传受、美的享受。


支持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