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虎人参汤医案——暑厥与痿证

 谷山居士 2020-09-27

苏伯鳌;白虎加人参汤13,暑厥《浙江中医杂志》

林某,女,38岁,夏月午睡后,昏不知人,身热肢厥,汗多,气粗如喘,不声不语,牙关微紧,舌苔黄燥,脉象洪大而芤。证属暑厥。暑为大热之邪,燔灼阳明,故见身热炽盛,暑热内蒸,迫津外出,则多汗而气粗如喘;热郁气机,所以四肢反见厥冷;热邪内迫,扰于心神,正又不能胜邪,故神昏不语,脉见洪大而芤。治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投以白虎人参汤;

人参,知母,粳米各15克,石膏30克,甘草9克,服一剂后,脉静汗止,手足转温,神识清爽,频呼口渴,且欲饮冷,现投一剂而愈。

论;暑病者,夏月而伤风寒也。皮毛一闭,暑热内蒸,则暑热伤肺也。时令之蒸泄,皮毛窍开,则汗出而内燥也。昏不知人者,此是外寒表闭,闭其时令之暑热也,阴寒在外,阳热在内,阴阳易其本位,所以发厥而昏迷也。厥则土郁不达,所以四肢反见厥冷。暑令之时,表热盛而内气虚,暑热外蒸,蒸开皮毛,则见汗多,暑热内伤,汗多亡津,则见气粗如喘。阳明之经,行于口齿,阳明之气不降,故火盛而齿燥,所以牙关微紧。脉洪大者,暑热内伤也,而见芤者,汗多亡津,津由气化,津亡而气也外泄,故内虚而见脉芤也。暑伤肺气,津液枯燥,是以身热而烦渴,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清金泻热,人参益气而生津也。

黄师解;夏月中暑,必感外寒,郁其内热,但壮火食气,汗泄阳亡,不可汗下。人参白虎,清金泻热,益气生津,实不刊之神方。

范中林;白虎汤14高热足痿

张某,女,24岁,四川人,1960年10月,于田间劳动后,逢觉身热头痛,周身不适,入夜尤甚,次日,某医院按感冒论治,后改服中药,反复汗出,而热势不减,十余日后,忽感下肢痿弱无力,难以移步,遂来就诊,按阳明经证论治,一诊而痊愈。诊时,蒸蒸发热已十余日,几天前,实然下肢痿软,步必履为艰,甚至难以站立。自觉口干烦渴,身热汗多,不恶寒,反恶热,面赤,舌质鲜红少津,无苔,脉洪大,此系阳明高热不退,肺胃津气两伤,以至筋骨失养成痿。法宜泄热润燥,补气生津,以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主之。方;

石膏120克,知母60克,生甘草15克,粳米30克,北沙参60克,竹茹30克,灯心草1克为引。连服两剂,一剂热势衰,二剂高热退,渐能独自行走,遂停药,嘱其注意调养,旬日痊愈。

患者来诊时,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所谓“四大”具备。脉洪大为阳明内热炽盛,热邪扰于内则作烦,热盛耗津则口大渴。加以患者面赤,舌红,口燥,皆为病邪在里,阳明热盛之象。

或问;患者仅阳明高热一,二十日,何以突然致痿?因其阳旺邪盛,津液大伤,致筋驰不收。同时,足阳明胃之津液亏耗,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而脾之大络络予肺,自不足以汗濡润手太阴肺,下如《素问》痿论篇;所谓“肺热叶焦,发为痿(辟足)”。

论;本条医案,林盛进的《经方直解》也收录了。但他只收录了范师的医案,却忽略了范师最重要的直解。白虎人参汤证,多看医案,自然理解,此病为什么会发生足痿,不能站立。而这一个足痿症状,就是学习本条医案最大的收获。忽略了足痿,或没能搞清楚足痿的病理,那这个医案就失去了注解的核心意义。范师注解足痿,看完只是半懂,唯引用《素问》的原文,一句明了。

用黄师的注解,来解释此条医案,足痿的病理。黄师注解,即为准绳;《金匮悬解》卷十五,肺痿肺痈篇; 盖痿者,痿软而不振也。人之所以精神爽健者,肺气清也,肺热而金烁,则气耗而体倦,是以委靡而废弛也。《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肺者,脏之长也,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五脏各有痿,而五脏之痿,则以肺痿为根。缘肺主气而气化津,所以浸灌五脏。五脏之气,皆受于肺,气耗而津枯,五脏失滋,是以痿也。五脏之痿,因于肺热,而肺热之由,则又原于阳明之燥,故治痿独取阳明。阳明虽化气于燥金,而燥金实受气于阳明,以金生于土故也。

 本病突然起热,不是伏热之病理,此有表证头痛,是外稍感寒,而郁其里气之偏,燥热内盛,即发为白虎汤证。就像阳明病,正阳阳明之来路,胃家阳实,一有表邪外郁,腑热自发。

此案言大剂白虎人参汤加味,方剂中却没见人参,是不是编辑漏掉了?人参益气生津,特效药物,而石膏者,是此病核心药物。(林盛进有两例医案,言湿温,用白虎加苍术治愈。看不懂)

图为吴佩衡

吴佩衡;白虎汤15春温阳明经热

王某,男,年二十五岁,于1920年2月患温病已四日,前医以九味羌活汤加葛根,柴胡,紫苏叶等与服之,服后汗出未解,发热更甚。延余诊视,病者壮热,恶热而烦渴喜冷饮,头痛,但头汗出,面赤而垢,鼻干而喘,唇赤口燥,苔黄而无津,小便短赤,大便三日不解。此系春温病病误用辛温发汗,耗伤阴液,而成阳明经热之证,以人参白虎汤加麦冬治之;

石膏30克,知母20克,甘草6克,粳米10克,麦冬12克,沙参15克

连服二盏,竟仰卧而睡,数刻则全身大汗淋漓,热势渐退。次日复诊,烦渴已止,脉静身凉,继以生脉散加生地黄,杭芍,一剂霍然。

论;本案温病,当也是伤寒发热的病。为什么老一辈,皆称此为温病,此温病非彼温病。当是中医理论不统一的问题,或者那个时候,把发热的病简称为温病,或病温。

    前医用九味汤加味解表,汗出而病不解,发热更甚。此是经热内盛,汗出亡津,而肺胃燥盛。烦渴喜饮是白虎汤证。而头疼与面赤者,此就是外感病,不是温病。此也就是曹颖甫所说的,由寒化热者,此为伤寒。区别于热直起者为温病。此白虎汤清内之热燥,加麦冬沙参以润肺清热。后面的生脉散加味,也是生津润燥之义,就不在转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