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手来了”——“南飞雁”的乒乓生活(续)

 简心素文 2020-09-27

“高手来了”

——“南飞雁”的乒乓生活(续)

在乐东过了半个多月柴米油盐加乒乓的生活,元旦后迎来了朋友夫妇两人。当年下乡插队时,听说她乒乓球打得不错,别说村里当时没有乒乓球台子,就是有,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广阔天地肩挑人扛地干一天活,哪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打球?所以,几十年过去了,我一直没有亲眼目睹一下她打球的风采。这下能够如愿以偿了,接下来的日子不仅可以观看高手打球,还能和高手过过招,心里还是有些许期待的。

来乐东利国镇住下后,我和同伴琴,从零开始,每天坚持打球最少一个小时,有时能打近两个小时,自我感觉比刚来时球技提高了不少,但面对高手来了,心里还不免有点忐忑不安。朋友到的第二天,吃完早饭,我俩依旧早早来到活动室,继续我们的乒乓生活。

半个小时后,朋友夫妻拿着自己专用的球拍,来到活动室,对正在打球的我们说:“这半个多月,看你俩球打得不错,人虽然瘦了,但精神很好。我们也加入锻炼队伍,来,打几个回合,看看你们球技练得如何了?”

于是,四个人开始双打,我和琴搭档对阵朋友董姐和赵哥。刚一拉开战幕,我就清楚我们和他俩不是一个“段位”:赵哥发球很长,琴妹接发球,经常落在网前,勉强推挡过去,十有八九出了台子;我和董姐打对角,她时而削球,时而扣球,发球的时候削球多,球在空中飘忽不定,明明接到了,球却改变方向,不知飞向何处,即便能回过去,球不是太高给她提供扣球的机会,就是球出了球桌的侧面。

唉!没办法,又回到了频繁捡球的时代。

最为明显的差距是,他俩都会扣杀:董姐的球技是“童子功”,是小时候在体育老师的亲自指导下练成的;赵哥的球技不知是不是董姐教的,扣过来的球也很有力量。

总之,我俩基本没有招架之力,更别提反攻了。辛辛苦苦半个月,一下又回到了“解放前”。没办法,光脚的不能怕穿鞋的,我们两个年过六旬的“初生牛犊”,敢打敢拼,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磨合了几次,我发现:我们只有尽量不发高球,不打高球,不给或少给对方扣杀的机会。别说,这招果然奏效,小球,短球,他们扣起来失误明显增多,使得他们主动扣球减少。渐渐地,我们可以打上几个回合了。看来,打球不能光靠技术和力量,也得动脑子啊。

我们各自方便的时候就单独打,碰到一起就双打。有一天,我们又碰到了一起,开始双打。那天,董姐明显扣球多了起来,到底是童子功,我发的球没觉得有多高,她也能瞅准机会扣杀。弄得我发球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生怕一不小心球发高了,一个扣杀过来,打我个措手不及,于是球经常发不过网,眼见刚刚有效的方法,效果大打折扣了。

于是,单独打球时,我们也练习扣球,只要有机会就扣,但是扣的球不是落在网前,就是在空中横着就飞出了台子。无数次失败后,渐渐地有时也能扣球成功。这样,一方扣球,另一方可以练习接扣球,一举两得。

悄悄练习的时间不长,有一天我们又碰在一起双打时,我惊喜地发现,面对董姐扣杀过来的球,我不再是一筹莫展、毫无招架之力了,有时也能稳稳地一拍一拍地接回去,偶尔还能在相持过程中等来对方的失误,同伴也能瞅准时机扣杀。

面对进步,我们的心里还真有点小高兴,有时还能赢得对手的一句:“不错,有进步!”面对高手、强手,我们毫不气馁,同伴打个好球,我们就互相鼓励夸赞,对方回个高球,我们就喊着“快扣”来提醒同伴。

乒乓“高手”来了,不仅切磋了球技,锻炼了身体,更使枯燥的锻炼有了趣味性,丰富了“南飞雁”的生活。

等回到石家庄,再找这样的场地还真不容易。我们开玩笑地说:“我们要抓紧时间,把余生的乒乓球都提前打了,储存健康,幸福一生!”

作者:静冬

◆静冬:说走就走的“乡村一日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