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兴瓷厂的复兴梦

 简心素文 2020-09-27

复兴瓷厂的复兴梦

汝瓷始于唐代,盛于北宋,至北宋末年达到顶峰,位居宋代“汝、钧、哥、官、定”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汝州而得名。汝瓷玛瑙入釉,造型美观,工艺精湛,釉光内柔,滑如凝脂,温润晶莹,典雅质朴,似玉非玉,深得北宋朝廷宋徽宗之喜爱,遂下旨召为宫廷御用瓷器,故称“汝官瓷”。汝窑的烧造时间大约在公元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后因战乱,金兵大肆入侵,国土沦丧,汝瓷也随着北宋王朝的灭亡而烟飞窑冷,人亡艺绝,汝官瓷从此不再烧造。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之叹,汝官瓷烧制技艺从此断代失传800余年。明清两代虽有匠人仿烧,但终未成功,在众多匠人的“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中,“汝瓷”这个惊艳世人的名字似乎被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

恢复汝官窑,烧制天青釉,是汝州人的世代梦想。

光绪三十六年(1910年),在蟒川严和店古汝窑址附近的大李庄村一个生命降生了,他就是李照光,字镜寰。李照光自幼聪颖过人,学习勤奋,成绩优秀,他六岁时,《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就倒背如流。后来进私塾学堂,学习《千字文》《女儿经》《道德经》《礼记学记》等国文,并练就一手小楷。成人后,跟随临汝县第八区区长李绍初做区员、书记员。李照光为人诚挚忠厚,做事认真勤快,公道清廉。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在李绍初极力推荐和帮助下李照光升任临汝县安洼乡乡长,在政治上有了一定地位。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当时国民政府提倡振兴民族工业,改善民众生活,抗击日寇侵略,在此环境氛围中,李照光萌生了弃政归里、兴办实业的念头。当时,他一边从政,一边思考寻觅着兴办实业的途径。

一天夜里,他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一位童颜鹤发的老翁呼叫着他的名字,领着他翻山越岭,走了很远很远一段路。趟过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上一拉溜窑厂,炉火熊熊,窑烟四起,窑周围摆放着烧制出的天青色、豆绿色、月白色的精美瓷器……李照光醒后,感觉这是仙人指点,创办瓷厂,恢复发展汝官窑生产,才是自己梦想多年的实业。

汝瓷,是汝州的文化名片,是老汝州人的骄傲和自豪。它不仅居于宋代五大名瓷之首,也是宫廷御用之品,现今世上仅有 67件汝窑传世器物,加上未知的民间藏品也不足百件。重现汝瓷辉煌,恢复发展汝窑生产,是每一个汝州人的梦想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何况家乡又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制瓷原料和燃料。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走访、论证,1937年春,李照光利用自己的政治身份、社会人脉关系,开始着手谋划筹备,利用和筹集民间资本兴办汝瓷实业。在李照光辛勤努力和奔波呼号中,1938年,在蟒川严和店古汝窑遗址附近的下寺庙院创建了“复兴汝瓷厂”。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厂虽然办起来了,但最大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给研制和生产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尽快突破资金困难的瓶颈,李照光别出心裁,充分发动民众入股,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共创大业。入股者:一是附近殷实富户,二是境内商家,三是一般农户,四是亲朋好友;每股为现大洋100元,参股者上不封顶,下不破底,并允许多户合股,这就为普通百姓投资搭建了一个平台。入股人持有证书,每年按时分红,使复兴瓷厂成为当时临汝县第一个股份制企业。

复兴汝瓷厂由股东理事会管理,理事会推选李照光为董事,汝南上陈村人陈玉坤为领东掌柜,小屯张吾庄人张东坡为管家,聘请钧瓷烧制能手苗绍华为技术总监。

苗绍华是禹县神垕人,是烧制钧瓷的有名匠人,在制釉、做胎、拉胚、雕刻、烧制等方面有一手绝活。人绝顶聪明,当地人戏谑说他头发丝都是空的,睡着都比常人精。苗绍华自己原有一个瓷厂,生意红火,家财万贯。后来因染上吸大烟,几年间,好端端一份家业给他吸磞了,瓷厂也卖了人,自己整天浑浑噩噩。为了一家人生计和糊口,他脑瓜子一转就想了个歪点子,专门仿燒复制一些古典古色的上等瓷器,埋于隐市之角,然后哄骗洋人和那些收购古董的文物贩子去挖,挖出后以十倍、数十倍的高价卖给洋人,从中牟取暴利。

复兴瓷厂初始在临汝找不到好匠人,经朋友介绍,李照光到神垕拜见了苗绍华。苗绍华虽然穷困潦倒,但也是性情中人,他们经过半日倾心交谈,李照光的挚诚和志向深深打动了他,最终他豪爽地答应了去复兴瓷厂。但条件是自己选带匠人,包括拉胚造型师、制釉配釉师、雕刻绘画师、烧窑匠人等,每月要给神垕家里送一石粗粮、一石细粮和半石杂粮,且不能干涉他吸大烟,李照光答应一一照办。

汝窑技艺失传日久,断代已800余年,恢复烧制难度很大,但汝瓷与钧瓷一脉相承,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苗绍华就以钧瓷为基础,研究探索烧制汝瓷的技艺。苗绍华试烧了数十次、上百次都没有成功,李照光不得不调整瓷厂计划,建一大窑,专门以生产粗瓷——生活用瓷:碗、盘、盆、缸、罐——为主,另建一座小窑,专供试验烧制汝官窑瓷。这样,以粗瓷养细瓷,在发展粗瓷的基础上加快细瓷(汝官窑瓷)的研发和烧制。1941年汝官窑烧制有了重大突破,豆绿釉海碗烧制成功,瓷器品质非常接近宋代汝官窑瓷,并展于临汝县民众教育馆。现今,汝瓷烧制传承人刘冬青瓷馆还存藏有豆绿釉海碗一个。

李绍初,字继沆,小名中和(1898年-1951年) ,汝州市汝南街道大李庄人,与李照光同族,但辈分较低,称李照光为爷。幼读私塾,一笔好字,他书写的《出师表》《梅花赋》等,笔锋苍劲,结构严谨,运笔圆润,并被收藏入临汝县民众教育馆。李绍初成人后从政,任临汝县第8区区长,是李照光入仕从政的重要举荐人。此人办事干练,善于谋划,是个能干事、会干事的人物。1938年,因姐姐家的一桩命案牵连,被撤除区长,拘捕于省城,1939年出狱返乡。当时,李照光因公务缠身,根本无暇顾及瓷厂的事务。李绍初回乡后整天无所事事,他本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哪能如此打发时光呢?于是就主动向李照光请求去瓷厂干事。李照光不仅敬重李绍初的人品和才能,而且李绍初又有恩于他,况且又是同宗乡邻,即使李绍初不开口,于情于理他也应该给予李绍初照顾,李绍初既然开了口,李照光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李绍初很有工作方法和领导能力,入厂后不久,不仅领东掌柜陈玉坤、管家张东坡对从李绍初言听计从,事事都听他的指使,而且工匠艺人苗绍华与李绍初也心神相交,无话不谈。李绍初和苗绍华呕心沥血,克服各种困难,反复进行试验烧制,1941年,汝官窑豆绿釉的烧制已获突破性进展。

此后,复兴瓷厂开始进入鼎盛期,日用瓷生意红火,销售方圆十几个县,不同造型的豆绿釉瓷品也相继上市,销路抢手。在这关键时期,李绍初又把自己的两个侄儿和一个外甥安排进瓷厂,掌控厂里重要事务。1944年,李照光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此后,“复兴瓷厂”完全由李绍初掌管,他对瓷厂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一是注重工匠艺人的培养,选拔招募周边村庄的农家子弟进厂(如,郭遂、宋福、郭东方、刘双有、渠福庆等)拜师,跟随苗绍华师傅学习拉坯、制胎、配釉、雕刻、烧制等技艺,为解放后汝窑的恢复和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积累了丰富经验,打下了坚实基础,做出了很大贡献,功不可没。二是打破窑厂工人只用周边村庄人的地域观念,不管啥地方人,只要有能力、有技术就不拘一格优先选用。三是增加资金凝聚力,吸收大户股东,力争把瓷厂做大、做强。

改革后的复兴瓷厂渐入佳境,民用日用瓷、试烧汝官窑瓷同步发展。豆绿釉基本固定成型,天青釉已试烧数十次,得到了第一手宝贵资料。1948年,临汝县解放,复兴汝瓷厂被县政府收归国有,并更名为“临汝县民生汝瓷厂”。

 后记: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汝窑的恢复和发展,调拨专款,组织专门技术人员研究恢复汝窑生产。在工匠们的不懈努力下,豆绿、天蓝、月白等釉色实验成功并投产。1987年4月汝官窑天青釉再现于世,后通过了部级鉴定,从此正式宣告失传800多年的“汝窑”成功恢复,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项空白。

作者:空谷幽兰



◆空谷幽兰:千年驼铃今何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