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唱大江东去 领词坛风骚

 一叶知秋9818 2020-09-27

唱大江东去  领词坛风骚

——读李卓夫老师的诗词写意

1  读——《卜算子·买宋词三百首》

“厚茧叠双肩,点点伤疤瘀。一担枯樵换此书,多少风兼雨。无暇赏春光,不管寒和暑。长夜挑灯仔细看,欲挽流光驻。”

读你的《卜算子·买宋词三百首》诗词,就如走进那青葱的童年里。“厚茧叠双肩,”在寒蝉清冷的鸣叫声中,这个时候你仍然在攀崖附壁。雨停了,大鹏山上的树梢儿却挂起了一颗颗晶莹的雨珠,那是你童年辛酸的泪水吗?

那“点点伤疤瘀”还疼吗?“一担枯樵换此书,”夜深沉渐次地转为暮色灰暗,你捧起宋词,“长夜挑灯仔细看”,脑海里却不断在探究,你深知这本书来之不易。眼前的这本书如风中之烛,照耀着你的一生、苦读求索。宋词成为记忆中的一块块碎片,那碎片上重叠着的文字,一是喜欢,二还是喜欢。记不清此书已经翻阅了多少遍,可你总想着能与自己的心里多呆一会,看着发黄的书页,有多少情愫想要倾诉,然而,千言万语竟在一时之间凝噎,惟有那泪眼诠释着童年的心境。

你不知道,你选择宋词这条路,等待着你的将是什么?你只知道要一生伴随着你喜欢的宋词走下去,这道路将似千里烟波那样绵长不断,将如沉沉暮霭一般浓重深厚。然而,也是这本宋词,将你诗意的天空拓展得博大而无际。

“无暇赏春光,不管寒和暑。”于是,你将自己年少生命的体验,提炼成人生的一种意志,透过这个志向,我们触摸到的是你立志学词之心的脉动。“长夜挑灯仔细看,欲挽流光驻。”岁月的杨柳啊,晓风吹拂,残月青天,冷光如水……冷清的宋词,构建出一种淡泊的景象,营造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悲怆情怀,一同被你熔铸为催人泪下的艺术人生。

 从此,一本宋词便载着你满腹的思绪,漂泊于天地之中,也漂泊在源源流长的华夏诗词长廊之间;漂泊中,你“欲挽”于心中的那一缕“流光”,将继续照亮着后来人。

     2 读——《满江红·重访金田》

    胜地重来,新寻访,英雄遗迹。正满目,风翻稻浪,苍松凝碧。莽莽荆山云雾绕,滔滔紫水湍流急。喜难禁,新貌满金田,欢歌沏。

营盘在,旌旗赤;洪扬事,堪追忆。解民悬水火,揭竿飞檄。提剑纵横驱鞑虏,挥戈驰骋皆英杰。百六年,史册立丰碑,昭功绩。

读你的《满江红·重访金田》,如唱一首响彻千秋的英雄战歌,又如在听你讲述一个故事。这故事里,在你的笔下,有当年太平天国的猎猎旌旗在飘荡。

那是属于太平天国的故事,当年洪秀全从金田揭竿起义,雄才大略,硬是在与清兵劲敌的较量中,撑出了太平天国的一方碧空。这也是属于浔州惊天动地的大事,这个小小的浔州古城,却成就了一方霸业,太平军曾是那样的意气风发,在这高樯重桅、旌旗猎猎的隆盛威仪中起义了。

就是从这金田营盆出发,太平军长刀所向,直指那北国的疆土,残阳如血,流淌在南战的征途;旌旗猎猎,召唤着进军的战鼓;狂涛漫漫,挡不住东征的脚步。太平天国多壮士,可杀不可辱。几度挥师北上,赢得了半壁江山,定都天京(南京)。“莽莽荆山云雾绕,滔滔紫水湍流急。喜难禁,新貌满金田,欢歌沏。”昔日太平军的豪言壮志,响彻云霄,响彻在这古木森森的营盆里。

   “营盘在,旌旗赤;洪扬事,堪追忆。”如今营盘仍在,然而,如今呢?太平军的“英雄遗迹”,正沉淀在风雨楼台,暮古晨钟之中。练兵场上的杀声,已被风声雨声所替代;洪秀全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只是锁定在了金田营盆的深处。世无英雄,特别是在这样的一个古战场里,倍让你沉默、怀念,这一切往事,也只能化为深深的叹息。

    可是,洪秀全那试图封王安抚,重整旗鼓的愿望已晚。叹息,草率举兵,结果是仓皇失措,为那众叛亲离的况景而叹息。清人的铁蹄,却如此轻易地和那三更的鼓声将太平军的气焰击落得一蹶不振;更难忘的是大渡河兵败石达开的耻辱,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想当年,洪秀全自辟金田练兵战场,何等英姿飒爽,何等气宇轩昂。可那旌旗拥有的万夫,那里去了?“提剑纵横驱鞑虏,挥戈驰骋皆英杰。百六年,史册立丰碑,昭功绩。”当年太平军的豪情壮志,如今也只能化为缕缕的墨迹,在纸上虎啸生风、横刀跃马,在纸上横泻三江、扫描天国。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悲怆!太平军的丰碑,能够举起你心中的那面猎猎旌旗吗?

眼前的莽莽荆山,滔滔紫水,见证着提剑纵横,挥戈驰骋疆场的英雄业绩。《满江红·重访金田》展读这篇气吞山河的激越雄文,一股碧血丹心的豪杰气势迎面而来;这一面神圣庄严的太平天国旌旗,“解民悬水火,揭竿飞檄。”的词章,却是通篇笔笔有情,字字生辉,一腔热血,喷涌而出。

这首《满江红·重访金田》和那一首《念奴娇·述怀——寄陈谊军先生》一样,同样的笔力雄健,同样的境界高旷。不同的是,这一首咏史怀古的《满江红·重访金田》更多地展现了英雄本色的一面,气势更为磅礴。

从《卜算子·买宋词三百首》我们可以读出李卓夫老师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甘守清贫,耐住寂寞,追求向上;乐观积极、不畏艰苦、坦然面对人生,这似乎就是他暗示给我们的画外音。

一个诗人能够昂首屹立在诗词文明之林,他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的民族文化的滋养。李卓夫老师从一本宋词开始,沿着这条文化长河,一路走来,带着一路欢歌,也带着一路热泪,一路呐喊,一路抒怀。在他的诗词里,记录着生活的辛酸和遗恨;也咏怀着的历史辉煌与沧桑;他的作品,篇篇是对时代生活的沉思,字字是对历史变迁的凝视。

唱大江东去,领词坛风骚。走进李卓夫老师的诗词,他将引领我们走向更高、更旷远的诗词境界。笔者记写、阅读这两首词的写意,由于水平所限,只能轻描淡写,如果你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作品,可通过他更多的篇章去领略他诗词的雄阔与深远,去品味其中的悠远与博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