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乡记忆之十里牌老街

 天空勇者 2020-09-27
             宜兴老街——十里牌
        十里牌,民国时曾名杏里镇,距宜兴县城北门5千米。街道建在钟张运河(塘河)两岸,河上有杏里石桥将河东、河西两边街市相连接,水陆交通十分方便,是宜兴城出北门的重要农村集镇。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邑人周延儒得中状元,钦赐回乡省亲。此时,正值江南二月杏花盛开,宜兴县衙官员出北城门十里迎接,县令诗兴勃发:“一枝杏花香十里,状元归来马如飞。”以后,此处便被称为杏里。
        十里牌以牌坊林立闻名。古时,为旌表孝子贤孙、贞节烈女,由地方官将事迹报请朝廷后,敕建牌坊,昭示后人。在县城北门外,沿钟张运河东岸建造的一座座牌坊,错落有序,绵延十里之长,故杏里镇又名十里牌。年代久了,称十里牌的人反而多了。这些牌坊大多毁于抗日战争,今仅存地名。

        民国23年(1934年),十里牌设杏里镇,以杏里桥为中心,桥东堍下南侧、北侧为街市,称东街;桥西堍下北侧沿西塘河驳岸,朝东临河一面及桥西堍下街市称西街。东街长100多米,宽约2米,青石板铺设街道,两排店面房相对共30多间,开设有南北杂货店、豆腐店、土烟馆、茶馆、油条麻块店、理发店、诊所、布店、酒店、肉铺、药店、铁匠铺等;北头开设有茧行,南端设有轮船码头。西街,一面街长30多米,临河道宽约2米,青石石板铺设街道,两排店面房相对,共20多间,开设有南北杂货店、豆腐店、茶馆、鱼行、肉铺、酒店、小饭馆等,街梢转北开设有济民诊所。杏里桥面宽6米,东西长20多米,每天清晨,应时蔬菜、鲜鱼活虾、日用杂品、粮米油料等摊担在此摆设成市。1938年至1939年,十里牌是共产党游击队的根据地。因此,街市平安,县城难民纷至,日用品、副食品热销,各店生意一时红火起来。1940年至194年,日军经常到十里牌扫荡,又有日伪军在交通要道设卡封锁物资,因此街市冷落萧条。1946年,十里牌街市渐次恢复以前景。1949年前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大部分店面尚能维持生意,小部分关门歇业。1951年,农民入股组建十里牌供销社。政府取消粮食私自买卖。棉花、布匹、食糖、煤油等,由政府按计划供应。1956年,私营商业改造成为合作商店,小手工业成立合作小组,十里牌供销社、粮管所及合作商业成为街市主体。同时,乡政府在东街南头开辟露天农贸市场。1970年,西塘河疏浚拓宽,杏里桥重建后,东西方向形成新街道。1978年始,货源逐渐充足,经商户增多,街市活跃。
        十里牌人重文厚德。明末李自成率兵攻破北京时,崇祯帝殉国,太子在太监蒋公公的护卫下逃到宜兴县城内路尚书老家中隐匿。某日事泄,幸亏太子急中生智,扯碎珍珠衫,在追兵抢夺抛撒珍珠之时脱逃西巷(后称西撒珠巷),折北出城逃至十里外的杏里(十里牌)沈家巷,与赋闲在家的帝师沈同超会面并求救。沈同超即护送太子和蒋公公到巷北小村内藏身。数年后,太子病亡,为情势所逼,落葬村外埂边,不立墓碑,只堆土墩。蒋公公死后亦葬墩侧。于是,此墩称太子墩,村为太子村,埂边村称逼埂村。
        明朝时“汤裱背”精通书画,在朝中专管书画。汤在十里牌西街占地80余亩建造了汤府,后毁于战乱。至新中国成立时,汤府用于竖旗的石旗墩还在。
        清末在十里牌街上开学馆的李康林患病,医生说要儿子的股肉做药引为父煎药方能治愈,其儿李振孚二话不说,用剃头刀在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熬药为父治病。此孝举一时传为佳话,得到县太爷的褒奖。
        民国时期,街上有个做麻块、炸油条的袁金善师傅,自己家境并不富裕,但乐善好施,经常接济贫苦群众。他看到钟张运河边的官道到下雨天就泥泞难走,特别是行船拉纤的纤夫,费力难行,便用自己靠手艺赚来的钱,买来大量青石,铺了2500多米的石板路。
        吴盘法所开创的痔瘘医院是宜兴著名的专科医院。吴盘法(1914—1994),曾用名吴济民,初中毕业后去和桥学医,1937年在十里牌西街往北百米处,开设了济民医院。在行医期间,他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为新四军、太滆武工队的伤病员看病治伤,并把伤病员接到家中疗伤,有时在船上等到深夜为伤员换药,并为武工队多次提供紧缺药品。他对痔和老烂腿有独到的治疗方法。香港王碧蓉女士的粗腿,许多著名大医院无法治愈,慕名来到十里牌医院求医,经吴盘法医师的精心治疗后康复出院。王女士在香港《文汇报》上刊文盛赞十里牌医院的医德医术。吴盘法后任十里牌医院院长,他身体力行,不怕病人烂腿的恶臭,亲自清洗治疗,还将病人背出背进。遇有困难病人,不收医疗费,还资助路费返乡。故十里牌医院享誉苏、浙、皖三省,乃至国内和海外的许多地方。
       1965年9月17日《新华日报》在头版报道十里牌医院,革掉“人求我”的思想,树立为农民服务的观点,十里牌医院被农民称为“农民医院”。

        随着时代的变迁,1992年十里牌乡政府南迁,1997年十里牌乡并入宜城镇,2006年十里牌街区划归屺亭街道管辖。2008年因经济开发区规划之需,十里牌街开始拆迁。沿河老街拆光,新建了300多米长的新街,设有集体商业户16家,个体经营户100多户,建有农贸市场,设70多个推位。现在街区房屋所剩无几,仅杏里大桥横跨东西,静静地安枕在钟张运河上,成了十里牌老街的唯一标志。
              (撰文:蔡如成(时任公社办公室秘书)  2015年12月)
        又记,现在还有印象的是,杏里桥老桥是单孔圆拱桥,东西跨塘河,所上的杏里小学在桥东北面,每天上学都要拾级上下过桥,很费劲,而且河面宽,桥洞小,每到雨季,水流非常湍急,运输船只通过非常费劲,1970年,拆除了老桥,新建了钢筋混凝土的双曲拱桥,人和船只通行方便了,只是古桥也没有了踪迹,也没有留下照片,很是遗憾。
        桥东南面,有油条店,三分钱一根,但当时却是奢侈品,印象中吃的次数非常有限。再南面是轮船码头,北可以到常州,可以到张渚,到现在为止,也就坐过有限的几次轮船,一次是去常州,一次是去张渚,还有一次从归径回家。
        另外,紧靠桥西北面,是老虎灶,就是开水炉灶,为了省柴,用竹壳热水瓶去打水回家用,一瓶水是一分钱。后面是混堂(澡堂),供人洗澡。农村人是在自己家用浴锅烧水洗澡。还有,老虎灶西面是饭店,记得交公粮后去饭店吃饭,第一次喝了一小瓶一种白酒。
        由于乡镇合并,十里牌一部分并入宜城镇,一部分并入屺亭镇。前些年回去,十里牌老街已经残破不堪,看了让人徒生伤感。记下这些,算作对故乡的无限怀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