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本人偶然得到一张珍贵的地图,名叫《民国元年杨巷设置杨巷市街道简图》,详细记录了108年前杨巷街市的格局。那些纵横交错的河流、街道,那些鳞次栉比的店铺、码头,展现着当年活水码头的风华。这张图保存在我幼时的启蒙老师谈老师手里,因年代久远,无法再现于世。现根据此图中所录,将有关内容作一些文字性介绍,帮助大家作些许回忆。因本人对老街没有多少印象,一些差错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百年繁华如烟霭 (3) 主 要 街 道 从地图上看,杨巷老街的总体布局有自己的特点,即都是临河而建。杨巷镇总体分三部分,一是河西街,在西溪河的西岸。二是杨巷街,在西溪河东、北溪河北岸,当地人称之为“杨巷老街”,是老杨巷的主体部分。三是河南街,在西溪河东、北溪河南岸。 河西街总体象中一柄弯弓,由北往南走向,全长约有二三百米。它是杨巷老街的根。河西街不长,总长约200米左右,而店铺集中的街市仅百米左右。河西老街虽小,但历史非常悠久。据《史记》《汉书》等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淮南王黥布据兵叛乱,刘邦遂命荆令尹灵常平叛。灵常在山、洮湖周围打败黥布,并将其残部消灭在皖南一带。由此,灵常被封为阳羡侯,驻军山。为方便军民生活,所以辟建了街市,地点就在河西街故址。钱青堂(钱松喦的祖父)先生所搜集的资料表明,抗战前期,这里还保存着灵常于公元前194年题写的“日中为市”石刻,故此街也称“周碣街”。 河西街在雍正三年前一直属于宜兴县,此后一段时间里,大多为溧阳方向来的客商“把持”,成为宜兴、荆、溧三县共管的一部分。此街一直安然无恙,直到1939年,日军多次动用飞机对杨巷街道进行轰炸,河西街遭受到有史以来的严重摧毁,这块“日中为市”的石碑也被炸毁。 从图上分析,这块石碑就在广通桥西堍的水龙宫中。水龙宫往西的一条小巷,巷口原来叫“小城门”。据建国后杨巷第一任镇长讲,小城门的门槛现在还有,就在现在的小铁匠铺子的身底下,上面已经有混泥土浇了一层。解放前后,这个城门还专门有人负责定时开、关的。 对河西街我的记不多,只知道沿河原来有个仔猪行,小时候搭船上街,老有人家要到河西去捉小猪。上学的时候,老的杨巷大桥已经没有了,在原址往北,小菜场南面一点,建造了一座新的大桥,好象叫什么“杨巷西桥”。桥西没有一直延伸的桥堍,而是分为左右两叉,与河西方老街相接。直对桥的是一座电影院,杨巷人习惯叫它“戏馆子”。小时候觉得它的门面特别高大雄伟,是典型的文革前仿欧式建筑。大门的右手边是售票处,每次去都是人头传动,没有点气力还真买不到票。 杨巷老街是杨巷镇的主体部分,位于西溪河东岸、北溪河北岸,东边、东边则有护城河包围。老街上街道纵横交错,宛然是一座古城。好在此图上的西南侧街道,大部分还存在,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实地一睹风采。 老街南北向的街道主要有5条:由左向右分别是㈠西大街、㈡镇中街、㈢校场路-复兴街-吴家巷-横街、㈣城头巷-无名街、㈤观音巷-水龙宫-经堂桥。 东西向的街道主要也有5条,由上向下分别是㈠后三街、㈡后二街-东二街、㈢后街、㈣西大街-东大街街、㈤沿河街。 所有杨巷人记忆深处的老街,大概都会指向东西大街,这是杨巷的市中心,就象南京路在上海的地位一样。小时候觉得这条街很老很老,街上的每块青石都被脚板底打磨的光滑如镜。夏日里赤脚走在上面,照得见阳光的,滚烫滚烫,而阴舍背后的石板,非常荫凉。老街似乎很长很长,好象从来没有走到过尽头。街上很香很香,大概是烧饼、羊肉、糕点的混合香味,所以每次上街,食欲似乎特别大。街上的人从来都是很多很多,一到什么农闲假日的早上,街上的各式人物真是摩肩接踵。小时候上街总是拉着大人的衣服或篮子,深怕迷路。老街的陈家巷口,是中心的中心,各各方向来的人流在这里交会。各种各样的声音,十分嘈杂,根本听不清一句话。 西大街、东大街与沿河街之间,还分布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巷弄,地图上所记只有谈家巷、陈家巷、朱家巷、王家巷。小时候我走过的肯定不只是4条小巷,但我真不知道它们的名字。只记得这些小巷的样子一模一样,都是油光锃亮的青石板,或干燥或潮湿,都非常光滑,而且有些幽暗。 杨巷老街究竟兴建于何时,没有过正式的考古记录,但志书中有过专门记载。清代举人、杨巷吴景墙等所编的《宜兴荆溪县新志》“古迹遗址”中记载: 亭城,在今亭乡杨巷镇。吴景墙曰:“古者十里一亭,亭有长,汉承秦制,或为侯,封自亭。至此皆古驿传之亭,非后世览胜之筑所并也。”也就是说,亭是秦汉时期的地方一级“基层行政建置”,而不是指后世的一种建筑物。亭城是东汉蒋澄封亭侯时所筑,城池在塍上里,俗称“城头地”。道光癸巳(1833年)年,有毛姓者栽桑其处,得方石二片,厚三寸,广长皆二尺余,两石对合。“启视之,乃宋进士蒋安上(元佑九年毕渐榜有其名)为其岳父杨中正(字顺之,仕至刑部检法官)者所作墓志铭也。”墓志称“(蒋氏)世居亭,为大族,以绍圣元年(1094年)卒,二年葬于亭乡亭城之原”。墓志铭中有“荆山苍苍,亭之旁;荆水洋洋,亭之乡”等语。这一石碑被太平军毁碎,墓志铭载《杨巷杨氏宗谱》。《杨巷镇志》称,目前杨巷镇所在之地,北宋前一直称亭,大约在南宋时,称“城上里”,后抗金英雄杨邦乂之孙杨因夫率属迁居于此,繁衍而为大族,故改名“杨巷”。检点历史记载,对照这纸地图,可知现在的杨巷老街是在 亭故城(城头地)西南侧,究竟什么年代开始兴盛的?没有查到更多资料。据本人推测,大概不会晚于史际改造广通桥的年代。如果前文所说史际筑桥,是因为西溪河向东岸拓宽,那么可以推断,这个时期河东的西大街,还不是很繁华。如果当时的沿河房屋密集,肯定不可能顺利拓宽。河南街,顾名思义位于北溪河之南岸、西溪河之东岸,就是一条沿河的街,长度大概在300m。街东头,由经堂桥与杨巷老街相接。小时候我也去过几次,主要是跟着长辈们去买些竹篙、芦菲等船上用品。这条街依河而建,河边只有再三处较大的河埠(码头),河边到处是接连不断的大小木排。沿河是一排店面、大多经营船舶用品,最有名气的好象就是修橹、制橹的作坊,另外就是制竹篙、打造小农具的铁匠店。这条街的模样,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大变样,因为此后的杨巷逐渐向南发展,开始兴建一些工厂、电影院、新菜场等等。 插图为杨巷老街部分老建筑(取自网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