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独自坐在河边 轻摇扇子 孩童穿梭在长长窄窄的巷子 捡掉落在地的石榴作玩具 剩下不多的红褐色木楼 散发沉静悠远的气息 温热的夏日下午 只听得见知了躲在树荫里 不停鸣叫的声音 这里是西溪河穿过的留下老街 因为要重新整治 原先居住在这的居民大多已经搬走了 不久后的老街 会变成什么模样 小溪和这的居民一样期待 ▼ 留下老街并不只有一条街,其中包含留下大街、茶市街、北星街等街道。 这个街区上次整治是在2008年,泥房子摇身一变成了白墙黑瓦,留下大街成了古玩一条街。 只是如今仅剩的几个古玩商铺正做着最后的大处理 可惜,时代变迁,古玩街人气渐渐没有那么旺了,老街也变得逐渐萧条。 91岁的“小铜匠”陈荣根在北星街居住了60多年,这个月底他们一家也将搬到留和路的新小区。他想等老街整治完成,一定要再搬回来,因为“住了一辈子,舍不得这个好地方”。 这里的好,久居的老人知道。 陈荣根坐在店外纳凉 ▼ 从前热闹喧嚣的茶市 一百年前,留下茶市街尚未命名。 但是茶市的兴起却是久远,茶利之厚在明朝就已出了名。明人冯梦祯这样评价过西溪之茶:“西溪茶利之厚,十倍于龙井”。这样的厚利,况又有周边产茶区作为靠山,便利的水陆交通,可谓是得尽天时地利。留下渐渐茶行林立,茶市独兴。 忙的时节,贸易做得通宵达旦,天不亮,山户们挑着茶叶,从龙坞、横山、梅家坞、翁家山、闲林埠、转塘翻山越岭赶到茶市街。在茶行过了秤,取了账房先生给的小票,就在街上转一圈。 两条街没有多大的地方,好在街上多的是茶楼,于是一转身就走进茶楼,坐落来吃茶,三个铜板可以磨蹭到下午。 这时,茶行里忙得热气腾腾。坐庄收茶的水客,除了忙进忙出看顾茶叶的收制,还得顾到账房,他要晓得一天的收茶成本。到下午,账房先生理好账目,这时在茶楼里坐等兑现的山户就凭着手上的小票去茶行兑现铜钿,等拿到了钱,这才回家,一天的市面也就渐渐散去。 从清明忙到立夏大约四十天。立夏一到,茶市收摊。茶行老板要宴请水客、称手、账房、房东。这谢客酒称之“鱼翔集”。吃了立夏酒,茶市算是落市了。 茶市一过,不管是大进大出的买卖还是小本经营,就此收了心,开始守着小河,过慢悠悠的日子。 ▼ 茶馆里的慢生活 有记载称,至少在1937年年底前留下还有36家茶楼。那时茶楼大多是沿街面河的木结构楼房,一色的白墙青瓦排门。不管茶客多少,一般的茶楼都会在骑街沿门处摆放几张码头桌,室内十几张八仙桌,围桌长条凳。边上角落里摆一米多高的紫铜皮做成的烧水锅炉,叫穿心炉子,一天到晚水都是开的,咕噜噜地响个不停。 每天早上四五点钟茶客从四邻八乡赶来,把船停靠河埠,在平台拴上船缆绳,然后就到他们熟悉的茶馆吃早茶。 走进茶楼,店小二早在恭候,招呼落座,泡茶。每人一壶,自斟自饮。一壶茶收三个铜板,只要不离开,不加费用,不清场,熟客还可以赊账。茶楼门口设有专门的钱摊,用铁丝笼子罩住些银角、铜板,供人兑换付账。 随着茶客的到来,挑了糕点担子叫卖的人也来到茶楼。吃早茶的人通常会买些点心果腹,边喝茶边聊天灵市面,等一壶茶落肚,大到国家大事、小到坊间琐事都弄得煞煞灵清,茶喝足,点心吃了,早上出门时来不及洗的脸也洗了。茶馆备有面盆,吃早茶的客人可以免费洗热水脸。这是旧时茶楼规矩。 后来,只剩下了3家茶馆。那时人们爱在茶馆聚会聊天。留下街上发生的事,杭州城里发生的大事,茶行里发生的事情都马上会通过茶馆传开。 虽比不上如今灵通的互联网,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近。 ▼ 杭州最老的古桥 留下镇西溪河上曾有古桥五座,挽起两岸街市。300多米长的大街,大约每隔七八十米就有一座桥,桥与桥的中间有河埠。 现在还存3座古桥:庆春桥、忠义桥和楹春桥。最年轻的楹春桥也有250岁的年纪。“一水穿镇、两岸临屋、三桥横卧”,说的就是留下老街。 年纪最大的是忠义桥,建于南宋嘉定年间,数它体量最大,当地人俗称“大桥”。它是杭州唯一的宋代桥梁原物,也是杭州现存最早的古代石桥。 桥面由长条青石铺就,东西各为13级台阶。弧形条石砌成拱圈,几百年来的磕磕碰碰在桥身上留下不少伤痕,但桥身依然硬朗,模样古朴。 800岁的忠义桥可谓是见过世面,它见过南宋皇室去洞霄宫祭祀的鎏金御辇和华丽车马队伍,见过改朝换代时短兵相接的刀光剑影在桥上杀来打去。 说得近些,坐轿而来优哉游哉的文人墨客踏桥而过,流连在花前柳下;那一船船身背香袋的香客,哪一个不是在桥头河埠上船落船?桥堍大兴馆一班进一班出的食客,哪一个不是从这古桥的阶石上一一经过? 800年来,这座古桥见得最多的当然是流水般轮回的市井烟火…… ▼ 老街的以后 留守在留下老街管理秩序的巡警和小溪说,这次改造会更突出历史感。 以后,留下的水乡元素、文化符号将更加凸显,除了有故事的古桥、老底子的店面会保留之外,河两边的房子将通过门、窗、廊、墙、顶、石、井等形式的挖掘,让人感知深厚的历史。 或许还将与西溪湿地贯通,将西溪湿地的客流引入留下,带动留下整体经济发展。 老街的未来,小西和居民一样期待~ 编辑 | 雨霞 来源 | 我在西溪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