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费经济学

 CKO养成计划 2020-09-27

  • 消费者选择理论

  • 预算约束

  • 非理性因素

  • 价格歧视

  • 替代效应

  • 理性选择

  • 信息不对称

  • 引导消费

  • 免费午餐

有关消费经济的论述,最早开始于西方。

但消费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怎样才能使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以减少商品滞销、增加企业的盈利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消费经济学开始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发展起来。

消费者选择理论


消费者会在不同的物品和劳务之间选择最适合自己偏好的排序,以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 边际效用:是指多消费一单位物品或劳务时带来的新增的或额外的效用。

  •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对某种物品或劳务的消费量增加,人们从中得到的新增的或边际的效用量是在不断下降的。

在消费者的选择理论中,我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边际人,总是选择自己最偏好的消费品组合,使他们得到的效用最大化。

预算约束


当人们用同样的钱消费不同的物品时,不同的物品组合反映了人们的权衡取舍。

我们就人们每月的早餐进行分析:

假设某人每月愿意为早餐付出的支出是 1000 元,1 杯豆奶价格是 2 元,1 个比萨卖 10 元。那么他消费这两种物品可以有无数种组合。

  • 他可以只吃比萨,每月消费 100 个比萨;

  • 可以只买豆奶,每月消费 500 杯豆奶;

  • 也可以买 250 杯豆奶和 50 个比萨。

表现在曲线上如图所示 的 A、B、C 三个点。

在经济学上,这条线被称为消费者预算约束线——消费者可以承受的消费组合的可能性边界,它表明了人们在消费的物品之间面临着的权衡取舍。

从消费者预算约束线可以看出,A、B、C 三点上两种物品的组合,乃至线上其他的数量组合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都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只有 1 个比萨的边际效用是 1 杯 豆奶的边际效用的 5 倍时,人们才愿意为比萨付 5 倍于豆奶的价钱。

假如一杯豆奶能够给人们提供更多的边际效应,那么人们就会把用于消费比萨的钱转移到豆奶上去,直到豆奶每 1 元钱的边际效用等于比萨饼每 1 元钱的边际效应。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等边际效应在消费者的收入固定并且他所消耗的物品的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他花费在一种物品上的最后 1 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每种物品上的最后 1 元钱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的时候,消费者才能得到最大的效用。

非理性因素


心理学家认为,非理性消费可以分为支配型、冲动型和攀比型三种类型。

  • 支配型消费:女性居多,她们因为失恋或者工作的不顺心,就会把购物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因而购物时对商品的价格不关心,只要把钱花光了,把物品摆放在自己家中,就会产生一种安全感。支配型消费者最容易成为购物狂。

  • 冲动型消费(也称即兴型消费):该种类型的消费者容易成为 “月光族”,因为他们在事前并没有什么消费计划,直到逛街或者上超市看到物品时才引起临时的消费冲动。这时买回来的东西不一定是他们最想要的。

  • 攀比型消费:根源于攀比心理,这一类型的消费者购物不是追求效用,而是用所购得的物品来炫耀其地位和价值。这些物品往往是一些奢侈品,超出这些消费者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范围,如一些名牌箱包、高级成衣和高档汽车等。

价格歧视


所谓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是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

例如:

  • 一家礼品公司为学生送出优惠券(会员卡),并规定该优惠券与学生证一起使用才有效, 每张优惠券可以提供 7 折的优惠。这样就把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区分开来而实行歧视。如此做法,实际上对那些价格敏感型的顾客索取比其他顾客较低的价格。

  • 最典型的例子是飞机票,商务旅行的票价总要比一般旅行的票价高,因为航空公司对于时间要求比较紧的商务顾客收取 l00% 的票价,而对提前订票时间 弹性比较大的顾客采取打折售价的销售方式。

“价格歧视” 的前提是市场分割。如果生产者不能分割市场,就只能实行一个价格。

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透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利润。

替代效应


(一)替代品

  • 替代品:是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功用,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种需要的两种商品。

  • 替代性:指的是两种商品在效用上相似并可以互相替代,消费者可以通过它们的组合来满足同种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而减少另外一种商品的消费来保持商品组合的效用不变。

比如肥皂与洗衣粉、牛肉与猪肉等,两者是互相替代的关系。

(二)互补品

  • 互补品:是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并必须同时使用的两种商品,缺一不可。

  • 互补:指的是两种商品在效用上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必须结合起来共同使用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需求也叫联合需求。

比如汽车与汽油、照相机与胶卷等,两者的关系是互相补充,它们必须联合起来使用才能够起作用。

替代效应在生活中非常普遍。萝卜贵了多吃白 菜,大米贵了多吃面条。买不起真名牌,用仿名牌来替代...因此,我们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充分认识这种效应,利用这种效应。

理性选择


经济学中把做出一个选择或决策时所放弃的东西称为这一决策的机会成本。

对两个选择对象进行分析,如果其中一个有 51% 的选择理由,就应该毫不犹豫地选择它,这就是所谓的 51% 原则

选择了一个,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个,就意味着失去了 49%。有得必有失,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时你必须承认这个现实,49% 已经变成了零,不必再为它费心思,而应当全力以赴地去筹划如何把 51% 尽快地转化成 100%。我们在做出任何选择时都必须花费机会成本,利用 51% 原则也许可以使你获得的价值至少不低于机会成本的价值。

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商家的优势就是在于对商品信息和营销策略的占有,而且信息占有量要尽可能多的大于消费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每一次交易中获利。

在商家和消费者对商品所了解的信息中,商家总是比消费者要了解得更多,消费者了解到的只是商品的款式、颜色、大小等外观特点,对于其真正的实际情况,就无法得知实际情况了,而只能通过商家的宣传来了解。

引导消费


所谓引导消费,即厂商引导消费者,厂商生产销售创新产品或者消费者非高关心度商品。

促使商家要采取 “引导消费” 这一策略的因素:

  • 生产过剩时代的到来:各类商品空前丰富,让原有的 “消费引导”(指 厂商根据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生产销售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满足需求的理念无用武之地,消费者面临的不再是物质短缺,而是商品太多,难以选择的问题。

  • 高科技的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发明产品的功能、作用非普通消费者所能知晓,厂商必须经有效地引导消费,才有可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

一个售货员一天只做了一个客户,却成交了 5.8 万美元!经理大为惊奇。售货员解释说:“我先卖给那男人一枚鱼钩,接着卖给他钓竿和钓丝。我再问他打算去哪里钓鱼,他说要到南方海岸。我说应该有艘小船才方便,于是他买了那只 6 米长的小汽艇。他又说他的汽车可能拖不动汽艇。于是我带他去汽车部,卖给他一辆大车。” 

经理喜出望外:“买一只鱼钩,你竟能推销那么多东西?” 

售货员答道:“不,其实他老婆偏头痛,他来买阿司匹林。我便对他说:‘这个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了,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免费午餐


作为商家,追求的都是利润最大化,它们为什么要给你提供免费午餐呢?

但现实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相信这样的事情。因为虽然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也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经济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在利益尤其是能轻易获得的利益面前,人们就容易失去理性。

我们经常看到此类广告:

  • 清仓大甩卖:其实商品的标签早已在打 折前进行了修改,不过是将现在的价格提高为原来的两倍而已。

  • 酒吧的免费花生米:花生和酒是互补的,花生吃多了,会有干渴感,要点的酒和饮料也就多了。相对于酒和饮料的利润来说,花生是极其便宜的。

  • 免费开放的美术馆: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一楼是展览大厅,楼下是画廊,有出售画家作品的,还有出售美术期刊、画册、图书、工艺品的。

    试想,如果美术馆收门票,前来参观的人肯定会少很多,楼下买仿制品和工艺品的人也将随之减少,售出的商品也会减少,楼下的铺位对外出租的价格就会降低。

陪你一起成长

更多分享

共享笔记


效率工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