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移告傍郡,谁不响应(资治通鉴卷一二七之八)

 德昌馆 2020-09-27

  元嘉三十年夏四月癸丑(十一日),武陵王刘骏在鹊头屯兵。宣城太守王僧达收到武陵王刘骏的檄文后,不知道自己应该跟随谁好。王僧达的一位门客劝他道:“如今,叛逆弑父之贼罪恶滔天,从古到今都未曾有过。为您自己的未来着想,您不如接受讨逆军队的檄文,与此同时,将此檄文转送给邻近各郡。假若这些人良心还在,谁人能不响应呢?这才是上策。如果办不到,也可以自己率领归附正义的人,选择便利的水路和陆路,全身而退,逃往南方,这也不失为中策。(方今衅逆滔天,古今未有。为君计,莫若承义师之檄,移告傍郡,苟在有心,谁不响应!此上策也。如其不能,可躬帅向义之徒,详择水陆之便,致身南归,亦其次也。)”于是,王僧达选择了中策,从小路向南方逃奔,在鹊头正遇上了武陵王刘骏。刘骏见到他后,任命他为长史。

  刘骏刚刚从寻阳出发时,沈庆之就对人说:“王僧达一定会前来响应咱们的义举的。(王僧达必来赴义。)”别人问这是为什么,沈庆之回答道:“我曾经看见他先前在先帝面前发表议论,阐述己见,头脑很清楚,志向很坚决。由此来推断,王僧达前来响应是一定的。(吾见其在先帝前议论开张,意向明决;以此言之,其至必也。)”

  平时的举动可反映出人内在的本性,王僧达作为一个头脑清晰,有自己主见的人,在遇上大事时,不会随波逐流,而是会仔细思考,并作出最适合的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