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资治通鉴卷一四八之十六)

 德昌馆 2020-09-27

  北魏胡太后因为崇信佛教,于是他派使者宋云和僧人惠生到西域去求取佛经。司空、任城王元澄上书劝道:“从前孝文帝迁都时,规定城内只允许设置僧、尼之庙各一座,其余的都应放在城外。这主要是因为僧人和世人是不同的,想使他们清静地居住在尘世之外的原故。正始三年时,沙门统领惠深开始违犯从前的禁令,从那以后诏令便无法实行,偷偷谒拜的人越来越多,都城里面的寺庙超过了五百座,将近三分之一的民房被侵占,以致寺庙和那些屠房、酒肆等污秽之地紧挨混杂在一块。从前代北有法秀谋反,冀州有过大乘叛乱。太和、景明年间的规定不只是为了使僧俗分开,同时也是为了防微杜渐,以免再出现僧人之乱的情况。从前佛徒立寺传教,大多依傍山林而居,现在的僧人们却恋着城市,这正是因为他们被利欲诱惑,不能约束自己的结果,这是释氏的糟粕、佛祖的败类,既为佛教戒律所不容,也为国家制度所难允。我认为凡是都城里没修好、或可以搬迁的寺庙,都应该迁到城外去,不足五十名僧人的寺庙,统统合并到其他寺庙去,外地各州也按此办理。(昔高祖迁都,制城内唯听置僧尼寺各一,余皆置于城外;盖以道俗殊归,欲其净居尘外故也。正始三年,沙门统惠深,始违前禁,自是卷诏不行,私谒弥众,都城之中,寺逾五百,占夺民居,三分且一,屠沽尘秽,连比杂居。往者代北有法秀之谋,冀州有大乘之变。太和、景明之制,非徒使缁素殊途,盖亦以防微杜渐。昔如来阐教,多依山林,今此僧徒,恋著城邑,正以诱于利欲,不能自己,此乃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内戒所不容,国典所共弃也。臣谓都城内寺未成可徙者,宜悉徙于郭外,僧不满五十者,并小从大;外州亦准此。)”然而,他的建议到底也没有准行。
  在国都之中、繁华之所修建寺庙,确实和僧人修行的目标背道而弛,所以元澄认为这些一心往大都市挤的僧人们,是“释氏之糟糠、法王之社鼠”,是假僧人、伪尼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