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宗轶事数则之二(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之五)

 德昌馆 2020-09-27

唐太宗李世民觉得兵部郎中戴胄忠正耿直,就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伪造履历和门第,唐太宗下令让他们自首,如不按时自首就处死。没几天,果然有犯这类事的人被发觉,唐太宗于是就准备杀掉他。

戴胄上奏反对,他说:“按照法律犯这类罪行的人应当流放。(据法应流。)”唐太宗大怒道:“你准备遵守法律办理却让我失信于天下吗?(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的造假,所以想要处死他们,但是现在知道这样做是不合适的,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所谓忍住一时之愤而保全最大的信用啊!(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叹道:“你如此秉公执法,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卿能执法,朕复何忧!)”戴胄先后多次违逆皇帝的意旨,奏答时又滔滔不绝,唐太宗大多能听从他的意见,所以一时国内很少有冤假错案。

唐太宗命封德彝向朝廷举荐贤才,结果很长时间封德彝也没有推荐一个。于是太宗问他原因,封德彝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当下确实没有什么奇才!(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不悦道:“君子用人就如同使用器物一样,各取其长。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得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吗?你应当怪自己没有识别人才的眼光,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封德彝听后羞惭地退下。

御史大夫杜淹上奏说:“各部门的公文案卷恐有稽延错漏,请求派御史到各部门检查核对。(诸司文案恐有稽失,请令御史就司检校。)”唐太宗就此事征求封德彝的意见,封德彝回答道:“设官定职,各有分工,如果真有错失,御史自当纠察举报。但假如专门让御史到各部门巡视,吹毛求疵,实在是太过繁琐了。(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果有愆违,御史自应纠举;若遍历诸司,搜括疵,太为烦碎。)”杜淹听后默不作声。唐太宗转过头来问杜淹道:“你为什么不加争辩呢?(何故不复论执?)”杜淹回答道:“国家的事务,应当务求公正,从善而行,封德彝刚才讲的话深得治国之大体,我心悦诚服,不敢有所非议。(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德彝所言,真得大体,臣诚心服,不敢遂非。)”太宗高兴地说:“你们如果都能做到这样,朕还有什么忧虑呢?(公等各能如是,朕复何忧!)”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了别人送的绢帛,结果事情暴露。唐太宗说:“长孙顺德如果能有益于国家,朕就和他共享国家府库的资财,又何至于如此贪婪呢!(顺德果能有益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太宗虽这么说,但仍爱惜他有功于国,不但不予惩罚,反而在朝堂之上赏赐给他数十匹绢帛。大理寺少卿胡演说:“长孙顺德贪脏枉法,犯下的罪不可饶恕,为什么又要赐他绢帛呢?(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唐太宗说:“如果他知羞耻的话,得到朕赐给绢帛的羞辱,将远甚于他所受到的刑罚;如果他不知道羞耻,不过是禽兽而已,杀他又有何用呢?(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