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惊心动魄葬花吟

 寻梦向天歌 2020-09-27
推荐语

  人口味不同,酸辣程度自然不同,各自随心,肺腑就好。——圆圆饼干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里最为著名的情节之一,也是全书写得最为悲伤痛楚的情节之一,诗中黛玉由满目落红联想到自己的悲惨身世,触景伤情,从而唱出的一曲令人心碎肠断的悲歌。然而,如果按照书中有关日期的提示,再结合黛玉的身世及其《葬花诗》的意象、措辞,我们还会发现其中隐藏着的一个天大秘密,这首广为人知的《葬花吟》里竟是一首有着幽微隐情、令人惊心动魄的政治抒情诗。

黛玉葬花的起因是缘于她和宝玉之间的一场误会,那天晚饭后黛玉去怡红院探视宝玉,谁知晴雯竟不给开门,又发现宝玉和宝钗在院内从而引起误会,联想起自己“无依无靠”的身世,便悲悲戚戚的呜咽起来。她这一哭,连“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鸭”,也不忍再听,飞起远避,可见其伤心之重。黛玉因此“夜间失寐”,“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黛玉独自一人面对满目落花,触景生情,遂呜呜咽咽地吟出一首揪心撕肺、催人泪下的《葬花吟》。

作者一再点明黛玉葬花是因为四月二十五日二玉误会之事,而在前一回中作者又借薛蟠之口说“明儿五月初三是我的生日”,接着又借宝玉之口说“前儿初三儿四儿”,即使再为拙劣的作者也不会犯这样低级愚蠢的错误,把同一天说成几个前后矛盾的不同日子,那么作者是不是故意这样写以引起读者的警觉,而这个日子是不是又有什么特别含义呢?结合《红楼梦》的写作时代,再去查一下相关史料,我们便会发现一个惊天的秘密。

据明史记载,顺治二年(1645年)的四月二十五日是清军攻陷扬州的日子,也是史可法被俘就义的日子。从四月二十五日至五月初五日,以多铎为首的清军在扬州城内进行疯狂屠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扬州士民死者凡八十余万”,史称“扬州十日”。很显然,这个日子对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来说是一个特别敏感的日子,而且黛玉又恰恰是扬州人氏!她于四月二十六日这天吟出的《葬花诗》其实是“一腔无明”的发泄(暗寓明朝灭亡之痛),是对数十万惨遭屠杀的扬州军民的沉痛哀悼,也是对当时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史可法等抗清将士的深切缅怀,更是对满清官兵禽兽暴行的血泪控诉!

在《葬花吟》中,作者首先以“花飞花落花满天”为主景,以飘荡的柳丝和飞舞的柳絮为衬托,用漫天飘舞的落红象征当年扬州的惨烈情景,用飘泊无依的丝絮象征百姓无家可归的悲凉境遇,用“人去梁空巢也倾”的诗句暗示出当年扬州城万户萧疏、人绝城空的凄惨景象;既暗示了这葬花冢就是掩埋史可法等抗清将士英雄忠骨之处的象征,同时还表达了作者对史可法等抗清将士宁死不屈、誓不降清的高尚品格的无比敬仰;最后作者只能面对国破家亡的无奈现实,以“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的复杂心情,表示出对国家前途的担心,对自身归宿的茫然,流露出无限的感伤!

将历史事件与小说情节扯到一起,是否有点太牵强附会了呢?其实善于“一喉多歌”和“一牍多声”的《红楼梦》并不仅仅是一部“大旨谈情”的人情小说,她和《离骚》一样有着借香草美人之叹寓君子壮士之悲的深刻意旨。

当然以上所说仅是推测,正如钱静方先生所说:“红楼一书,空中楼阁,作者第由其兴会所致,随手拈来,初无成意,即或有心影射,亦不过若即若离,轻描淡写,如画师之所画百像图,类似者固多,苟细按之,终觉貌似而神非也”,这就提示我们不能在所谓的“索隐考谜”上过于拘泥,但笔者也绝不相信上述时间的一致吻合只是偶尔的“巧合”,正如“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以史家眼光、春秋笔法来阅读《红楼梦》这部千古奇书也不失为一种新的尝试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