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小传(三):南来北往,晃晃悠悠

 浮生偷闲 2020-09-27

王粲的《英雄记》里有这样一条记录:

灵帝末年,备尝在京师,后与曹公俱还沛国,募召合众。会灵帝崩,天下大乱,备亦起军从讨董卓。

按照这个说法,何进、袁绍与宦官集团互相杀戮,最后董卓进京把持朝政,这一系列大事发生的日子,刘备也在洛阳。

有学者认为,刘备不可能这么早就认识曹操,而王粲是建安七子之首,天才文人,这个身份反而让人容易怀疑他记事的准确性。但换个角度想:那场动乱发生的时候,王粲极可能也在洛阳(所以才会跟着汉献帝一起西迁长安),而且他和刘备都长期生活在荆州,后来又任曹操的近臣。相比《三国志》这样后人撰写的正史,他的回忆,反而是第一手资料。

更重要的是,《三国志·先主传》确实提到,刘备担任下密丞后,曾神秘离职,去做了什么却没有任何交代。这条记录,刚好可以填补空白。

那么,是什么神秘的力量,召唤刘备前往洛阳的呢?毕竟县丞是刘备当时所做过的最大的官。刘备和曹操一起离开洛阳,说明当时他们成了朋友,那他们是这次在洛阳时认识的,还是甚至更早?后来刘备和曹操又是因为什么而分开?更具体说,曹操这次东归,途中发生了著名的屠杀吕伯奢一家事件,当时刘备是否也在现场?

这条简单的记录却仿佛打开了一片沧海,由此可以开出无数脑洞。真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不管怎么说,建安元年年底,曹操对落难来投的刘备确实非常热情,给予了极大帮助。曹操封刘备为豫州牧,——相比之前陶谦给刘备的豫州刺史头衔只代表一州的监察权不同,州牧有正式的行政权力,而且曹操代表着汉献帝,这个州牧的合法性更非之前可比。虽然从刘备拥有的实质权力上说,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变化。

曹操给刘备提供军粮,增加士兵,让刘备回到小沛。建安三年,刘备与吕布间战事再起时,曹操又派夏侯惇助战,结果仍然不敌吕布,曹操便亲自出马,终于使吕布殒命于白门楼。

曹操为什么要杀死吕布而不是收为己用,在史书中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因为被《三国演义》采用而广为人知,即刘备对曹操说:“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另一个版本中刘备无关紧要:

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乎?”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复不听,如之何?”(《献帝春秋》)

吕布请刘备为自己求情,曹操说你不直接跟我说,求刘备做什么呢?就想放过吕布。但曹操的主簿王必激烈地主张处死吕布。王必是曹操最初起兵阶段就追随着披荆斩棘的人物,一直是曹操最信任的人物,曹操当然不能不尊重他的意见。

这个版本里刘备没有说话。

之后刘备就追随在曹操身边,两个人好到“出则同舆,坐则同席”的地步。曹操又封刘备为左将军,这是金印紫绶,位次上卿的军职,一直到刘备称汉中王之前,这都是刘备所拥有的最高级的头衔。

如果不想怀疑曹操的智商,那么也许可以推论:之前刘备与袁术、吕布的战争尽管输了,打得并不差,关羽、张飞的神勇,更是众所瞩目。正是刘备极大消耗了吕布的实力,才使得曹操可以获得胜利。曹操本人和他帐下的文武,都对此心知肚明,毕竟,之前他们也被吕布打得差点无家可归,甚至于军队因饥饿而吃人这件事(有吃战友还是吃百姓的区别),他们还可以和刘备的手下交流一点经验。

所以,才有程昱等人提出,刘备“有雄才而甚得其众”,应该尽早除掉。

但是曹操正在图谋一件大事,实力不弱的刘备,在他看来是一个用得着的帮手。

所以,刘备靠种菜假装胸无大志骗过曹操的故事,自然就是无稽之谈了。刘备之前表现出来的实力,早非这种小把戏所能掩饰;曹操更不会被这种弱智手法所欺骗。此事见于胡冲《吴历》,裴松之早已斥其荒诞。《三国演义》照搬,不过说明迷信韬光养晦有效,指望靠装孙子解决问题,这种思路始终很有群众基础罢了。

史书中也没有提及这期间刘备与汉献帝本人有什么接触,《三国演义》说汉献帝查了“宗族世谱”,得到一份从中山靖王刘胜到刘备的完整世系表,确认了刘备的皇叔身份,自然是原创剧情。有人注意到,《三国演义》伪造的世系表太长(可能是因为民间文学对“十八”这个数字的钟爱),刘备比汉献帝反而矮了五倍。当然,也不能因此说“刘皇叔”这个称呼不对,《仪礼·觐礼》云,天子称“同姓小邦则曰叔父”,和辈分无关。民间胡编而与儒家经典暗合,也是有的。

只有曹操与刘备论英雄的内容,《三国志》正文确乎写得字字千钧:

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刘备和曹操并没有长篇对话,不是刘备列举了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甚至张绣、张鲁、韩遂,曹操一一否决,才推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的结论。而是曹操一上来就把刘备和自己并列为英雄,被否定的人物只有一个,就是袁绍。

于是刘备害怕了。

刘备怕的,不是曹操看穿自己是英雄,而是这话的意思明显是,曹操要和自己一起去对付袁绍。

此时曹操和袁绍表面上仍是友好的,而各方面看来,当然是袁绍强大得多。

刘备觉得曹操要拉上自己去自寻死路。

值得注意的是,董承宣称有衣带诏,约刘备对付曹操,本来“先主未发”,也就是态度暧昧。曹操论英雄之后,刘备立刻“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

刘备是否曾经依附于袁绍,也是个使人猜疑的话题。但毫无疑问的是,刘备这些年能够建立声望,很大程度得益于袁绍和倾向袁绍的名士圈。当年刘备在青州曾有与袁绍手下的杂牌军作战,但以刘备军事经验之丰富,自然知道袁军主力的战斗力非杂牌可比。可以帮助刘备判断的信息有:公孙瓒的精锐是刘备望尘莫及的劲旅,而公孙瓒不但惨败于袁绍之手,甚而出现了心理崩溃的迹象,他人生最后的岁月龟缩于易京楼不出,并给儿子写信说:“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鸣于地中,梯冲舞吾楼上。日穷月蹴,无所聊赖。”所以曹操想击败袁绍,刘备很难对他有多少信心。

加入董承的密谋,反而体现的是刘备的求生欲。

当然,西北军阀出身的董承无论如何不是一个理想的合作者,建安四年底,刘备得到了一个更好的机会,统军前往徐州讨伐日暮途穷的袁术,成功后刘备就势宣布,反对曹操而与袁绍联合。

接下来建安五年即官渡之战那一年,刘备可能是跑路最多的人。

正月,刘备在徐州,被曹操闪电战击败。

刘备逃到袁绍处,袁绍接待他的规格极高:出邺城二百里迎接。一般说来,《演义》中的数字总比历史夸张,但这个距离连《三国演义》都觉得过分,强行缩短为三十里。

袁绍与曹操开战,四月,刘备与袁绍帐下大将文丑率领的骑兵中了曹操的诱敌之计,被杀得大败,文丑阵亡,刘备逃脱。

七月,袁曹军在官渡相持,战局最艰苦的阶段,刘备绕到了曹操的后方袁绍的家乡汝南郡,向曹操发起进攻,又被曹操的大将曹仁击败。刘备逃回了官渡袁绍军营。

刘备劝袁绍联合刘表,于是率领自己的部队又到了汝南。这时曹操已经调拨不出精兵对刘备作战,只派名不见经传的蔡杨进攻刘备,蔡杨被刘备杀死。

据说,刘备被曹仁击败后,就已经起了离开袁绍投奔刘表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回到官渡向袁绍说明了联合刘表的思路,而再次到汝南,也一直坚持到乌巢火起袁绍失败,曹操亲自来讨伐汝南,才向荆州方向败退。

虽然于事无补,但刘备至少场面上倒是没做对不起袁绍的事。

接下来,刘备将迎来他人生中最太平无事的七年,也终于迎来了如鱼得水的那一天。

建安六年,刘备到来荆州,受到刘表高规格的接待,也引起了当地不小的震动。刘表让刘备屯驻在新野,也就是为自己看守北门。

之后的岁月里,曹操忙于平靖北方的扫尾工作,荆州很少会受到威胁。刘表当然也不会主动挑起战争。

所以这七年里,刘备才会有髀肉复生的感叹。重要的军事行动只有一次,刘备的军队北上出击,一直打到叶县。古老的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南方的楚国和中原之间的一处重要关塞,此时曹操派驻在这里的,是河南尹、伏波将军夏侯惇。

面对夏侯惇的迎击,刘备先焚烧了自己的营垒后撤,再利用地形反击,结果大破夏侯惇。

这一仗发生在刘备投奔刘表后不久,诸葛亮还在隆中高卧,完全是刘备自己指挥的。刘备是进攻方,当然也不存在《三国演义》里军师的那些锦囊妙计。

同时,“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刘表也就开始对刘备有了疑心,暗暗提防他了。

史书中没有罗列这些“荆州豪杰”究竟是什么人。据情理推想,荆州本地的士族,大多对刘备是不感兴趣的。他们最在乎的是自己在本地的特权地位,对他们来说,刘表有高贵的血统,美好的声誉,不错的行政才能,甚至还有一副漂亮的皮囊,却没有多少雄心壮志,就堪称是一个完美的荆州刺史。这些特点,令刘表足以维持荆州地区的平靖,却没有北上争雄的野心,或至少没有那个行动力。所以荆州的实力家族,如蒯、蔡、庞、黄等等,都对刘表非常支持。

刘备的特点,不少地方和刘表刚好相反,所以他们自然也就不会喜欢刘备。

荆州作为相对安靖的地区,这段时期有大量人口输入,其中也有许多北方士族。这些士族是被荆州本土的家族所高度警惕的。

第一,他们可能有杀回北方去的野心,这和本土士族的立场有根本矛盾;第二,即使他们不想这么做,让他们分享荆州的政治实权,也意味着本土士族的蛋糕被切掉一大块。

所以,我们看到史书中有大量刘表不会用人的记录:这些北方士人到了荆州,刘表只是给他们提供物质待遇,愿意和他们谈谈玄妙的学术问题,但不让他们介入实际行政事务。很可能,刘表是在本土家族的压力下,不得不做这样的安排。

但这些被排挤的北方士族,乐于归附刘备的实际上也不多。

那个年代有高远追求的士人,都相信自己的事业终究是在北方。所以早在建安初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昌,北方的形势稍微有所好转的时候,荆州就出现了一次还乡潮。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是荀攸和祢衡,他们离开荆州如此之早,以至于《三国演义》甚至疏忽他们的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南方之旅。

留在荆州观望的北方士人,很多人也是在等待北方恢复安定和平的局面然后回家。回去得晚,意味着他们不能像第一批回乡者那样,在那位中原的胜出者身边搏取更大的功名;但凭借良好的家世,州郡一级的官员,还是可以指望的。

既然他们是这样一种求稳健的思路,当然也就没有兴趣陪着刘备冒险。

《三国演义》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的时候,非常巧妙的穿插,让诸葛亮的朋友也纷纷亮相,如颍川石广元,博陵崔州平,汝南孟公威等人。《三国演义》把他们塑造成高洁的隐士,因此拒绝了刘备的聘请,对照史实,则可以发现他们都是满怀求仕之心却看不上刘备而已。当然,作为很有教养的人,他们知道怎样保持面子上的客气。

史书还记录,诸葛亮对他们说:“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恐怕不仅因为他们是读书琐碎认真的好学生派头,而是他们自己的人生规划,明显就是如此。想找个大企业就职,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押进一个创业团队赌博,本是自然不过的心理。

排除掉上面这些人之后,刘备到底吸引来的哪些豪杰?也就可以有个大致判断了。

这是一些被本土豪门大姓排挤、压制而郁郁不得志,同时又觉得自己去到北方,也一样不会有什么机会的人。

刘备的到来,燃起了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这些人里,最著名的是徐庶,他是所谓“单家子”,单是人单势孤的意思,就是说,徐庶出身于一个远非显贵的家族。不过徐庶是颍川人,那是个有文化的大家族的扎堆的地方,徐家也许只是成色稍逊,就难免被鄙视了。

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是伊籍。伊籍是兖州山阳郡人,刘表的同乡,追随刘表来到荆州。按说,他应该是刘表最坚定的追随者,可是他却是最早选择刘备的人物之一。从后来的表现看,伊籍的长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者,作为外交使节,伊籍词锋相当锐利;二者,伊籍是个法律人才。蜀汉的法典,是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的。这部被魏晋官方称为《蜀科》的法律,具体内容虽然不可考,但可以肯定,基本特征是严苛却公平。这是世家大族最不喜欢的法律:他们不喜欢国家对自己太严苛,也不喜欢被和小老百姓一样公平对待。

所以伊籍这样的人在刘表身边,肯定无用武之地。这大约也是他主动加盟到刘备身边的原因。

还是要关注那个极其著名的历史场景,曹操大军压境的时候,刘备想赶往江陵,一路上追随者越来越多,到当阳时,已经“众十余万,辎重数千两”。

根据当时的社会结构推想,这十余万人,应该不是一盘散沙的个人,而是归属于几百个中小型宗族。这些宗族的头面人物,才是归附刘备的“豪杰”的主体。

所以,这期间加入刘备阵营的人里,诸葛亮不仅是公认最有智慧的,而且还是出身最高贵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