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学经典:《劝忍百箴·声之忍第五》鉴赏

 鹰击长空186 2020-09-28

[原文]

恶声不听,清矣伯夷;郑声之放,圣矣仲尼。

文侯不好古乐,而好郑卫;明皇不好奏琴,乃取羯鼓以解秽。虽二君之皆然,终贻笑于后世。

霓裳羽衣之舞,玉树后庭之曲,匪乐实悲,匪笑实哭。

身享富贵,无所用心;买妓教歌,日费万金;妖曲末终,死期已临。噫,可不忍欤!

[鉴赏]

伯夷是孤竹君的长子,让国位于人隐居首阳山。孟子说:“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赞扬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

郑国的音乐是靡靡之音,这种音乐最能迷惑男人的性情,使男人沉醉于女色的诱惑。所以孔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首先要禁绝郑国的音乐。《乐记》载魏文侯正襟危坐地听古典音乐,还生怕听不懂,躺在卧榻上听郑国的音乐,却兴趣盎然。唐玄宗不喜欢听琴声,却爱听夷*的羯鼓。以上二位不喜欢圣哲先王的雅乐,却偏爱市井俗乐,成为后世的笑柄。

唐明皇创作了《霓裳羽衣曲》,让宫女们且歌且舞,疏于朝政,致使安史之乱发生。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唐明皇的欢快之声不正是变成了一曲悲歌吗!陈后主和群臣常到后花园同嫔妃游乐,共唱《玉树后庭花》的曲子,陈后主和群臣沉湎歌舞,导致朝政松懈而亡国。陈后主一时的欢笑不是变成了永久的哭泣吗?

晋代石崇堪称富豪,挥金如土,享受声色犬马,享尽荣华富贵,买来女子教好们唱歌跳舞,挥霍无度,结果被杀,并殃及父母、兄弟、妻儿。这就是妖曲末尽,死期已到。

许公感叹:噫,声色如此祸国殃民,难道不应该拒绝它的诱惑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