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军入关后为了禁止汉人闯关东,竟然修建了东北版长城“柳条边”

 宋安之 2020-09-28

清军入关并非是单纯的割据政权过渡到全国性政权,还是一次民族内迁之举,举族倾巢而出当然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而如何保持大后方的稳定,那肯定就是防止汉人闯关东渗透控制东北了。

为了这条退路,清朝甚至修建了东北长城“柳条边”,可见对其的重视。也侧面反应了康熙帝说清朝不需要修长城的确有点夸大吹嘘了。

明清革鼎可以说是一个巨大意外。垂垂老矣的明王朝耗死了清之太祖太宗两代人,使满清只能望关空叹。不过这个难题随着李自成冒失失的攻进北京城逼死崇祯帝,又在山海关败于吴三桂与多尔衮联军后解决了。

清军入关时,为了夺取天下可以说是举族内迁,即使如此也是军队很少,当时算上八旗蒙古、汉军还有随行家眷也就是十几万,当然还有资料说是二十多万。姑且算二十万,除去家眷真正可战之兵最多十多万。

极少的兵力想要统治中国无疑是困难的,很多满洲贵族认为效仿当年金国就好,占据北方半壁江山就心满意足了。摄政王多尔衮一再坚持下清朝才有了统一中国的决心。(来自今日头条悟空问答宋安之首发,以防被抄袭。)

清朝当时的难题不只是兵力问题,还有清朝的意识形态不同,早在没有入关时,努尔哈赤就推行了民族隔离性质的八旗制,皇太极时代进一步完善八旗制,入关后更是行“剃发易服”的野蛮政策,使这场明清战争的主要性质变成了民族战争。

改朝换代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而民族战争的性质就严重了,所以清廷参考了元末亡国后蒙古退往漠北大草原的例子,就重点经营东北,顺治帝就曾直言告诫满洲贵族遇有不测时可以退回东北,为自己留了一条退路。

满清经营东北这条退路早在顺治帝时期就开始了,首先以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的名义来保护“参山珠河之利”,长期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还没有统一中国之时,就继续修建皇太极时期就开始修建的东北长城“柳条边”,至康熙二十年竣工。

清中后期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的不足,加之黄河下游地区连年遭水灾,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便不顾清廷禁关令,开始冒着被惩罚的危险,“闯”入关东,这就是“闯关东”的来历。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庭天朝上国的遮羞布被掀开,东北被沙俄屡屡侵略,为了抵抗沙俄,清庭于1860年在关东局部驰禁放荒,1897年全部开禁,大量的人口涌入东北,开发了东北也一定程度上抵挡了沙俄的侵略。

清朝入关后防止汉人闯关东只是为了留条后路,就是这么简单,但为了面子问题所以号称是为了保护祖地而禁止汉人闯关东的。

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