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留下祖制太监不得读书识字,为何曾孙非要破坏这个祖制?

 宋安之 2020-09-28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说起明朝那些事儿,除了那些个性十足的皇帝以外,明朝的太监乱政可以说也是一大特色。虽说明朝太监乱政不及唐朝太监那般可以废立甚至废杀皇帝,但所造成的影响也是极其恶劣的。

但鲜为人知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开国以后,不只是镌铁牌置宫门曰:“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还特意留下祖制“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意在防微杜渐。并且强调太监的作用只是供洒扫侍奉而已。

那么明太祖朱元璋既然留下祖制不允许太监读书识字,为什么后来太监可以代行皇帝的披红权,替皇帝批阅奏章呢,接下来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留下太监不得干政,还有不得读书识字的祖制,但很明显后代皇帝并没有遵守。

自明成祖朱棣开始,不只是太监郑和被派往下西洋,更是设立东厂由司礼监太监负责。还派太监监军、分镇、专征等等,甚至培养一些太监读书识字。

到了明成祖朱棣的孙子,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更是明目张胆的违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不只是起用司礼监秉笔太监代行皇帝的披红权,可以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披红。还正式设立“内书堂”来教太监读书识字,“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宫人,选年十岁上小者二三百人,拔内书堂读书”。

至此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就这样一步步被无视被违背,太监不仅可以干政,更是有着专门的机构教太监读书识字。

那么这些后世子孙为什么要违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呢?

一是因为明成祖朱棣的皇位本就是通过篡位而来的,历时四年靖难之役将明太祖朱元璋指定的继承人建文帝朱允炆赶下皇位,自己来坐。

虽说朱棣成为皇帝以后极力表现出尊重父亲朱元璋之意,但篡位之事本身就是极大的不尊重朱元璋。一旦有了开头,往后自然是一步步开始不尊重朱元璋留下的祖制,所以最后做下违背祖制之事也属正常。

二是明朝的太监势力,是皇帝在众多势力之中寻找得抑制内阁的平衡工具。

明朝的内阁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时期。到了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选解缙等七人入值文渊阁,备顾问参机要,意味着内阁正式成立。

就事论事来说,在太祖、成祖两位皇帝在位时期,秘书班子就是秘书班子。这父子二人不只是权力欲望有之,更是精力充沛,喜欢亲力亲为,所以内阁这种秘书性质的机构,根本发挥不了什么大作用。

所以殿阁大学士,终永乐之世,官仅五品而已。说白了就是明成祖朱棣在有意识的抑制内阁的权力,使阁臣没有太大的权力,更多是起到顾问的作用。

但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以后,皇帝虽说进一步独裁,但更意味着之前丞相的工作量加于皇帝身上,皇帝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不是每个皇帝,都如同太祖、成祖那般精力充沛。

所以到了仁宣二帝时期,内阁开始开始水涨船高起来,因为皇帝需要阁臣替他负担巨大的工作量。当时明仁宗不只是将阁臣的官阶从五品提高到正三品,还将尊崇的三公三孤官衔授予阁臣。到了明宣宗时期,内阁更是有着票拟之权,阁臣可以将对于政事的处理意见写出,由皇帝阅后拍板决定。

可以说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六部拥有很大权力以后,到了仁宣二帝时期,内阁的阁权开始首次大于六部的部权。

正因为内阁权力很大,所以明宣宗自然害怕大权旁落。因此自然要平衡一下,纵观当时的众多势力,藩王因为明成祖朱棣靠造反起家,所以皇帝对其如防狼虎。外戚虽亲近,但外戚专权乱政历朝历代也很常见,甚至西汉就亡于外戚王莽之手,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这时候与皇帝朝夕相处的太监自然进入皇帝法眼,既是亲信奴才,又好控制。所以明宣宗开始有意识的扶持太监来对抗内阁,甚至不顾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祖制,使太监拥有种种权力,甚至可以对内阁的票拟进行披红,“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改正”。

因此明朝由此开始形成监(司礼监)、阁(内阁)共理国政的政治模式,而皇帝居中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

所以最后总结来说,明太祖朱元璋虽然留下太监不得干政和不得读书识字的祖制,但后代子孙不争气。自废除丞相制以后,他们并没有进一步独裁,反而扶起内阁辅佐自己治理国家,后来又害怕内阁一家独大,因此又违背祖制的扶起太监来平衡局面,使自己不至于大权旁落。再加上燕王朱棣造反篡位已经违背了祖制,有了开头,这些后世子孙再违背祖制,自然没有心理负担了。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明清史及其中国大历史,喜欢以不一样的角度来说说那些一成不变的历史,觉得可以的朋友记得点赞关注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