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堪称工作狂,在位31年不曾懈怠,后人却将偷懒发挥到极致

 醉风文史 2023-06-05 发布于河南
洪武十三年(1380)年正月,朱元璋以胡惟庸案为契机,正式宣布废除中书省,从此不再设立丞相之位,这意味着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危害极大,为削弱相权,不少朝代统治者都有意拆分丞相权力,比如汉朝采取中外朝制度,隋唐时期设立三省,宋代则设立中枢三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外还任命参知政事为副丞相,进一步拆分相权。

到了明朝,朱元璋认为丞相权力太大,已经明显威胁到君权,心中遂萌发了废除丞相制度的心思,于是借助胡惟庸谋逆一案大搞株连,名正言顺宣布废除丞相职位。


丞相制度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国家事务,朱元璋废除丞相固然做到了集权,但众多政务也随之转移到了皇帝身上。

不过,朱元璋是有名的多疑皇帝,再累也不会放弃到手的权力,于是他化身工作狂,31年如一日,宵衣旰食治理国事。

01

工作狂朱元璋


丞相制度废除之后,朱元璋的工作量呈指数级上升,为此他不得不拿出更多时间来处理国事,就这朱元璋晚上睡觉还睡不安稳,生怕自己遗漏了哪些问题,一旦想起有什么事情没处理,就在小本本上记下来。


勤奋工作让朱元璋身上沾满了小纸条,为啥呢?原来朱元璋发现问题或者工作哪方面还有改进余地之后,他就将想法记录在纸条上,然后别在衣服上防止遗忘。

亲力亲为处理海量国事,一般人还真做不来,可朱元璋却乐在其中,毕竟整个大明都是老朱家的,他工作不是为了生计,也不是为了名声,而是因为大明就是他的家。


朱元璋对自己如此勤勉的原因也有过解释,他不是不想享受生活,只是天命不允许,谁让他是皇帝呢,瞧瞧这是多么凡尔赛的发言!

《明太祖实录》:朕(朱元璋)自即位以来,常以勤励自勉,未旦即临朝,晡时而后还宫,夜卧不能安席,披衣而起,……朕非不欲暂安,但祗畏天命,不得不尔。

从朱元璋成为皇帝后的所作所为来看,他还真是个为朱明王朝传承万世奋斗一辈子的皇帝,农民不辞劳苦在田间耕种是为了收获粮食,而他兢兢业业治理国家则是为了给子孙后代攒家产。

既然是给自己子孙干活,那怎么能不拼了命工作呢?


可不管朱元璋多么勤政,整个大明的事务他也处理不完,据说朱元璋曾经在8天之内审阅一千六百多道奏章,处理事务三千多件,也就说朱元璋平均每天要处理四百多件事,这显然有些夸大其词。

《明太祖实录》:朕(朱元璋)代天理物,日总万几,安敢惮劳?但朕一人处此多务,岂能一一周遍?苟致事有失宜,岂惟一民之害,将为天下之害。岂惟一人之忧,将为四海之忧。

根据朱元璋自己的说辞也能看出,这些事务应该并非由他自己一人全部处理完成,大事或许要由朱元璋过目,而小事恐怕就要交给翰林院或者春夏秋冬四辅官处理了。

02

严格教育子女


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朱元璋如果不勤政,怎么给后世之君留下深厚家底,即使如此,朱元璋心中仍旧有挥之不去的担忧,他担忧子孙不能勤俭持国,将朱家的大明挥霍一空。

因此朱元璋对皇子皇孙的教育非常重视,不仅为皇子皇孙们安排名儒教导课业,有时候他还亲自上阵教育子孙们要懂得民间疾苦。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正在筹备当皇帝的朱元璋叫来13岁的大儿子朱标和12岁二儿子朱樉,他给两兄弟安排了一个任务,回老家濠州扫墓,朱元璋此举未尝没有让两个儿子代表自己衣锦还乡的意思。

当然,朱元璋也想借此机会教育一下朱标,锻炼他将来为人君的本领,于是他拉着朱标苦心叮嘱:你从小享受荣华富贵,不知民间疾苦,此去要体察民情,知晓民生之艰难,到老家后要诚心请教父老,知悉我创业的不易。

《明史·卷一百十五》:谕曰:“……儿(朱标)生长富贵,习于晏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其因道途险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

朱标祭祖归来后不久,朱元璋又领着他前往南郊,亲自教导其农桑之事,在朱元璋的言传身教之下,朱标逐渐成为朱元璋心中理想的继承人。


可这还不够,为了防止子孙败家,朱元璋还想了一些其他方式告诫他们,比如说订立《皇明祖训》,并强调后世子孙不得更改一字。

在这本祖训中,朱元璋对酷刑使用、丞相禁立、犯法皇亲国戚的处置以及“敬天法祖”等问题作了详细规定,其中对于为帝者,朱元璋还特别提出一些细节要求,比如皇帝不得心生懈怠,应多关注百姓生活。

除了祖训之外,朱元璋还别出心裁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告诫后世子孙自己创业的艰辛与痛苦,那就是朱元璋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亲手撰写的一篇皇陵碑文。

《皇陵碑文》:予时秉鉴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日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恐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明昌运,俾世代见之。

这篇碑文内容情深意切,文字间流露出的痛苦与伤怀令人深受感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读一读。


朱元璋做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告诫后世子孙,让他们勤以治国,守护好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朱家王朝。

03

后代偷懒重用太监


朱元璋操的心不少,奈何后代子孙不中用,太子朱标的确有明君风范,可惜英年早逝,皇孙朱允炆太过仁义,结果丢掉江山。

随后皇帝世系由朱标一脉换成朱棣一脉,朱棣、朱高炽以及朱瞻基还算是英明皇帝,将大明打造成一个盛世,可越往后,朱家的皇帝们越会偷懒,越会臻于享乐,结果大明很快就开始走下坡路。


其实朱家皇帝们能够偷懒源于权力下放宦官,而首开源头的就是明宣宗朱瞻基。

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就是针对奏章之事给出内阁的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是否按照内阁的建议处理则是看皇帝的批红,批红即皇帝对内阁建议的反馈,也就是说,批红代表着皇帝的决策。

宣宗以前的历代明朝皇帝大多勤于政务,都是亲自处理国事,而到了宣宗这里,他开始偷懒,在宫中办起了太监学校提高太监的文化水平,然后又将批红权下放给司礼监。

《明通鉴》:至是开书堂于内府,改刑部主事刘翀为翰林修撰,专授小内使书,选内使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读书其中。

宣宗此举无疑是将朱元璋立下的“内臣不得干政”祖训丢在一边,他这一偷懒不要紧,内阁首先受制于太监群体,如果司礼监的太监们有一颗秉公之心还无大碍,一旦生出了争权夺利之心,那太监群体拥有的就是“核弹”级别的破坏力。


在宣宗去世十多年后,大明就体会到了一把太监干政的“威力”。明英宗朱祁镇在太监王振的鼓动下亲征瓦剌,结果皇帝被俘,随征武将勋贵尽没,数十万将士命丧土木堡,大明险些因此亡国。

此后权宦几乎遍布明之一朝,较为有名的如明武宗时期的刘瑾、张永,明世宗时期的黄锦,明神宗时期的陈矩以及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

而这些皇帝之所以重用太监就是为了偷懒,或者说有时间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打仗,又比如寻仙访道,甚至是干木匠活。


有人帮着干活,想要偷懒的皇帝们何乐而不为呢?

04

结语


要是给历史上勤政的皇帝排个名次,朱元璋肯定能位列前三。

而除了拥有工作狂的特质之外,朱元璋也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刽子手,死在他手中的人有曾经跟随他打天下的淮西老兄弟,也有文采非凡的读书人,这些人都成了他稳固皇权,为子孙铺路的牺牲品。

那么朱元璋手段有多狠呢?举几个大案例子你就明白了,空印案诛杀数万人、胡惟庸案牵连三万余人以及蓝玉案牵连被杀一万五千余人,动辄上万人被杀,朱元璋够狠吧。


不过,从洪武年间爆发的几次大案来看,朱元璋对两类人尤其痛恨,一是贪官,二是威胁皇权的人,尤其是对前者,朱元璋表现出零容忍的态度。

可惜朱元璋一生勤政不怠,但他的后代子孙们却吃不了这份苦,为了偷懒想尽了花招,结果大明延续两百七十多年便遭遇倾颓之危,此时不管崇祯帝多么勤政,也已经无力回天了。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通鉴》《明史·卷一百十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