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不懂这个方法,你永远只能事倍功半!

 昵称30176927 2020-09-28

前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可以让你做到了读的好,和读的快。那么本篇文章讲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分析阅读”。

什么是分析阅读?

我们通过检视阅读把“金子”从沙子里挑出来以后,还要验证“金子”的成色,看看究竟是金子,还是赝品。说白了就是对作者给我们提供的东西,保持高度警惕,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批判性的阅读”一本书。

为什么要进行批判性阅读?

首先我们先不回答这个问题,直接上个案例:

下面我用两句话表达同一个意思或事实,大家分别体会一下看到他们的时候,心理各什么感觉。

1.

表达A:美国解放伊拉克

表达B:美国入侵伊拉克

2.

表达A:HK “暴徒、反社会组织” 乱港。

表达B:HK “勇士” 为 “正义、自由” 游行。

3.

表达A:“为了对抗疫情,意大利封锁了米兰,冒着经济危险控制疫情爆发,为了人民,不惜代价,展现出大国担当。”

表达B:“为了对抗疫情,中国将六千万人口置于封锁之中,使民生和个人自由付出沉重代价,人民苦不堪言。”

这种案例数不胜数......

请告诉我,看完之后,你什么感觉?

心理学早已经证明人是没有多少自由意志的,我们的三观、态度行为都会受到我们看到东西的影响,正所谓,我们看到的世界决定了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以上案例仅仅只展示了作者误导我们手法的冰山一角。

我们看到的东西其实仅仅是别人想让我们看到的,如果不具备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你永远都只是被人操作的玩偶,永远只能充当炮灰的角色,这正是验证的那句话古话“尽信书不如无书”。

总之,作者可以有N种方式,给你洗了脑,还让你浑然不知。

那么在阅读的过程中什么会导致我们走歪?

你见过完全客观的人吗?

我告诉你,只要是人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他一定会带有自己的偏见和立场。

正所谓~卖瓜的没有不说自家瓜甜的,搞水利的肯定要说建大坝的好处,搞生物基因的一定会说转基因的好处,不然大家吃喝靠什么。

作者也是一样,不然他的书怎么卖呢?即使他不是因为纯功力而写一本书,那么他个人的经历、三观同样会让他在写作的过程中,掺杂大量的私货。换言之,只要你还是个人,你就不可能做到完全客观。

在科学界中,涉及到重大实验的时候都要进行双盲测试,经过双盲测试以后,实验成功才允许被发布。进行双盲的原因就在于去掉实验者本人的偏见,有的甚至为了保证客观和准确,还会进行三盲....

双盲试验(double blind clinical trial):是指在试验过程中,测验者与被测验者都不知道被测者所属的组别(实验组 或 对照组),分析者在分析资料时,通常也不知道正在分析的资料属于哪一组。旨在消除可能出现在实验者和参与者意识当中的主观偏差和个人偏好。在大多数情况下,双盲实验要求达到非常高的科学严格程度。

此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其他因素~诸如:安慰剂、期望效应,作者本能偏见,论证方式、数据来源、表达方式等等,都会遮掩你发现事实真相。

如果你永远以一个学习者的态度去读书,那么恭喜你,你永远只有被洗脑的份,离成为书呆子的路很近了。

那如何成为一个独立思考者?首先是心态篇

丢掉对作者的敬畏心

由于光环效应,作者的各种头衔,以及长期屈服于权威下的我们,对书本有一种天然的敬仰感,觉得这类人往往很牛逼,我们读书的心态都会是以一种瞻仰着的姿态来阅读的。

光环效应和迷恋权威是我们成为独立思考者的第一只拦路老虎,这是病,得治!!!

总之如果对书本还有敬畏感,你就永远不是一个好的阅读者,你永远获取不到真正的真知灼见。

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不要把“大师”当成老师,而是要把他们当成仆人,他们是为你服务的。敢于对一切权威发出质疑,你就迈向了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当你确定了你不再对大师们卑躬屈膝了,那么进入实际阅读场景中,你又当如何做呢?

读书的过程中

1. 高度留意,隐含假设

什么是隐含假设?

“冰的熔点是0℃”,这是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普遍的常识。

但是它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即:一是冰是100%不含杂质的纯冰;二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如果不在这两个条件下,这就话就成了谬误,当我们在承认“冰的熔点0℃”是事实的时候,我们就是默认满足了以上两个条件。

如果一个 “大师”,直接告诉了你一个观点是真理,而没告诉你它成立的前提,我们就可以对这位大师呵呵了。

每一句话都有大量的隐含假设,作者每抛给你一个观点,就代表了他已经预设了前提。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思考:

他的观点有什么限制呢?

即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观点才成立,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他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当我们有了这个分辨意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作者给我们的东西在什么情况下是黄金,什么情况下就变成了大粪。

当我们有了隐含假设的意识就够了吗?,不,我们还需要评估它的论证方式。

2. 论证方式

什么是论证方式?一句话说明白就是,作者的观点是怎么推出来。是啥扯淡的,还是有严密的科学论证的。

具体讲起来就复杂了,受制于篇幅,我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论证的两种形式,起一个抛砖引玉的效果,等后期再单独写文章详细聊聊。

第一种论证方式:演绎论证

那么什么是演绎论证呢?我们不讲理论,直接上例子。

假如你去一家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你问可以刷信用卡吗?店员告诉你,我们支持所有主流的支付方式,然后你就刷卡付费走人了。

为什么你都没有经过思考就直接得出来答案了?

我们把思维的镜头,放慢一些,看看这期间我们的思维发生了什么?

“step 1 ”就是这个论证的大前提,“step 2 ”则是这个论证的小前提,由大前提推出小前提,最后得出结论。

如果大前提成立,小前提成立,则结论必成立,同理,大前提或者小前提有误,则这个论证就不可信,这就是典型的演绎论证。

当发现作者使用演绎的方式去论证他的观点的适合,就要特别留意他的大前提和小前提之间的关系。

第二种论证方式:归纳论证

什么是归纳论证?

假设,你第一任男朋友是个渣男,第二个也是,第三个也是,那么你就会有可能得出结论:下一个也有可能是渣男,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因此再也不相信爱情了。你看,这就是归纳论证。

我们很多思维特征都是建立在归纳论证之上的,归纳论证的优点是快且大部分情况下是准确的,但归纳论证永远存在一个大bug。

比如我们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一旦证实了存在黑天鹅,那么整个结论体系就瞬间崩塌了。

当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作者通过归纳的方式去论证他的结论,那么我们就需要考察他的论点是否足够的强大。

作者能提供的支撑材料越多,他结论的可信度就越高,相反,越少越不典型,他的结论就非常有待商榷。

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有什么区别?

演绎论证讲究的是严密的逻辑,只要作者的大前提和小前提成立,那么他的结论一定是成立的,而归纳论证则不同,它的结论不存在“一定性”,结论是否成立借助的是概率,提供的材料越典型,则可信度越高,越不典型,可信度就越低。

我们所有的论证方式都不外乎这两种,阅读的过程中,仔细分辨作者的论证方式,看看是演绎论证还是归纳论证,然后再对症下药,切记被作者给带跑了。

当我们学会了怎么用论证方式去审查审查作者就够了吗?不,你还需要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

3. 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啥?以及为什么要注意作者的表达方式?

我们先不回答这两个问题,直接上一个案例。

有一场战争,我们史书上记载:仅一战,斩敌首级为一千两百八十五颗,夺马两千九百八十五匹,敌器四百五十二件。

看到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大获全胜呢?

而事实上,我军在此次战争损失达一万一千三百人,这还没算杀伤敌中另一个大头“伤”。知道真相了,是不是另外一番感觉呢?

这就是典型的『避重就轻』的表达方式,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误导我们的表达方式。

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三个案例,同样的一个意思或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能产生天差地别的效果。

我们在阅读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对数字,和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汇,以及可能会产生很多意思的词和作者对一件事情避重就轻的描述等,有极度敏感性,这些表达方式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趋向。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后面要讲的 “交叉验证” 来解决这个问题,这里先按下不表。

当我们知道了前面的几个坑以后就够了吗?

不,你还需要对作者的 “信息来源” 存疑~~

4. 资料来源存疑

作者在论证自己观点的时候,往往会引用大量的案例、数据,以及各种权威,为自己结论的可信度背书,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格外关注他的信息来源。

因为,放马后炮每个人都会,用结果找原因,人类文明几千年,啥样的案例找不出来,我们在讲归纳论证的时候就已经说了,对于那些个案以及不具备典型案例的资料,根本就不具备参考价值。

比如读书无用论:你看到一通新闻报道说清华毕业的人出来扫马路了,然后你就相信了,嗯,你看,读书确实没用,然后就不读书了。

不说新闻的真假,即使是真的,清华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这么一个奇葩,而且出了马上就成新闻了。

对于信这类信息的人,我只能说“天真的可爱”,呵呵~

还有一些其他的数据、以及言论的引用,在阅读的过程中,尤其要对引用指示词格外敏感。

例如:“根据权威研究、数据表明...”

当你看到它们的时候要格外留神,一定要追问他的这个信息是从哪里来的,是那个胡同里的抠脚大汉信口胡诌,道听途说,还是真的有领域内多个权威专家,通过反复试验,验证过的资料。

毕竟,这年头,吹牛逼大家都会。

5. 交叉验证

分析阅读到了一定程度,就已经超出一本书的范围,我们的视角不再是局限于一本书,而是一个主题,我们要参考大量数据,以及其他权威人士的观点,来论证这个作者是否有失偏颇,是否仅仅是一个角度,一家之言。具体操作,我们会在下篇文章详细聊聊。

似乎感觉“分析阅读”好麻烦的样子?

你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分析阅读好麻烦啊,感觉是在做研究一样,再说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啊。

是的,我们说过,分析阅读针对的是通过检视阅读筛选后被认为是“金子”的内容,对于那些垃圾我们是不用做这一步的,只有对金子,我们才会投入到这些时间精力。

而且批判性思维是一种能力,就像是古董专家,刚入行的时候,每一件古董你都需要翻阅大量的文献,反复验证,但是当你验的货到了一定数量级,你就会自然而然的炼就了一双慧眼,一掌手,一上眼就能判断它的成色。

这种能力是一种“通天”的能力,一旦神功大成,你就可以任意纵横了。而想获得这种能力,就是在每一次精读中的高标准分析中练就的,绝无速成可能,越早训练越受益。

正如前面交叉阅读提到的,当我们读书,完全为了目的而服务时,这个时候我们就进入了最高境界的读书方式,即 “主题阅读”。在这里你会体验到,快速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快速把一个问题钻研透,一天读完十几本书的酸爽和快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