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喜欢看历史书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历朝历代的事情基本都是差不太多的,究其根本你会发现还是因为人性。好人始终在做好事,坏人总会在关键时刻搅和一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说到底其实是好人坏人的轮番上场。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似乎总是感化不了人性中的恶。大道对于有心之人来说似乎还有迹可循,可是人性貌似永远都无法捉摸。换言之,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性都不会有太大变化。正因如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一点,由己及人来感受一下古人的心理呢? 佬子,好奇怪的名字。明明姓李名耳,为何会被人称做佬子呢?传说佬子生下来就是白胡子白眉的老者形象。我觉得这真的只能当作传说了。总有人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可是这种生来就老的事件似乎...反正我没有听说过。《返老还童》这本小说倒是看过,但巴顿虽然生下来就一副老者的样子,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也变的越来越年轻呢。这类事情也许只能存在于小说或传说中。 在现实世界里,我想大概是因为当佬子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时,就已经是一副老者的模样了,那之所以会一直称呼他佬子甚至传说他生来就一副老者的模样,也许是当他以一副老者的模样为人所熟知之后,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后他始终都是那副模样,从未改变过。于是人们自然而然的一直称呼他为佬子,甚至认为他生来就已老矣。 读过《道德经》的人想必都不会否认佬子是一位道行高深的人,如此遵道贵德奉行无为的人为何要做出写《道德经》这样“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事情呢?也许只能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中去寻找答案了。《道德经》中有那么一章详细的记叙了古之为道者的形象,我想此举是为了提醒今之为道者不要背离了大道的本质,如若不然为何要加“古之”二字呢。在别的章节里“道之华”,“盗夸”之类的词汇无一不是在说明今之为道者确实与古之为道者相去甚远。不仅仅是为道者,当时的君王问题恐怕也不小,佬子在《道德经》中不止一次的强调:“我无为而民自正。”这些信息都在告诉我们当时的“道不行,我知之矣”,不行的程度连佬子也不得不做出写《道德经》这样一件“上义为之而有以为”的事情,甚至在《道德经》中大发感慨“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踪。 这段记载在我看来其实是有问题的,并非尹喜强要就能有,而是天下需要所以佬子才愿意做这种不德的有为之事。其次“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佬子哪怕不自视为圣人,他也不会在明知世道渐衰时独身而去。所以佬子之隐恐怕还是因为《道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明明遵道贵德奉行无为却又因为天下将乱而不得不做出这么一件有悖原则的事情,这才符合佬子出关遁隐的心理。果真如此的话,那么这段记载中尹喜强行索书的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佬子心系万民。出关或许只是让佬子这个身份与世人告别。正如《道德经》中所言,古之为道者行道天下,谁又能确定佬子不会换一个形象,换一个身份大隐于市造福万民呢?《史记》还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佬子在作《道德经》时,虽然明知不德不合于无为却仍然义无反顾。反而成就了他“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之境,流芳百世。道之玄妙实在是言难尽意,玄而又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