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童篇)-听力损失意味着什么

 重庆耳鼻喉科普 2020-09-28

  听障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上特殊,心理上也特殊。听障群体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也略显尴尬:过去听障群体作为高残疾群体,很难发挥作用;在将来,借助科学的力量,听障群体在社会中可以发挥怎么样的作用,也未可知。鉴于种种困难,在当下,就有必要仔细看下听障群体的产生,听障群体的现状,并从其他特殊群体的境况变化中一瞥对未来的预测。

  对于聋儿,听力损失极大影响语言和心理的发展,这可以说是非常自然的普遍常识。听力界经常根据听力损失发生的年龄,分为语前聋和语后聋。对语前聋要尽早干预,以免错过语言发展期;对语后聋,如果听损不大,则可以通过助听器调配,也能将对语言发展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聋儿的心理发展也相当有趣,毕竟没有经历过丰富多彩的听觉世界,也就不会体验到极大的心理反差(我们后面在成人篇中将会看到有趣的反转)。天真毫无心机的聋儿,时刻忧心忡忡的父母,也组成了极大的反差,这事例屡见不鲜。

  不过,在我看来,聋儿在语言和心理方面与众不同的发展,尚不能定义听障群体本身,因为这些不过是可以观察到的外在表现,也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如果说,听障不过是听不见的正常人,也不过是说不好话的正常人,那为什么从来不认为正常人是有强大语音能力的听障者?事实是,任何聋儿长大成人后,即使有助听器或耳蜗的帮助,也不能习得足以与正常人匹敌的语音能力(不论是自动还是刻意)。至于成年人,经历一次听力损失后,不采取特殊措施的话,他的语音能力也会不可避免地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

  就算跟其他残障者比较,也能看出巨大的差异。盲人群体同样存在了上千年,并发展出盲人使用的书面文字——盲文。除此之外,盲人和正常人也没什么区别,盲人的就业也没什么困难,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柯达公司喜欢大量雇佣盲人在暗室生产感光材料。盲人比听障活的滋润,关键之处在于盲人自然能说话,可以和正常人打交道。如果听障群体正如正常人眼中的那样:做事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那为什么没有任何行业喜欢大量雇佣听障者,让听障者的就业率上升几个百分点?我个人就认为,出版业完全可以大量雇佣听障者,去做校对工作。这个状况没有发生的原因,留待我们以后再讨论。

  我认为,听障群体在人类社会中的种种反常之处,必须要用神经科学来解释。神经科学发展的时间很短,但取得了很多突破进度,打通了很多看起来差距很大的的领域——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等。神经科学的通俗思想是,除去基因影响,每个人所能想的事,所能做出来的事,都要通过脑中神经运转而实现。人类群体中的每一个人的大脑,都受同一个神经科学的规律影响。

  人之所以能听见声音,是因为有听觉器官接受声音刺激,并把刺激转化为信号,送到大脑里进行信号加工,任何过程都不能出错,这样我们才能理解声音。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导致语音能力的习得障碍。

  但是关键之处并不在这里,和一般人想的相反,大脑其实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器官,它每时每刻都在接受海量信号,并决定对其中极少的信号给予关注。神经生长的关键就是刺激,有刺激它才会生长。大脑里生长的神经组成了神经网络,神经受到的训练越多,这个网络就越灵活。所以,一个人要拥有聪慧的大脑好在当今人类社会中活下去,接受充分多的刺激是关键。

  可惜的是,儿童如果发生了听力损失,大脑接受的信号减少了很多,听觉中枢、言语中枢、处理听觉言语信息的相关区域的神经的生长也就有停滞的倾向。而且还不仅仅如此,大脑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很多跟声音信号相关联的其他信号得不到联合刺激,大脑其他区域受到的刺激也变少了,等他成年后,就有了一个可塑性极差的大脑,在社会中处处受挫。事实上,这种状况很少发生,正如盲人丧失视觉刺激后也并没变成傻瓜。

       聋儿少了很多听觉刺激,他的注意力就会放在其他刺激源,可能是图像,可能是手语,可能是文字,也有可能是运动。这些当然都有助于大脑的正常发育。问题在于,大脑里这块区域,是专门处理听觉信号的。聋儿的这块区域,可能因长久不用而萎缩,也可能被其他功能借用。部分语前聋成年后做耳蜗效果差,有很大原因是这块区域被用来发展读唇能力,因此语音能力受到限制。

  因此,有聋儿的家长,必须清楚地理解听力损失意味着的后果,并把对聋儿的培养和重视提高到绝对危机的层次。如果错过人工耳蜗植入最佳时期,那么在助听器或其他辅助设备的帮助下,把聋儿培养为一个不可被替代的社会人,可能是最佳方案。毕竟,他比正常人多了一个大脑专用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