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吵架”这个谁都会经历的东西,却能让你们分开?

 老友手札 2020-09-28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之前在当地的服务大厅办事儿的时候,恰好一对夫妻正在办理离婚手续。当然了,这跟我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男方当时说的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你不是我们,不知道我们相处起来有多难受”。

我想他之所以这么说,肯定是基于两个人曾经有过太多激烈争吵,以及现在两个人互不说话只想早些“分开”的共同诉求;同时也大概率是在工作人员的好言相劝之下,才这么说的。

好心人确实很多,但基本上每个人都忽略了,中国式婚姻中的双方往往都是在伤害存续了很久之后,才产生了那么一丢丢的勇气去选择办理离婚,这自然不是旁人随便几句话就能劝好的。

当然了,因为争吵、持续争吵而分道扬镳的例子,并不是只局限于情感与婚姻范畴,在家庭、社交、工作上也普遍存在。就好比,希望得到理解和支持的孩子,在父母持续的控制下,不得已只能离家出走、本来挺好的朋友,因为对方并没有夸赞自己的偶像而变为陌路、工作的同事因为意见不合而大打出手……

而类似的情况我想你已经经历、见证过很多次了,并且可能因为这些经历与见证开始逐渐认同“出现争吵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人啊,还是要多和三观一致的人一起”、“圈子不同不要硬容”、“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等想法。

不可否认的是,吵架确实是正常的,后面这些观点也具有一定的道理,同时它们也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确实有一些事情是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

但在这里我觉得其实有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呢,就是当我们越来越认同这些想法的时候,我们就会使用这些想法约束自己、使用这些想法看待当下的生活,并越来越要求他人、外界适应我们,那我们便会因此失去适应性;第二个呢,则是我们对这些的认同,会让我们活在“吵架不是一件好事”、“这些就是唯一规律”、“事物只按照这个规律发展”的状态里,会自然忽略同时存在的“我们也可以去适应他人”、“吵架并不是坏事”等客观事实。

不过,可能你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试想一下,在自己越来越觉得吵架是件坏事、越来越要求外界和他人适应我们的时候,外界与他人真的能适应我们吗?

虽然看起来,只要我们和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就不会闹太大的矛盾,可问题是,我们也从来没有想过去调整自己的三观,让自己的三观能够与更多人一致、被更多人接纳,以及更容易被接纳,那在外界与他人不可能绝对适应我们、我们的三观也特别具备“个人特色”的时候,接下来会出现什么呢?

这时候可能你会想到诸如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焦虑等答案。我也觉得这些会出现,不过在这里探讨的不是“会出现什么”,而是“如果万物皆可利于我们成长,那吵架为何不能,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吵架成长”。

“吵架会带来很多难受”、“谁想吵架啊”、“吵架代表着两个人不合适”等想法,可能这会正在你的脑海里盘旋。

我觉得这些想法描述的都是客观事实,因为吵架确实会带来难受、确实代表了两个人在精神和思想层面存在差距,以及确实没有人想要吵架。

那么由此,我们其实已经窥探到了“吵架为何不能助力我们成长”的一角,那就是,我们可能习惯性的想要避开难受和冲突,希望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关系总是和谐的、能满足自己期待的。

但看到这些其实还不够深入,还应该稍微再增加一些思考。

小时候我们是脆弱、缺乏生存能力的,一些很小的冲突就可能威胁到我们,所以我们会本能的逃避它们。这便带来了我们在潜意识层面对具备“利己”属性东西的追求,比如外界的保护、父母的爱、身边人对自己的关注与满足等。但是当时的我们并不知道自己具有这样深层次的诉求,只会以“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我是否开心”、“我的诉求有没有被满足”等标准来评判自己和当下。那么由此诞生出“舒适都是好的,难受都是不好的”这样的认知也并不奇怪。

当然了,难受不带来不好的体验,也就不叫难受了。只是在我们越来越认识到“难受的产生其实和我们自身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甚至我们单方面就能决定哪些带来难受,哪些带来舒适”的时候,也就代表着“事物本身是没有属性的,是我们赋予了事物属性,并且被自己赋予给事物的属性影响”,就好比,在我穷困的时候,我给心爱的人送的定情信物可能仅仅只是自己手工做的东西,这在其他人眼里顶多算个装饰品,可我的爱人却会视之为珍宝。

那么,既然“难受与否”由我们决定、我们也受“赋予它们的意义”影响,“吵架”就未必会带来难受、“吵架”也就未必会让两个人的关系恶化。

当然,我不知道你怎么看待这与一般观念不同的说法,但从我的角度,我觉得这其实代表着我可以对自己、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强的掌控力,可以通过一些调整来让我不再对一些东西感到难受、我的社交和情感关系可以更稳定的发展,由此我觉得这其实挺好的。

所以,我们再一起往下面看看吧。

在我已经对某些事情贴上“好”、“挺好”、“喜”等标签之后,如果生活中出现了这些事情,那相应的标签就会触发相应的感受,就比如我很期待、很想要、很想得到一些东西,那么为了有更多动力追逐这些,我们便在追逐的过程中给它们贴上标签,标签带来了东西,最终在期待兑现的时候标签也触发了好的感受;

如果是一些新接触的事情,那在我看到其中一些“已经被贴上积极标签的因素”后,我也会感觉很好,就比如社会文化和舆论氛围对爱情的烘托带给了我们一些影响,而当我们初次进入一段感情时,这些影响就会悄悄诱发更多的东西;

如果是已经经历过的事情,我们往往习惯性的将事情与曾经的经历联系在一起,从而认为曾经的感受这次也大概率出现,就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被天蝎男伤害过,就会一直避开天蝎男。

那么这三种模式其实代表着:我们已经将“吵架”归类为“不好”的,所以会努力避开;身边的人、社会的主流氛围都在告诉我“吵架”是不好的,所以我努力避开;我的实际的经历告诉我,吵架是不好的,那我自然会努力避开。

但就像前面提到的,我们这时候并不能看到一些深层次的东西,仅仅是以“我的感受如何”、“我是否开心”等为判断标准,并且也还是服从于趋利避害的本能、继续延续由父母宠爱带来的“世界应该围着我转”这样的认识。

那么,自然看不到“在我有一定能力之后,要从‘争吵’学到一些东西”、“人只有在争吵的时候,才会展现出相对真实一面”、“我持续避开‘不好的’,也使自己缺乏对‘不好’的耐受性,所以一有不好的,我就必须逃离”等信息和问题。

可我们能避开所有不好、所有难受、所有不如意吗?如果不能,而我们又活在这样的状态里,持续的逃避苦痛与冲突,那自然不是一件好事。

没错。我耐受不了痛苦,所以在争吵时和争吵之后,我的感受只会是不好的,并且可能越来越不好、我面对不了冲突,所以争吵对我而言不是争吵,而是对我的攻击,那我自然要奋起反击,去保护自己、保护自己的世界。

而这样下去会获得什么呢?

争吵被我贴上了“不好”的标签——不好的标签诱发难受——对难受的耐受性很差,所以因为“难受”而出现的难受便越来越多——内心压力增加、想要反击的欲望增加——争吵持续升级——争吵停不下来——争吵由语言层面上升到行为层面——互相伤害

这样的过程对于耐受性很差、对美好十分执着又期待过高的朋友来说,经历一次就要脱层皮,那多次经历之后,为了不让自己再这么难受而选择分开,便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但我们只能这样吗?

而说到这里关于“怎么做”也有了一些眉目,毕竟,既然标签是我们贴上去的,我们就能够将其摘下来或者贴新标签、对难受的耐受性是可以提高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反击在内心压力逐渐减少和新标签的作用下也会减少,由此我们就不会出现太多的负面情绪。当我们不被情绪束缚的时候,就不会总陷入内耗和想要“找回场子”的冲动中,就能试着冷静的去看待吵架本身、吵架时的自己和对方,以及其中那些被我们忽略的东西。而有了新的收获,吵架便不再只是“带来难受”。基于这样的经历,吵架在我们内心中的定义也会自然丰富,并且因为新标签和实际经历之间产生了联系,我们便会摆脱“明知道‘吵架’也有好的一面(新标签),但依旧不能面对(缺乏相应经历支持)”的状况里。

所以,如果你想要加速这个过程,可以由自己尝试消化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吵架”也有积极的一面,以及试着看到“吵架过程中”展现出的自己忽略掉的东西这三个方面开始,去做一些努力。

当然,在此之前,可能你也需要一段时间和自己内心中已经存在的刻板印象有一段博弈,但我觉得“看进去这篇文章”这个行为本身,便是认知改变的一个开始。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