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陶瓷鉴定方法的研究

 允默斋 2020-09-29

摘要:本文指出现今在鉴定古陶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认为考古与鉴定的错位现象。传统方法在商品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面对制假卖假有些无能为力,同时重点介绍了作者研究的微观测试法,色彩比较法和容重鉴别法,这对当今的鉴定工作走向现代化、科学化大有启示。 

   关键词:气泡、色彩、容重、标准、量化

   古玩收藏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大事。好收藏的人甚多,但懂收藏的人太少,尤其是古陶瓷的鉴定更是高不可攀,望尘莫及。

   近百年来,古陶瓷的鉴定工作一直是由少数几个专家用传统目测方法说了算,没有明确的标准,只凭个人的感观,他说是就是,说不是就不是,虽有争议者面对时,也只能各树一帜,无从划一。

一、鉴定古陶瓷方法的现状

   其实传统方法就是用考古学知识去识别古陶瓷的一种手段。考古注重的是历史研究、文化内涵传统民俗和风格、艺术等方面考虑。很少去判别它的真与假(仿制)的问题,而当今收藏活动中,是市场经济纯商业化,为了个人利益,以欺骗的手段大搞仿制、造假等行为。让大量的仿品、高仿品充斥市场,鱼目混珠,难分真假。面对如此复杂的商业市场,用考古的手段去鉴别真和假显得有些无能为力了。其实这也是当前在收藏活动中存在的一个"错位",即"考古"不能取代"鉴定"。

   鉴定概念必须有标准和量化,传统方法鉴定古瓷基本上都是概念模糊,无法界定。如专家常用的鉴定术语是:"此器形不对"、"有些不伦不类"、"形似神不似"、"韵味不对"、"没有包桨"、"没宝光"、"分量不对"、"不是重了便是轻了"……

   可不知道要什么形状才对?什么是"神"?什么是"韵"?"什么是宝光"?"多大分量才对"?这些都找不到明确的答案。其实都是一些个人经验,不可言传的东西。他们见过的东西,相似的东西便可以断定,未见过的,不熟悉的东西就无从评说了。这就是传统方法不足之处,他们全凭印象、凭经验、凭想当然,是缺乏标准化的具体表现。

   传统方法不能量化(数字表达)也是致命的缺点。例如说:"元青花的纹饰层次多一般七、八层,也有三、五层,这是它的特征。七、八层与三、五层的差别就是100%的误差,试问以哪个为标准?更可笑的是还有人说:"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只画一两层纹饰。由一、两层到三、五层、七、八层……差不多都是元青花,这又怎么说是它的特征?在传统方法中描述颜色也是含糊其词。如"天青"、"天兰"、"粉青"、"青中泛灰"、"兰中泛白"、"秘色",甚至有的用诗人的语言如:"雨过天睛云开处"、"晨日出海"、"长虹悬挂"等皆无法让人理解。收藏者更搞不清什么是"韵"、"神"、"宝光"、"火气"之类的词意,专家也不可能用具体的数字和语言来表达。互相之间只好用一个字,你好好的"悟"吧,有了"悟性"便都知道了。

   这样一种现状在鉴定古陶瓷方面将后继无人,所以研究古陶瓷鉴定标准和量化问题是势在必行了。

   近几年,已经出现了碳14原素衰变测试法、热释光法和老化系数法。有的方法对考古适用,对收藏品鉴定不适用,有的方法只能在特定仪器和特定条件下工作,但不适合收藏者个人。所以找出一些简捷、方便又经济的准确鉴定方法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近几年进行的研究就针对这个问题。

二、微观测试方法初探

   传统方法观测的是外形和工艺及纹饰等。仿制者也基本上仿外形、工艺和纹饰诸方面,由于现代仿制技术的水平提高,仿得完全相像,很难分别真品与仿品。所以从微观去分析内在的和用肉眼直接看不到的,也是仿制者难做到的地方,才有辨别价值。

   微观测试法主要工具是50倍至100倍的放大镜,一般传统方法只用5到10倍放大镜,故只看到表面,而微观法所用50倍以上的放大镜则可观察到釉下和胎骨里的状况。胎骨里和釉下要看的东西有:气泡的有与无;彩色釉开极细片的状况;釉下胎骨内土咬状况和再结晶斑点、铁锈斑等问题。

   这些问题仿制者不曾想到过,同时也仿造不了。所以很有观测的价值。

   气泡观测:

   1、气泡:是指在釉下藏着的气泡。据观测的古瓷中发现一个规律,即唐、宋到元代初期的古瓷中未发现气泡,在元后期至明、清各时期的瓷器釉下看到气泡特多,这是为什么?

   2、分析:从中国古代的技术的发展史看,以冶炼技术最成熟,化工技术尚未跟上来,所以在陶瓷施釉工艺很可能是沿用冶炼方法,另外从现有传世的均瓷、建瓷、汝瓷和唐三彩的釉回流釉、积釉等诸多非"正常"现象看决非是现代的水溶釉刷釉工艺能解释了的,再通过陶瓷史相关资料才知道古老的施釉方法中有"热熔釉法","干粉釉法"和"盐釉法"。由此可以肯定唐、宋时期主要施釉工艺可能皆为热熔釉法,热熔釉法可以用浸釉和浇釉操作,所以才会出现流釉堆积,釉分层次和满浸釉(采用支钉把柄)留下的支钉痕等。也只有是热熔釉工艺,釉料中不用水调和才不会出现气泡之缘故。

   3、观测:对任何问题的研究,切忌片面,更不可拿个例普遍推广。本观测过程是对大批瓷器进行实物测定的。

   唐陶12件,宋瓷(包括五大名窑、耀州窑、龙泉窑、磁州窑)达145件,明、清瓷78件和现代仿宋五大名窑约500件一一进行观测才发现这一规律:确定从元代初期为分界线,早于元代初期的瓷在釉下是看不到气泡的。这一结论为鉴瓷提出了一个判别要点。

   彩釉开片:

   1、彩釉开片是指底釉以外的彩绘釉面,因为底釉开片是正常的一般肉眼看得见,而彩釉开片是不正常的是独有的,它用肉眼看不见,必须在高倍放大镜下观测。如唐三彩的蝇翅片是极细的片纹,片纹小到一个毫米以下,而且能看到片纹周边往上翘,又如雍正、乾隆时期绿色釉是嫩绿色,兰色釉和绿色釉绘的树叶也有开片。在长不到一公分宽不到三毫米的小叶子上可以开许多片纹,也是只有雍、乾时期才有的特色,所以用微观的观测可以进一步揭示瓷釉的特征。

   2、分析:何以唐三彩会出现极细的翘皮釉,这是因为浇釉时胎体是正常温,而釉层是高温状态,浇釉后自然冷却过程中胎体不会冷缩而釉面由高温到低温必然要冷缩。胎体厚釉层薄则只能让釉面自己开裂达到它本身不脱落下来,这就是开极细片的原因,雍乾时期的绿色和兰色彩釉何以会开片?因为这一时期使用了珐琅彩,在粉彩瓷器中常常用少量的珐琅釉来更加美化粉彩釉,珐琅釉是有玻璃质光泽,由于原料不同于其它色彩所以兰、绿两色多有开片。现代仿品决没有这种釉色料也不会出现开片的现象。

   土咬(也叫吃土):

   土咬是出土古瓷带来的特征,熟坑(传世品)的陶瓷不存在土咬,只有生坑(出土)的必然有土咬。

   仿制者、小古玩商常常人工做作出土的假象,做假的方法有二,一为人工开片后将器物放入泥浆锅内煮,一为用粘胶水调泥浆抹在瓷器上。前一种泥浆只进入裂缝里,后一种泥浆强粘在表层,洗也洗不了。但是这人工做的很容易识别,而真正吃土的陶瓷器其土咬很深,它是通过釉面沁人胎骨的,在表面上看不到土,通过微观镜下可见清晰的土斑嵌在胎骨里,而是在釉下,在开片的地方有,不开片的地方也有,一般的在不开的釉下有土咬,反而开了片的地方没有土咬。这是为什么?因为瓷器在土中不论开片与否时间长了就会沁入泥土,故开片与否都会有土咬。由于在土中恒温,瓷器不一定开片,出土之后有冷热变化则开始开片,此时开片的裂缝中并没有吃土,就是这个原因很好解释它。所以鉴定真出与假出土瓷一看土咬痕迹便可知道。

   结晶斑:

   结晶斑是与气泡互抗的,凡是唐、宋瓷都看不到气泡。但一般都有浅色的结晶斑点,也许这是因为那个时期的胎土不纯,不洁白的原因,而明、清瓷主要瓷泥是高岭土,烧制出来的瓷纯白色不存在结晶斑块。所以对高古瓷(元早期及唐宋时期)可以看到结晶斑,如果胎质不是这样即可怀疑它是否仿制?这不是主要条件,仅可参考。

三、色彩比较法

   1、色彩(即釉色)是陶瓷艺术中重要的一项。由于不同色彩则产生不同效果和美感。但由于人工操作,人工配方各有各的秘决又由于烧制温度的控制很难划一,所以产生的色彩效果各不相同。如青花的颜色,虽说都是青花,都是钴料(都是由"无名子"原料调制)都由高温烧成,实际上青花的色调无一相似。元青花分前期后期,还分国产与进口料之别。永乐青花色深,宣德青花色正,成化青花淡雅,万历青花泛紫……康熙、雍正、乾隆……各朝各代互不相同,很难用文字说得准确,所以在鉴定中常常会发生争议,有人说色调对,有人则认为不对,因为缺少标准很难统一认识。这就是当前鉴定工作的难度。实际上任何一种颜色都可以用数字化标量出来的,这就是笔者所研究的"色彩比较法"。

   2、比较的标准,按三基色原理任何一种颜色都是由三基色任意两种或三种色标组成,即基本色为红、黄、兰(也有红、黄、绿)每一种基本色又可分为10个色阶,即0至10,10至20,20至30……以此类推任何一种基色可按从深到淡排列为10个方格,在坐标轴上用某一色作竖坐标,另一色作横坐标,两色合成后可得到100个色标,三个色互相由二色组合后便可作出300个色标,再还可由合成色标再与第三种色标掺合就可得到更多的色标,目前可买到色彩掺合后的标准为400个色标的标准色板(实际使用上来看,应该要更多的色标的才够细微分辨)。

   比色法就可以利用这400个标准色来找到相对应的色块位置,可以用文字表达。

   3、色彩的明确量化,从色标的分划可以对比各个时代的瓷釉是一个什么标准,只有比较才能区别,不然一个"青"字包罗太多无法定性,而"青色"一词本身就很抽象。

   按色标的分法是由红、黄、兰三个基色互相掺和而成的各种颜色,它表示方法是C代表红色,K代表黄色,M代表兰色,表示二色或三色掺和成的另一颜色如:元代后期青花是C100-K60,到宣德时的青花可能是C100-K40或C100-K20,雍、乾时期的绿色应为Y100-C20,兰色则是C100-M0,黑色则用C0-K100……诸如此类表示方法则可将色差用文字表示出很具体的一个"量",无论红、黄、绿、兰、紫的深浅都可从表达为数字化,只有这样做才是科学的方法鉴别。

四、容重测试法

   1、原理:任何物体都有它自己的固有容重。容重是物质结构所特有的一个特征,但是人工制作的实物,也有它自身的容重,这个容重则可以有变化,随着时间的迁移、环境的变化,所有的物质皆会与原来形成的状况不同。如岩石在千万年后会变成松散的砂粒。钢铁在恶劣环境下可变成铁屑;红砖只需一百年时间则成为"桃稣"一样的易碎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日夜的温差,冬夏的气候变化,冷缩热胀的物理性能,再加上风化水沁等原因,一切物体都会"膨化",这就是松疏的表现。虽然物质膨胀系数很小,但时间长了影响它自身的体积积累起来就会有明显的差别。体积变大,容重就变小,容重测试法就利用了这个原理,可以发现古的与今的有何不同?

   2、方法:容重与比重很相似,数值上一样,但计算单位不同,比重是一个无"量纲"的纯数,而容重是用单位体积中的重量(克/立方厘米)来表示。一般人把容重和比重混为一谈,严格讲还是区分一下好。

   容重用公式表达是E=G/V,G是物体的重量(克),V是物体的体积。E就是容重。

   只要知道G和V就可知道E,所以这个方法很方便可行,求G只用秤一量便知道,而V的求法要用水静力学原理也容易知道。求到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即为该物体的体积大小。

   所以求容重是日常条件下便可得出答案。

   3、发现的规律:高岭土(即瓷土)本身的容重就在2.52-2.60之间,烧制成瓷器后经过烧结,再结晶的过程容重要小一点,但仍然在2.37-2。40之间。

   对现代瓷进行过大批量测试发现容重值都很高,大多数为 2。40,只有高仿品则为2.37。

   而对古瓷进行测试则容重大不一样,测试数量已超过200件发现其规律为:

    宋汝窑瓷 E=2.04-2.14 

    宋均窑瓷 E=2.16-2.25(因为深色脱之故)

    宋定(白定) E=2.20-2.25

    宋哥窑瓷 E=2.14-2.27

    宋建窑瓷 E=2.21

    宋青釉小壶 E=2.28

    元青花瓷 E=2.00-2.10

    元釉里红瓷 E=2.10-2.23

    明代青花瓷(前期) E=1.82-2.20(宣德为2.04)

    永乐青花 E=2.28

    万历青花 E=2.04

    康熙青花 E=2.10-2.20

    雍正青花 E=2.10-2.23(2.10为脱胎瓷)

    乾隆青花、粉彩瓷 E=2.15-2.21

   凡是清代以前的老货其E的临界值暂定为2.30以内为妥。

   下面有关仿品结果(有的原以为是真品结果经测试应该是仿品)

    仿官窑瓷 E=2.3-2.4

    高仿汝瓷小洗 E=2.4

    仿官粉青长颈瓶 E=2.35

    仿郊坛下官窑瓷 E=2.44

    仿元青花瓷 E=2.31

    仿宣德青花 E=2.44

    仿洪武瓷 E=2.34

    仿清代青花 E=2.30-2.40

    民国初期仿宋汝瓷 E=2.24(说明已有百年之久)

   由以上归纳出的结果能说明凡是现代、近代所仿制的瓷品因为膨化程度还不成熟。所以其容重都偏大,只有经历时间超过百年以上的器物,反复的在环境变迁的影响下,一次受热,开始膨胀一次,膨胀容易(无外力影响)而收缩难(有内力反抗),这样反来复去的变化,器物必然松疏老化。老化就意味着内部孔隙增多,整个体积变大,则容重必然变小。这一方法是无法由人为的改变,必然由时间来决定。所以判别现代与过去的时间差别是绝对不会错的,它的可靠性也就不成问题了。当然与"老化系数法"相比测定过程要方便些、容易些、经济些、准确些。所以此法对克制仿品是最有力的武器。在确定不是仿品之后,再结合其它许多特征便可很容易鉴别了。

   有人提醒笔者,是否仿制者又可以参合一些比重小的原料去制造小容重的瓷品?

   我暂时可以这么说:首先对付已有的仿制品应该没有问题,至于以后制假者如何出高招再仿"以假乱真"的东西面世。我们当然不能制止他,但是怕不那么容易吧?不是想仿就能仿得了的。

   仿品首先要保证胎骨的强度一样,粗细一样,颜色一样,这就不太容易,同时还要保证操作,烧制时不受影响,这就更难了。

   凡要求参入的胎土原料应该有以下特点:1、比重要小;2、强度要好;3、有烧结性,可塑性都应达到要求;4、又不能在烧成之后变形和开裂等等。所以要找到一种很适宜的参合泥土是很困难的。

   据笔者查到的资料来看:高岑土是制瓷的主料,其比重为2.52-2.60,有很好的烧结性,在烧成后其色纯白。而能够参合的矿物有胶岭土,又叫蒙脱石。微晶高岭土,但是它的比重为2.5-2.6,所以不能用。

   另外有陶土,与瓷土的性能很近,但颗粒太粗、颜色太深、含沙质多更不适合。

   其次有硬石膏,比重在2.8-3.0之间,不能用。

   石膏虽然比重小,也在2.3 左右,但石膏为水硬性材料,不适合烧结,所以也不能参合到瓷土中去。

   红土(粘土)是烧红砖的材料,其色为深红色,比重也在2.45-3.25,更不能用。

   只有泡沸石比较轻,比重为2.2-2.4,但孔隙大,吸附力强,烧结性很差。所以从目前来讲,想要在胎骨的比重上做文章,不是想做就做得到的。这个问题请读者就不必太操心了,真要是有人做成了"文章",我想再去揭穿它并不太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