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8)——河北井陉天护陀罗尼经幢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0-09-29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0年9月24日

上周四陪老爹去井陉寻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两处旧址,第一站是天户村,因只知旧址在村中,地图上也查不到具体位置,于是把终点设在了陀罗尼经幢。天护陀罗尼经幢我早就知悉,只是这里挺偏远,平时很难为此专门来一趟,这次倒真是沾了顺路的便利,那就先参观这里吧。

进得天户村来,只见一派破败与凋敝的气象。不过话说这个其貌不扬的天户村,倒是大有来头。在寺门口碰到一位老乡,随口攀谈了几句,他一开口便是“井陉历史看天护”,这话倒也不是言出无据的。井陉自汉初建县后,两千多年区划屡有变化,其县治所在,至少就有天护、天长、微水三处。如今普遍认为井陉县治是自宋神宗熙宁七年(1075年)才由天护迁到天长的,这也就是说,天护作为井陉县治的历史足有千余年,比之后的两个地方加一块还要长!但自县治迁走后,天护逐渐冷清下来,慢慢就只是一个村了,到清代还被当地人改称为天户,我想这莫不是因为繁体的“護”字比较难写的缘故? 
图1:经幢之所在——天户村西明寺

我原以为经幢是孤零零存在的,没想到竟还有一座庙,虽然外面的石碑都是清一色新立的,但走进庙中发现,杂草中散布的石碑和其他残件,可都是货真价实的老东西。在一间殿外,有一通经拼接后重立的明万历年古碑,最头有“真定府井陉县天护村西明寺”字样,可知此寺名为西明寺。回来后继续查阅史料,此寺在唐已有之,名为“东禅院”。在《井陉佛教之兴衰》(载于井陉文史资料第三辑)一文中写道:“天护正觉寺元末毁于兵火,明时重建并改名西明寺”。正觉寺,不知是否就是东禅院正式的名字。
图2:西明寺院内
图3:地上随意摆放的古代石碑

经幢在院最深处,几个工人正在干活,好像是要砌一圈围墙似的。昨日一场雨,把路搞的泥泞不堪,现场真可谓是一片狼藉,只得小心翼翼地走到经幢跟前。经幢上层的浮雕经千年风吹日晒已风化较重,但下层的字还蛮清晰。前些年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会同仁曾对其进行细致的抄录,经幢共八面,均刻字,第二面至第三面第四行为序文(即志静序),其后则为陀罗尼经正文。
图4:“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图5:天护陀罗尼经幢

若说最有趣的当属经幢正面。从文字上可知,天护陀罗尼经幢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但这段文字,却是在一百多年后的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左右刻的。这是因为当时经幢已有残损,故而当地人士将其修缮,之后在正面记录了这次“功德”。至于原经幢正面本来就是空白,还是将旧有文字刮去重刻,便是不知了。而第一行首书的“大唐国镇州井陉县天护城东禅院”字样,是对于当时地名的准确叙述,似乎却又表明天护已非县治所在,若是,则“天护城”三个字应不该出现。民国20年所修的《井陉县志料》也持此观点,若真是如此,宋代以前井陉县治皆在天护的说法,或也存些疑问。
图6:《井陉县志料》中的记载
 图7:经幢上部
 图8:经幢正面文字

这个问题且让历史学家去纠结,还是回到经幢上来吧。陀罗尼经大概是在唐高宗年间传入我国,因经义深合当时的思想,故而备受推崇,于是陀罗尼经幢开始出现,以利经文之传播。从时间上看,天护陀罗尼经幢即便不是现存年份最早的一座,也绝对是名列前茅。至于业界最著名的赵县陀罗尼经幢(首批国保,详见拙系列游记第25篇),修建年份是在宋仁宗年间,比天护陀罗尼经幢晚了得有三百多年。由于都在石家庄地区,名称又相同,许多人将其混淆,比如某知名旅游网站,天护陀罗尼经幢的配图和点评竟无一正确者,我提请修改,还不通过……
图9: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最后说段题外话。天户村是归井陉矿区管辖,其实井陉矿区与井陉县是两个不同的行政区划(矿区是石家庄市辖区,也是县级,但离市区比井陉县更远),这个设置在全国也算是挺独特。不过搁在古代都是井陉的地,标题中的地名也就别太深究啦。井陉矿区在2011年就已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当时的煤炭储量大概已不足探明总储量的5%了,未来转型显然是一条必由之路。就在经幢院外,矿区全域旅游地图已经立了起来,再往南,央广旧址那边也有施工。也许过一两年再来,这里又将是另一番面貌了。
 图10:井陉矿区全域旅游地图




                            静思斋 于岳
                            2020年9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