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奇峰:很多人的问题,恰恰是思考得太少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心理信息共享系列

本文系一杯咖啡心理读书小组第48篇文章

欲加入读书组,请至文末

国庆前,赶在临近闭幕之时,终于看了上博的大英展。排队3个小时的过程中,手中的消遣书,就是这本曾奇峰老师的新作《幻想即现实》。

曾奇峰老师是国内的精神分析大家,他的精神分析课视频是许多人的入门普及必备。而今推出的这本书,可以说是他近年来关于精神分析的一系列随笔集。一篇又一篇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适合当下拥有互联网时代阅读习惯的人。

精神分析注重挖掘人的“幻想”世界。从弗洛伊德老爷爷时代就开始研究的梦境——这么明显的“幻想”开始,到自以为处于“清醒”状态——实际上是把“幻想”当作“现实”的状态,特别是对于后者的发现,是弗洛伊德以及历代精神分析大家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而这又很好地与心理咨询的另一个支柱性理论取向——认知行为,产生了紧密的联系,后者正是通过对“想法”的探究,另辟了一条帮助人类走向心灵自由的道路。

总的来说

大多数人对现实生活的思考是不足的,我们总是自以为是,总是信以为真,总是稀里糊涂;抱着一个固守的观念不放,不会、也不敢尝试用另一种方式来理解这个世界,理解处于这个世界里的自己。

这本书就关于曾奇峰老师思考的总结,他对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观念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想法确实也让我很受启发,现整理摘录如下,也供还没有机会读到这本书的你参考:

1、

抱怨的作用


抱怨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内心的焦虑。从关系角度看,抱怨者是在人格上把自己置于一个低人一等的境地。他有一个高于自己很多的人在安排着与自己有关的一切人和事,但安排得不好,既然低人一等,就不能用多少有点居高临下的方式,而只能用小媳妇似的抱怨了。

2、

你的“创伤”离不开你的“配合”


任何心理创伤,都必须有所谓受伤害者的“配合”,才能完成:这件事已经摆在那,受多大伤害,完全由你自己看着办。

3、

“指责”是转嫁难受的方式


在他人犯了错误,并对自己造成伤害的时候,一般人的做法就是把自己的难受通过指责犯错的人转嫁出去。

4、

太快行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太快地用行动来缓解焦虑,可以起到头疼医头的作用,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在迷路的情形下,草率地选择一个方向走,可以使人暂时平静下来。一旦知道方向是错误的,困境就会比以前更深重,焦虑也就增加了。 

5、

对成熟的过度向往才是不成熟


年轻人只要不走太多的弯路,到了相应的年龄,成熟是一件瓜熟蒂落的事情。对成熟的过度向往,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因为这包括了自己对自己的攻击:这是最青涩的生命的证据。

6、

经常有疲倦感是在寻求他人的照顾


疲倦者(特指没有做很多事情,但是依然很疲倦,排除生理因素)给人的感觉,是在打着疲惫的名义,拒绝跟他人发生关系。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拒绝的仅仅是富有责任的、需要付出的成人对成人的关系,而不会拒绝他人以照顾者的身份接近它或者她。 

7、

恋母的本质是自我设限


 一般人以为,恋母是指想跟母亲发生亲密关系,如果真的仅仅是这个意思,那深层心理学的魅力就会大大减少。实际上,恋母情结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的不好,以至于把自己现实的和想象的人际关系,都局限在父母和自己组成的狭小三角形内,对外则声称“曾经沧海”。这是自我设限的一种形式。 

8、

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人,不会对他人过度期待


一个愿意自己承担责任的人,不会对他人有过度期望,也就自然不会用期望虐待他人。而一个人能够承担责任的基本前提,就是他有充分的自由,奴隶不必承担责任,因为奴隶没有人身自由。如果一个人被他人过度期望,他就变成了他人期望的奴隶,他活着的目标,只不过是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已。

怎样知道期望过度了呢?很简单,问问被期望者的感受就知道了。 

9、

信任是一场冒险的旅程


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从根本上来说,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从另一个角度看,信任本身有点赌博的味道。因为你如果信任某一个人,实际上就意味着放弃了对他的监视、控制和警惕,而这样做一定是有某种程度的冒险的。

以下内容
更适合专业人士

10、

关于读心理书


有人认为,看太多心理书,会让人想太多,问题更大。其实,一个人经过深思细想,才可以获得真正的心灵的自由。很多人的问题,恰恰是思考的太少了。 

11、

关于咨询行业


中国心理治疗当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将这项事业比喻成孩子的话,这个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而不是贬损和打压。

12、

关于贴标签


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我个人的习惯是,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我会对我的患者说:你现在情绪有点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点措施,或者吃点药,或者做做心理治疗,就会好起来的。这并不是安慰,而是事实。 

13、

关于咨询目标


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以上是这本书对我比较有启发的句子,难免挂一漏万,要想进一步了解,还是自己买一本来读读吧。当然,如果你有一些精神分析的学习经历,估计会遐想:为何我从整本书中,就选中了这些?

我承认,这里面肯定有我自己的“幻想”。

当然,这本书何尝不是曾奇峰自己的“幻想”?至于你是否要把这些当做你新的“现实”,还是要看你自己。

心理世界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解释空间,很多现象应该怎么理解,本来就没有通说和定论,因此不要因为是专家之言就顶礼膜拜。但是能够用更多元的视角来理解自己和他人,倒是能够让人更加柔和地看待这个世界的锋芒。总的来说,多多思考吧。当然,这里的思考,肯定是指有价值的思考,而不是胡思乱想。

《幻想即现实》

作者:曾奇峰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时间:2017年7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