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都挺好》苏大强爆红: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助理  企鹅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婴儿与母亲》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现在很流行的心理学观点——“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

即不要奢求做一个完美的母亲(事实上,这也不可能),要做好母亲的底线就行,这个底线包括……

有人认为“足够好的母亲”是划定了现代社会作为母亲的一个及格线,而这一观点也普遍获得心理学家的认同。

虽然温尼科特这里的“母亲”可指代所有承担孩子养育者责任的人,并不排斥父亲,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往往把养育子女的责任归于母亲,因此,对于怎样算是个好母亲的标准,好像是比较清楚的。

那么,问题就来了:

作为养育者,母亲和父亲的标准真的一样吗?

如果“母亲”已经“够好”,那么我们还需要“父亲”做什么?

到底怎样才算是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最近大火的电视剧《都挺好》,作为一部大女主剧,为姚晨饰演的苏明玉一角安排了凄惨的身世、传奇的逆袭,职场线、感情线、家庭线三线齐发,然后都没能抵挡住剧中另一个主角的光芒,那个“窝囊废”、自私、不懂事的“巨婴”父亲苏大强成了爆红人物:话题讨论热度都围绕着他,以他为原型的表情包走红网络。

剧中最高潮处当属苏明玉忍无可忍,痛斥苏大强的“父亲”角色:

“苏大强,你照照镜子,你还有点父亲的样子吗?”

“你干的这些事,还值得我们作为子女孝敬你吗?”

“有你这样的父亲,我还不如没有呢!”

“我妈没说错,你这个窝囊废,就不配有子女!”

说的虽然有点难听,但是看过本剧的人,大概对苏明玉的这几句话会有深切体会,真可是肺腑之言啊!

事实上,剧中还算比较正常的苏家两个媳妇以及其家人早就看得清清楚楚,苏家大大小小的事情,要么是这位苏父亲手造成的,要么就是应该他出面处理的,只要他但凡有点父亲的样子,很多事就能比较顺利的解决。

电视剧当然是夸张手法,生活中当不太会有这么奇葩的父亲存在,但是之所以苏大强能引起这么多人的“共震”,除了资深演员倪大红的精彩演绎,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像苏大强这种“不配做父亲”、“不配做丈夫”的男人并非只是艺术创作,而是真实存在、并非罕有,只是过去的影视作品里鲜有对这类父亲形象进行过如此全面、传神的诠释,而苏大强给了人们一个表达和发泄情绪的对象。

事实上,这些年来,对“父亲”或者“成年男性”这个角色的吐槽络绎不绝。前两年,自媒体发明的“丧偶式育儿”曾引发广泛议论,以“诅咒式”的狠毒口吻,站在妻子的角度,直指许多丈夫(父亲)在育儿这件事上,好像就只出了“精子”,而育儿这件事好像就直接丢给了女方。而现在借“苏大强”一角,则是站在子女的角度,直指许多父亲(丈夫)之缺。连年降低的结婚率,逐年升高的离婚率,岌岌可危的低生育率背后,是许多女性对男性难以承担家庭支柱,结婚不如单身,生孩子不如不生的深切担忧,本质也是对未来的父亲(丈夫)表达不满

可见,对“父亲”的不满,不仅大有人在,而且已经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传统的“父亲”角色
在现代家庭养育中越来越不重要

那么,“父亲”,到底怎么了?

应当指出,这绝不是个别现象,也不能说是只是“苏大强”们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把历史的指针往回拨动100年,你会发现,那个时候的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事务中的分工与现在大相径庭。

一个世纪之前,世界上大多数女性还没有争取到在外工作的权利,主要的工作就是生孩子、照顾家庭日常、赡养老人(可以说,这三件事,至今仍然是许多女性逃脱不了的宿命)。

而彼时,男性作为掌握生产工具、生产资料、生产技能的家庭支柱,不仅承担了绝大部分家庭经济责任,而且是家庭唯一对外沟通和接触的渠道。所以,你可以想见,父亲,在过去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扮演过多么重要的角色:

1、家庭生存资源的获取、分配。

2、与家庭外社会交往的代言人。

3、家庭规则的制定、领导者。

4、子女的主要教育者。(因女性不识字或者缺乏生存技能)

5、子女的精神支柱。

所以,当我们看中西方古典文学名著,都可以看到这样男性“大家长”的角色,如:《红楼梦》中的贾政、《雷雨》中的周朴园、欧也妮葛朗台中的高老头……

中国《三字经》中“养不教,父之过”在今天会让很多人感到有些困惑,怎么孩子出了问题,首先是父亲的责任?因为不仅是经典心理学理论和现实舆论,都更倾向于由更多承担养育责任的母亲来负责。然而,让我们还原古代社会的家庭分工,当更容易理解这句话说的更符合实际。

然而,随着这100多年的沧桑巨变,二次世界大战、女性踏入职场、大家庭变成核心家庭……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倡导“女性主义”,也确使女性在短短的历史长河中,在家庭和社会中获得了远超过去数千年女性所能获得的“平等”和待遇。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另一个事实,那就是这100年,其实也是传统男性(父亲)角色“衰落”的100年。

由于女性也踏足职场,双职工家庭更为常见,甚至随着职业属性变迁,许多女性已经能够取得不低于男性的收入,过去由父亲提供家庭生存资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由于现代学校普及,子女的教育权被社会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掌握技能、学习社交这些传统意义上由父亲来承担的教育职能不仅不用父亲承担,而且他也承担不了。

由于现代家庭大多已经进入男女平等、共同商量事务的模式,甚至不少家庭中,是女性占据家庭事务大部分发言权,过于由男性掌握家庭事务决定权的局面不复再现。

很显然,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得到明显提升,根据现代心理学理论,“足够好的母亲”又给予了母亲在养育子女过程中重要且特殊的地位,相比之下,父亲不仅没有过去的权威,而且好像显得有些“多余”了。

心理学家、前国际心理分析学会(IAAP)主席Luigi Zoja 就曾表示男性在当代家庭养育中越来越不重要,“可有可无”。

就真的好像除了生物学上需要这个父亲之外,其他的经济、社会、情感都好像不太需要他们了。

于是,父亲,以及其他成年男性在现代家庭中,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母亲的B角?母亲精力不济时候的替补者?母亲的啦啦队?

很多人都搞不清楚,当然也包括很多父亲或者未来的父亲在内。

诚然,对于能够有较高社会地位、拥有比较多社会财富的“爸爸”们来说,他们还能通过强化自己的这些传统父亲职能,给家庭和子女提供更有保障的生活来寻找对“父亲”角色的稳定感,但是,不得不承认,绝大多数男性本身还是生活中平凡的一分子,他们既没有能够摆平一切的社会地位,也没办法创造丰腴的物质环境,回到“男女平等”这一人权角度来看,对于家庭的“贡献”,他们也最多就是做到和另一半“对等”,赚一份“养家糊口”的工资罢了。

当我们在指责一部分男性成为了“丧偶”,指责苏大强式父亲的同时,也要理解他们很可能也实在是不知道,在这个时代,到底该怎么做一个父亲。

如果说“足够好的母亲”还有许多心理学家、心理科普者、众多育儿号在关注、提供指导,那么“足够好的父亲”有多少人在关注,甚至搞清楚了呢?

在我们为“女性主义”不断取得新胜利高歌的同时,也要看到“男性主义”乏人问津,甚至已经处于找不到自身存在位置的窘境。

这也是时代快速变迁的一个“后遗症”。

在这个时代,
到底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苏大强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可有可无”的父亲、丈夫。

电视剧虽然把母亲赵美兰及其娘家一家描绘成本剧最大邪恶的大boss,甚至还有“出轨”这个严重的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站在赵美兰的角度,她作为妻子、母亲,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苏大强真心是不知道,在这个时代,自己作为父亲、作为丈夫,到底需要为家庭做些什么。在生命中前60年,他以被妻子压着不敢有所作为为由,搪塞自己的“可有可无”,在妻子死后,他终于有了“翻身”机会,三个子女也都比较孝顺的情况下,他作为一家之主的表现,实在让人又好笑又可气。可以想见当年的赵美兰是有多么无奈、孤独,也可以猜想,是在多少次对他有所期待却失望之后,她选择了独自一人扛下苏家的所有问题,从而让苏大强看起来“可有可无”罢了。虽然这并不是赞同其“出轨”的理由,但是有这样“猪队友”的丈夫,无疑对她曾想抛弃婚姻、一走了之的举动也并非不可理解了。

从苏大强的视角看,这部电视剧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父亲,一辈子都在寻找在家庭中的存在感,然而当他确实被需要存在的时候,他证明自己存在感的方式,就是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幸好本剧还提供了两个比较正面的父亲形象,供我们理解在这个时代,到底怎样的父亲算是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这两个父亲就是苏明玉的恩师蒙总和二嫂朱丽的父亲老朱。下面我借这两位父亲的形象来谈谈,在这个时代,到底怎样才算一个“足够好的父亲”。

1
用自己的身体和智慧保护子女、保护家庭,营造基本安全感。

与苏大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相反,蒙总和老朱在面临家庭危机,特别是子女受到实际利益损害的时候,选择的都是挺身而出,用智慧捍卫家庭权益,让妻儿无后顾之忧。

虽然女性也可以承担保护子女、保护家庭的责任,但是相比而言,男性总是更有体魄和精力去应付这些困难,不管社会制度如何变化,毕竟这始终是男性生物上的优势所在。不管是蒙总为了给小蒙保护好家产,还是老朱为女儿受到欺负站出来,这都更是一个父亲可以做也该做的事情。

家庭的安全感不仅仅是靠物质堆砌出来的,也需要有一个勇敢的“战士”把门,能够抵御外界的侵袭,又能够主动捍卫自己家庭的核心利益。

2
给子女做好“规矩”,特别是教会如何做人。

孩子的成长,仅仅依靠母爱滋润、学校教育是不够的。

蒙总有钱有势,但是他没有把小蒙培养成躺在金山银山上的富二代,而是希冀其能够刻苦打拼、学习脚踏实地,所以他特别安排小蒙跟着苦出身的苏明玉历练,这是一个父亲该有的远见。

老朱虽然没有蒙总的显赫,但是他对朱丽处理家庭矛盾、帮助处理苏家矛盾都提供了不少理性的建议,确实起到了化解冲突,给子女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看过电视剧的人都知道,其实苏家的两个儿媳都是人品相当不错的人,这背后也有像老朱这样爸爸的功劳。

与之相比,苏大强可以说是个反面教材了,如果说苏家两个儿子是“极品”,那么他们身上的那些“臭毛病”,大多也是来源于苏大强更多一些。由此可见,一个父亲对于子女如何做人,特别是形成基本做人规矩的方面,还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3
提供更具智慧的视角。

与女性更擅长情感相比,男性总体而言,还是更善于理性分析,能够为家庭提供更具理性的问题解决方案。

蒙总和老朱都是这种“智慧型”老父亲。作为苏明玉“养父”一般的蒙总,一出场就是给苏明玉进行了一道人生算术题,帮助苏明玉从自己的视野中走出来,踏上了人生的巅峰,其后在实际工作中,也给予了她许多指导,这些指导都不是在教苏明玉具体一件事怎么做,而是给了她一个更具有智慧的视角看待问题。

老朱出场虽然不多,但是他的每次发言都有见地,能够让朱丽一家冷静下来。相比之下,苏大强的逻辑思维不仅有问题,而且比较情绪化,不仅不能帮助家庭冷静下来,把握问题的方向,而且容易把问题导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

4
有责任感,敢于担当。

其实苏家的那点破事和老朱确实没有什么关系,苏大强自己作为父亲都不闻不问,但是为了女儿,老朱还是要硬着头皮出主意,甚至自己亲自跑东跑西。这就是一个父亲的承担和责任感。

对于家庭碰到的难题,总是要有人在那边想办法解决的,哪怕事情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毕竟是家庭成员共同的问题,在自己的孩子无法一个人解决的时候,就得自己出马想办法帮助解决才是。一个有责任感的父亲,往往也会培养出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朱丽在电视剧中,首先提出了要还欠父母的钱、要赡养老父亲的主意,说实话,说到底这是他们苏家的钱、苏家的老人,怎么样都不该最先是她来提出承担的,这就体现了父亲“家教”的重要性。

而苏大强则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他是能躲则躲,能推卸责任就推卸责任,能嫁祸他人就嫁祸他人,如此这般,一个家庭怎么能好?并不是每个子女都能像苏家三兄妹那样整体经济实力还不错,特别是像苏明玉那样好像家里永远有用不完的钱一样给他“擦屁股”的,事实上,现实中,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如果家里有一个苏大强,一家人大概都会是这样相互推卸责任,甚至可能集体埋怨社会对他们“不公平”,没有对他们负责吧。

以上是我认为的在这个女性并不弱的时代,成年男性在家庭中依然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这也是我心中的“足够好的父亲”。当然也欢迎你继续补充。

如何能让更多男人
成为“足够好的父亲”

值得一提的是,提出一些标准容易,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正如“足够好的母亲”很容易理解,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其实也并不多。当然,对于“足够好的父亲”还普遍没有得到重视的情况下,大概这种情况还更严重一些。

我认为至少要在这三方面努力一下,对于更多人能成为“足够好的父亲”是有帮助的:

1
提供“父亲教育”的正常供给。

目前,我们的社会主要输出“母亲教育”,大量育儿类的书主要的受众是母亲,大量的培训类课程主要参加对象也是女性,整个社会为一个女性成为一个母亲投入了大量资源,却忽视了另一个重要的角色:父亲,这是很大的缺失。

依我之见,目前的“母亲教育”已经足矣,主要要在提升质量上下功夫,更欠缺的其实是“父亲教育”,甚至可以说是“男性教育”。

“父亲”这个角色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个人小时候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男孩”,长大了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成年男人”,大概也是不太容易成为“足够好的父亲”的。

而且,相比母亲而言,要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难度系数更高,因为母性还有很多生物性本能因素,“好的父亲”更多和一个人人格的完善有关。

苏大强会是这种唯唯诺诺、“窝囊废”的性格,大概也不是和赵美兰结婚之后才变成这样的,我们可以猜想,苏大强的家庭教育环境就没有给他成为一个堂堂男子汉该有的合格训练过,以至于他这一辈子都是这样生活的。

要培养一个“父亲”,恐怕要从他还是一个男孩抓起,而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做好准备了吗?

2
形成“支持”成年男性做一个好父亲的环境。

不得不说,目前整个舆论环境,对于男性总体而言是贬低的、戏谑的。不是调侃、讽刺“窝囊”、“矮矬穷”、“凤凰男”,就是动不动贴一个“直男癌”、“伪男”、“渣男”标签,而标杆意义的“好男人”、“好父亲”则很少,作为男性性别角色的成就感不足,自尊心长期受到打压,这对于成年男性有信心成为一个好父亲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丧偶式育儿”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动不动用这样的羞辱意味浓烈的词来辱骂男性,我看不出这对于解决当事人的婚姻问题、帮助男性参与育儿有什么切实有效的帮助。“苏大强”们更主要的问题还是他们自己也不太懂得该怎么做一个好父亲,或者说,我们的整个社会变化太快,许多男性还没有适应这个变化,没有重新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母亲们需要一个更包容的舆论环境,让她们卸下“孩子没养好,就是母亲责任”这样沉重的负荷,那么父亲们更需要一个非指责的环境,一味吐槽和辱骂,换不来他们的改变,只会让他们对不断丧失做好父亲、做好丈夫的信心,甚至采取“报复性”的操作手段——要么走向“家暴”、“施虐”,要么就是“窝囊”。所以,与其抱怨,不如借着《都挺好》的苏大强,来谈谈自己对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足够好的丈夫”的需要,比如,碰到了同样的剧情,你期望自己的男友、丈夫、父亲做些什么呢?

3
不管怎样,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父亲(丈夫)”。

我们这个社会有很高的“理想化”需求,总是在盼望着身边有一个完美的人物出现,然而现实中不可能有这样完美到不被挑刺的人物,而盼望的落空往往会以“贬低”那个曾经被“理想化”人物的方式来体现,毕竟要我们承认“这个世界上没有这样的人物存在”和认为“是这个人本身不行,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相比,后者总是让我们更加轻松一些,也不会把矛头反过来指向自己。

父亲也好,丈夫也罢,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很容易被“理想化”的角色。特别是父亲,往往和高大、希望、尊严等联系起来,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都会对父亲有着很高的期许,在很多孩子的心中,父亲是“无所不能”的。长大后,当很多女孩成为了女人,也就顺势希望自己的丈夫也能成为“无所不能”的。

当然,这也就大大增加了当希望破灭之后,对父亲(丈夫)这个人的反感。电视剧中通过把苏大强打造成老年痴呆症来为其过去的荒诞行径“洗白”,然而患老年痴呆症的父亲总还是少数。现实中更多的“苏大强”,你仔细去了解他们的生活,也会承认,他们并不是没有为这个家庭做过什么努力,只是他们的能力也实在是有限,他们也试图努力过,不过总不能满足他人的要求。很多时候,对他们的“反感”和“不满”,与其说是冲向他们本人的,不妨说是对一个完美父亲期待落空后的无奈。

在要求父亲能够正常履职,做一个“足够好的父亲”的同时,作为深深被“父亲”影响的妻子和子女来说,也要摆脱在“理想化”和“贬低”两级中摇摆的模式,以更合理的期待来期待一个“足够好的父亲”,这不仅为了“父亲”,其实也是为了自己。

毕竟,谁真愿意说自己父亲的不是呢?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数百万人求“夸夸”背后:何时才能打破长期“病态批评”模式?

关于人际关系,狗狗能教你什么:人类情绪上的条件反射

40年间,世界各地离婚率翻一番|如何解释不断上升的离婚率

为什么你的自我关怀没有奏效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从《都挺好》谈如何超越原生家庭

早鸟倒计时!平民价上好课:认知行为疗法理论+实操

公益线上学习|啃书帮:一起读《人格障碍的认知行为疗法》

给自己一次整理职业生涯的机会:职业生涯短程咨询公益申领

用生命影响生命 · 一杯咖啡朋辈公益分享者招募计划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