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怕的不是捣蛋的小孩,而是恐怖的大人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自我成长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今年5月12日,五月的第二个周日,也是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在许多人向自己母亲表达爱意的美好时刻,有一个妈妈却再也没法听到儿子对她说一声“母亲节快乐”了。母亲节前,在江西上饶一小学内,一名学生家长携刀向她儿子的身上捅上十几刀,并把孩子拉到走廊上,现场许多小学生亲眼目睹了行凶过程以及血淋淋的惨况。

他为何要如此残忍地杀害一个小学生呢?根据媒体报道,该学生家长“认为男孩欺负自己的女儿”,“认为学校和男孩家长都不闻不问”,所以杀害了孩子。

虽然许多网友都对该男子的疯狂行径表达愤慨,但是,竟然有不少网民对他的行为拍手叫好,甚至认为这个已经殒命的小男孩才是罪魁祸首,这样无知又骇人的舆论让我气愤又害怕。气愤的是,很多人压根没搞明白,小孩间的打闹是怎么回事、“校园暴力”又是怎么回事,所以我想用这篇文章澄清一下。害怕的是,凶手已经够恐怖的了,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会明里暗里支持凶手,这就更让人细思恐极。

PART

01

怎么理解孩子之间的打闹

从人类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孩子之间打打闹闹其实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首先,孩子间的打打闹闹是人类动物性的体现。人本身是动物,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因为我们在长大成人过程中不断被“驯化”,也就是经历了社会化的过程,所以我们不常能体会到这点。然而,当我们观察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会发现很多人类的动物性,这也是现代人类学和心理学对早期人类发展做观察研究的一种方式。

对动物或者原始人类来说,打打闹闹就是很稀松平常的一件事。比如,我们都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在遛狗的时候,当狗聚在一起,它们会做什么呢?就是打打闹闹、追逐嬉戏,看起来像是在吵架,但是主人一般不会管,因为他们知道它们这样并非在真的打架。其实,婴幼儿阶段的孩子也是差不多情况,打打闹闹、追逐嬉戏,是没有“恶意”成分的,不是真的要欺负谁、伤害谁,只是我们人类残存的动物性的体现,当孩子再大一些,或者当他们已经被“驯化”完成,他们就不会再出现这一幕。

其次,打打闹闹也是孩子处理自身攻击性的方式。

“攻击性”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吓人,其实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这是人类都会有的一种心理能量。这是弗洛伊德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认为人自然有一种创造的冲动,也有一种破坏的冲动,破坏的冲动就是“攻击性”。“攻击性”是一种本能,是天生的,而且不可避免。我们成年人其实也有“攻击性”,只是我们能很巧妙地通过体育运动、体力劳动、文娱竞技类活动等形式来释放自身的“攻击性”。电子游戏里设计了很多打打杀杀的场面,其实也在帮助人们处理“攻击性”。当然,对孩子来说,他们往往更直接,通过打打闹闹来处理自己的“攻击性”。

再次,打打闹闹常常是一些孩子表达亲昵的方式。

对一些小孩来说,打闹正是引起对方注意,亲近他人的一种表达方式。我自己在童年时光,就有过一个学期被一个女生“欺负”的经历,不仅是收到“语言侮辱”,还时常把我的书本藏起来,弄的我很是气愤。随后我在学校心理课的“悄悄话”中写进去表达了对这个女生的不满,我的心理老师给我的回复“终身难忘”:

其实,很可能她并不是讨厌你,而是很喜欢你,希望用这种方式引起你的注意呢!

所以,在理解孩子打闹行为背后的原因后,家长该怎么处理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呢?

1、用平常心来对待孩子间的打闹和磕磕碰碰,因为绝大多数都不是“恶意”行为,而且从发展心理学角度看,是一个人成长过程的组成部分,我们并不需要干预。

2、要提供最底线的安全教育,也就是对于这种打闹可能存在的危害要提防和警示,比如告诉孩子们什么样的部位在打闹玩耍的时候是绝对不能触碰的,还有什么样的场合是绝对不能打闹的。

3、不要升级问题,也不要动不动就干预孩子之间的争执。其实对孩子来说,有过这么一个打打闹闹的阶段,并且通过自己的方式处理,是培养最初社交、建立社交关系的机会,不应随便剥夺。孩子能够在童年的打闹中做到既保护自己又能化解冲突,那么他长大后也就更容易在社会生存中找到更适合的方式处理各种人际难题。

PART

02

怎么理解和处理校园霸凌

当然,有人说,你怎么都是用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间的打闹,怎么不说可能会发生校园霸凌呢?

当然,现在“霸凌”新闻不少,也确实很容易引起公愤,所以怎么理解和处理“校园霸凌”也就至关重要。

首先,不要用小孩的视角去理解霸凌,孩子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要搞清楚。

很多时候,孩子受限于自己的认知水平,会“误用”大人的词汇,比如“我要嫁给爸爸”——听到这种话不要吓一跳,她并不是要跟爸爸做爱,只是表示喜爱而已。同理,如果孩子使用了“霸凌”,“欺负”,“性侵”这类词,千万不能听了就当真。我们要做的是“还原现场”,问问孩子事情怎么发生的、别人到底做了什么。这不是不信任孩子的表现,恰恰是对一个孩子会具备怎样的表达能力有现实认知的结果。请不要超越孩子的年龄段,让他们表达他们未见得搞得清的内容。

其次,去了解发生了什么程度的霸凌。是语言还是肢体,是团体还是个别,维持了多长的时间长度,大概怎样的频度。还有,孩子已经采取怎样的救济措施?如有可能,有没有霸凌有关的证据,如有伤的话,要看到伤口并留下照片,如果没有外伤,是否有视频、监控等。掌握实质证据是第一位的。“霸凌”当然是不对的,但是总也有情节轻重之分,这对于如何处理解决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

再次,孩子之间的霸凌,不能用反过来霸凌对方去解决。其实,这是教育孩子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好机会。我在豆瓣上看到过一个家长处理自己孩子被“校园霸凌”的故事,很有借鉴意义,介绍给大家:

话说,这个家长也向学校表达,向对方家长也抗议,但是都收效甚微。于是,为了证明被校园霸凌,他们准备了摄录,把他们孩子被校园霸凌的情景录制下来,然后播放给学校和家长看。看到真实的场景,他们不得不低头。而且,他们还善意地提醒对方,孩子会这样做,不代表孩子是坏孩子,可能是孩子情绪有些困扰,建议带孩子看心理咨询师。对方家长当然也知道情况严重,马上带孩子看了心理咨询师,终于解决了问题,还很感谢对方帮忙发现了这点。

霸凌他人的孩子,其实往往是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一群人,他们还不至于演变成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但是如果不能在早期加以干预,他们长大后确实很可能会变成社会上的危险分子。但是,如果以暴易暴,只会让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凭拳头大小说话的,也不会有人真的理解他们到底怎么想。所以真正意义上解决校园霸凌,不只是要帮助被霸凌的一方,更要帮助霸凌者。

还有一点,要帮助被霸凌的孩子提高自信。研究发现,不自信的孩子,容易吸引那些霸凌者,因为他们的气质比较容易让他们不寻求外界帮助,不敢进行适度反抗,这就让霸凌者宣泄自身身体和情绪的能量找到了突破口。这当然不是说霸凌他们就是有道理的,而是为了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培养一种不容易被人欺负的能力,毕竟人生道路还很漫长,要做到不被欺凌,总归还是不能指望身边人的良善和大人的保护。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可以从这两方面着手:一是,身体上,有更健美的身体,身体更强健,有一定防身技巧,这样的人一般人就不太敢欺负。二是,心理能力上,帮助孩子主动进行沟通,当他们碰到一些困难可以调动身边资源,这样的人别人也不太敢欺负。当然,成长在一更愿意倾听孩子想法和感受的家庭的孩子,一般来说,总是比较自信的。

所以,不管如何,校园霸凌都不是什么不可解决、只能动刀子的难题。只要循着上面的原则,就会有比较大的变化。

PART

03

真正可怕的是这些大人

行文至此,相信绝大多数的读者都知道了,孩子之间的打架,作为大人可以怎么理解,以及怎么对待比较好,假设矛盾升级为“校园霸凌”,又该如何处置,当不至于用这一悲剧事件当事人的做法来处理。

然而,让我感到恐怖的不仅仅是这个家长的骇人行径,还有认同他的那群“大人”:

1、他们的冷漠,这是很恐怖的。

一个大人,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怎么能对一个孩子,下得这么重的手?而且,还是在一大群孩子面前,没想过会给他们留下终身的创伤吗?

一个手无寸铁的孩子在校园被害,难道不该是对此无比痛心、无比惋惜,对凶手的野蛮行径无比愤慨?然而,这个时候他们还在谈论孩子有没有过错,还在冷嘲热讽……

这等冷漠,让我感到心寒。

2、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不听其他不同资料,这是很恐怖的。

连孩子是不是“校园霸凌”都没有求证清楚,已经认定就是孩子“校园霸凌”他人,就是男孩家长不愿沟通,这份自信从何而来?

后来陆陆续续出来不少信息:从学校老师那边透露的“行凶者有暴力倾向”、行凶者妻子表示的“行凶者脾气差,有家暴”、男孩家长表示的“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情况”等等,都是与之前与行凶者说辞不一致的信息。

然而,这些信息似乎无法动摇他们的看法,这种相信自己认定的信息后,就不再听别人怎么说的做法,行凶者也是如此。他就是认定了男孩就是欺负了自己孩子一年多,别人怎么劝说也听不进去。

3、把一个人的过失当作故意,把错误当作大恶,以升级的方式处理问题,是很恐怖的。

一个人有过失、过错,可以惩罚,但是总要遵循“过罚相当”原则,也就是多少错误,承担多少责任。

而且,我们往往不会真的非常计较,因为人都不能避免地会犯错,因此我们总能体谅别人的难处,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

然而,这些人的思维并非如此。

最近有一个新闻,说是在火车上,有人不小心打翻了水泼到了人,这其实是个无意中的过失,换作正常人,也就这么过去了。没想到这个被泼到的人就不依不饶,她直接用滚烫的热水朝对方的衣领中倒过去!

此等“升级”处理,其思路和这位家长“孩子被欺负”我就要“弄死你”有着很相似的逻辑。他们非常计较,而且喜欢用“升级”的方式处理问题,你敢动我一下,我就要灭了你!当然,支持这种做法的人,也着实令人恐怖。

4、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些人总是以恶意来揣度别人的言行,这是很令人恐怖的。

他们往往认为自己正直,别人都是要欺负自己、欺负别人的,对别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是从比较负面的角度进行解读。

他们认为老师是坏的,因为和家长勾结,认为被害者家长是坏的,因为他们是医生,自命清高……因为这种解读,本来可能没有什么事,在他们眼中,就很容易都变了模样,全都成了污糟事。

行凶者其实也是这样的思维模式,他对学校、对其他家长甚至对孩子,都是“不信任”的,总认为“有人要害朕”!

以上几点,在学理上,已经偏向于“偏执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迹象,我大胆猜测这位家长很可能就是这一类型的深度患者。

与其说那个男孩真欺负了他的女儿,不如说这一切很可能是他作为一个“偏执狂”的想象!

可悲的是,这些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有什么问题,从来都认为这个世界欠了自己,所以他们一般不会寻求外界帮助。

然而,竟然这么多人倾向于认同这个“偏执狂”,且他们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模式也很接近这个“偏执狂”,实在让我毛骨悚然。

一个孩子再熊,也总有办法治他的,然而人一旦偏执,那就没什么药可救了。

最后,希望被害者家属节哀!也请正被诋毁、偏执言论伤害的他们知道,这个世界还是有很多人站在他们这边的,毕竟不偏执的人总还是占据大多数的。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在母亲节之际,我想出了爱母亲的50个事由

经验丰富心理咨询师也常犯的错误有哪些?

谢娜袁咏仪张嘉倪公开谈产后抑郁:不是脆弱,也不是缺少陪伴

做人要懂得“避嫌”,张丹峰和六老师都栽在这里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一杯咖啡换一次心灵聚会:职场吐槽大会正式开启,不止有吐槽!

魔都第一届同城面夸会开启,这里只有表扬和自我表扬!

最后5个名额!5月25日开始!公益系统学习认知行为疗法@上海

上海50名愿意公益付出心理咨询师名录及申请通道(陆续更新)

一个深入认识自己的机会:专业心理测试“罗夏墨迹”公益申领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