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历被精神病“支配”的一周,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你会画画呀!你会拍视频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从自沉湖中却拉女孩上路的神经病夫妇,到国航机舱自封监督员的牛大姐,再到日本烧了京阿尼的精神病大叔,还有章莹颖案中刚刚被判终身监禁的主犯,末了还有刺伤任达华的妄想症患者。

这周,是被精神病“支配”的一周。

过去,其实也曾发生过不少以精神病或者人格异常群体为主角的新闻事件,但是印象中似乎没有如此密集,且每一桩每一件都成为了大众舆论的焦点。这确实在相当程度上引起了很多人内心的焦虑,甚至是恐惧

很多人想:

这究竟是怎么了,怎么一下子就有这么多的精神病?而且他们怎么会做出这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作为普通人,那我们又该怎么办?

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心理咨询师,在这被精神病“支配”的一周末尾,有些话不得不说:

一 怎么看以精神病或人格异常者为主角的社会事件?

首先,并不是精神病在增多,而是精神病人本身就挺多。(注:从专业角度看,大众认知的“精神病”和专业工作者认知的“精神病”不完全一致,大众认知中的“精神病”还包括一些从专业角度,不能算在“精神病”中的人格异常者,为行文便利,以下从大众视角出发,统称“精神病”)

精神病人从比重来说,只占人群中非常少的人口。翻看各类异常心理学的教科书,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都会告诉我们如下的比例:一般比例是人群中1%左右,不超过3%,而且很多精神类疾病是“共病”,也就是患有一种精神疾病的人可能同时有另一种甚至多种其他的精神疾病,所以并不是太多。但是,我们要计算一下绝对数,如果把这样的比例乘以我们的总人口,绝对值其实并不少。据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的数据,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人以上,但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更低。

而且,当今的社会的流动性在加强,精神病人的活动区域也在相应扩展,不像过去,大家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社区,影响有限。而且,信息时代,资讯又非常的发达,他们的一言一行,也就很容易被大众所知晓。所以,看起来好像就是类似这样的事情开始增多。

其次,这也是这些年心理普及工作成果的体现。

很多人说,过去这类事情听到的很少,现在好像出一个社会事件,当事人就“很容易”是精神病人。其实,并不是过去没有精神病人做类似的事情,而是过去我们不会意识到有些人做类似的事情是因为精神方面有问题,只是以这个人的人品不端、脾气不好或其他原因归因。随着社会进步,心理普及日渐加强,更多的人能够意识到,原来这些行为是精神疾病的所致。像任达华遇刺事件后,警方迅速地请精神科医生鉴定凶徒是不是精神上有问题,就是一个例证。

再次,犯事者是精神病人,对受害者反倒是一种宽慰,至少说明事情并非因他而起

一个人遭遇精神病人的伤害,总是不幸的。但是,正因为是精神疾病的原因,这反过来倒是说明受害者,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从这个角度,是对他们名誉的另一种认可。

遇害的小女孩,留美的章莹颖,还有任达华,他们都有很好的口碑,他们遭此不幸,完全是无妄之灾。精神病患者并不是冲着他们来的,而是他们不幸成为精神病患者犯案的对象。假设,我们不能确认是“精神病”犯事,按照“事出必有因”、“无风不起浪”的推断,就会演变成他们之前做了什么错事,得罪了谁,才导致今天发生这样的事情。正因为是精神疾病犯案,恰恰证明他们平时为人处世并没有什么过失,不是什么仇敌前来寻仇

还有一点,值得庆幸的是,因为我们搞清楚了这些人是患有精神疾病,就可以想办法去降低这些罪案发生的可能性。

如果说连他们干嘛要做这样一些事情的原因都搞不清楚,那么警方也好,当事受害者及家属也罢,当然还有其他社会公众,其实会陷入束手无策:既然无冤无仇,也不是精神病,他干嘛要做这样的一些事?

这是更让人感到害怕的。

二  如何理解这些犯事的精神病人?

首先,不要妖魔化精神病患者。

在一周之内,密集发生这么多事件,很多人觉得一时间这么多精神病,世界好像很可怕。其实,大多数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社会危害性其实很小,他对自己造成危害的可能性其实更大一些。而且,精神疾病的种类也非常多,就像我们生的其他疾病,有很多的类型。不要因为一种精神疾病患者做了一些可怕的事情,就认为所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都会做可怕的事情也不要因为一种精神疾病的某个患者做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就认为患有这种精神疾病的患者都会做类似的事情

精神疾病的患者会犯事,往往是各种原因叠加起来的结果,既有疾病因素,也有其他因素,还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切莫因为某些人个人的行为,就误伤一个群体。这跟我们其他普通大众一样,你们小区有人乱扔垃圾不讲文明,可以认为你们小区的人都是这种不文明的人吗?说的再直白点,没有精神疾病的人,也会干不少坏事,甚至也会杀人放火,那能说明没有精神疾病的全体,都会干坏事吗?

其次,一个人会变成精神病,乃至犯事,原因很复杂,切莫简单归因,责难一方。

很多人都会说是家庭的原因导致他们变成这样,说实话,我不赞成这样简单的推论。诚然,精神病患者家庭多少有些不完美,但是就因此认定家庭导致了他们成为精神病,乃至犯事,这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父母或者他的家人,其实是很不公平的。

心理学的发展认为,家庭因素对一个人的心理成长很重要,但终究只是一部分原因,绝非全部。心理学家大卫 · 科恩引用最新发展心理学研究资料,得出结论:父母对孩子心理发育方面的影响比大家认为的小很多。美国犯罪心理学专家,美国联邦调查局顾问斯坦顿 ·萨梅洛在他的著作《犯罪心理分析》一书中,也明确表示,罪犯之所以成为罪犯,和他们的父母关系非常小。

必须指出的是,一个家庭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人存在,他们已经背负着相当大的压力和精神负担,他们也需要有正常人的生活,要他们背负全天候的监管责任,不现实也做不到。如果出了事情一味指责他们的不是,还把他们犯事的原因全部甩锅给家庭,那只会让他们陷入一辈子的自责和内疚之中。

同理,我们整个社会机制的不完善,比如对精神病人的识别、预防、管理等,可能是导致他们犯事的原因之一,我们可以讨论怎么来做的更好。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至少这一周的这些事件,其实发生在全球各地,日本、美国这些发达国家精神疾病的研究和防治都走在我们前面,各类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但是也很难阻止这类事件发生,而且一发生也是性质极其恶劣的。所以,我并不觉得社会机制完善了,就一定能够消灭这些事。把板子打在社会机制上,甚至是具体的某个社会机制的执行者,比如社会工作者,既不公平,也有些随意。

事实上,现在有一种倾向是,一旦精神疾病患者犯事,就很容易抛出家庭过失论、专业人员(如心理咨询师)过失论,好像觉得是家庭对不起他们,心理咨询师没有帮到他们,才导致他们犯案。我想说,这种论调不仅混淆了犯案者主体是谁,夸大了他人作用,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了脱罪、减罪的挡箭牌。

在美国章莹颖案件中,这一点特别明显,辩护方为了帮助罪犯克里斯滕摆脱死刑判决,接连抛出了为他提供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师没有履行职责,他的家庭里有人精神有病,均成功引起舆论转移焦点,炮火攻向当事咨询师和家属,而这恰恰就成为他最终免于死刑的主要理由。

其实,精神疾病患者犯事,我们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的自由意志。人都具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很多事情可能自己是没办法决定的,比如说家庭不能选择,社会环境不能选择,但是,他还能在这些限制性局面下,作出自己的选择。精神疾病的患者,当然因为有这样的疾病,被剥夺了一部分的自由意志,这也是之所以要对很多的精神疾病患者予以“优待”和宽容的一个主要原因,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有一些自由意志存在。这也是很多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没有出去伤害别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归纳一点,精神疾病患者犯事,疾病、家庭、社会,包括他自己,都有责任。各方都别把责任推给别人,还是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加以反思和改进,才是真正的良策。

还有,精神疾病患者如果犯事,该承担的责任还是要承担,该对他进行的人文关怀也要进行关怀。不因为对他进行人文关怀,就认为他做的这些事情是对的,也不能因为要求他负担起责任,所以就不对他进行人文关怀。

很多人会觉得贴上“精神病”标签,就是在给他们开脱,而且事实上,因为他们戴上这个帽子,很多责任是减轻的,甚至可能免除。我觉得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这个安排。精神疾病的患者,不能理解并作出作为正常心智水平的人应有的行为,这主要是因为疾病造成的。我们同情他们身患疾病,并且因为我们具有把疾病和人分开的心智能力(而这是“精神病”做不到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是给予他们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对他们因为这个疾病作出的事情,更多的人文关怀。

对于犯事的精神病患者来说,这种人文关怀,恰恰也是体现了他们与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因为他们从来就不会对他人同情、同理,而我们可以对他们做到这些。

但是给予关怀,并不意味着就认可精神疾病患者所做的事情,包括他对整个社会所造成的伤害,更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他或者他的家人来为此承担一些补偿或赔偿。有相当多的精神疾病患者,他自己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至少从中国法律的角度上来说,对于精神疾病患者的免责,其实是卡的比较紧。这也有一个好处,其实也是督促这样的人,能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的去医治。其实,只要能够重视这个问题,特别是身边的人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大部分的人是能够控制好自己的行为,不至于严重影响他人,造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

当然,我们整个社会对于精神疾病患者不应该再搞歧视,这也有助于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氛围,帮助他们能够去及时进行专业治疗,正视自己的问题。假如还是继续歧视性对待,谁都不想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因为一旦被贴上这样的标签,就很难抬起头做人,以至于他们更希望隐藏这一面,然后不去治疗,问题就愈演愈烈,最终还是会伤害他自己,以及我们所有人。

三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第一,现在看来,我们每个人,都得学一学异常心理学。

异常心理学讲的是什么?它讲的是在人群中,那些非正常的人群,特别是精神类疾病的患者,具有一些什么样的行为表征,以及形成这些状态的原因。

作为普通大众,我们更多关注的其实还是自己的心理状态,我们通常理解人性、理解他人,也是按照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去理解别人的。但是这就让我们忽略人群中,虽然比例极少,可能1%到3%的人群,他们可能跟我们所思所想完全不同这一点。

无知总是会引来莫名的恐惧。然而,当我们对他们有所了解,特别是能够简单识别出可能“潜伏”在我们身边的精神异常者,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应对他们。

第二,要格外增强安全意识。

虽然绝大多数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不具有危险性的,但是这么多恶性事件之后,我们还是需要给自己敲响警钟。

对普通大众来说,结识完全陌生的人,我们要对他有一个观察期,了解一下这个人的精神状态是不是比较稳定。在不确定之前,不要深交,更不要单独往来。另外,要多跟身边精神状态稳定的人做朋友,而且要结伴同行。一般来说,一个个体的精神疾病患者,是不太敢在正常人抱团的情况下,作出具有严重伤害性事件的。

另外,公众人物及公众场合,必须要做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宁可做一回小人,也不要白白陷自己于危险境地。加强安保力量,在这个流行性增强的陌生人社会,非常有必要。

当然,公众也要配合各类必要的安检措施,千万不要嫌麻烦。


第三,不要逞一时之快。

说得通俗点,不要去招惹这些人。此类比较容易“犯事”的精神疾病患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易激惹”。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去惹他,他的情况会变得更加糟糕,而且很容易一点就炸,不顾后果。

举个例子,他也许说一句比较难听的话,大多数人总想着我干嘛受你的委屈,可能也会“回敬”几句,但是,这样做,其实是不利于你的。因为对方的状态不正常,对我们而言,做一件事会评估后果,我们会知道什么事可做,什么不可做,但是他们不是,他想着做就去做,哪怕坐牢对他而言也无所谓,所以这个时候,就处于“拿鸡蛋去碰石头”这样的境地。

我们没有这个必要为他们去牺牲自己的性命,所以,不妨就“让”着他。这也是为更认同国航飞机上,遇到牛大姐这样的人物,采用安抚策略的原因。安抚可以平息他们的冲动性,而一定要跟她争个输赢,反倒是会把自己陷入麻烦的深渊。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与精神疾病患者相处来说,可谓箴言。

如果你觉得他不是太正常,言行可能非常容易激动,那这些人我们就要选择远离,不要与他们对视,不要近身,最好不要混迹于他们的社会关系中。假如他欺负了你,占了你一些物质利益,或者言语上胜过你,你要克制自己想要“讨回公道”的心,学会止损,否则的话,很有可能你的损失将是十分巨大的。

第四,注意自己的心理状态。

心理疾病,包括精神疾病的发展,有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些人也不是生下来就是精神病患者。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免遭损伤,也要避免让自己也成为这样的精神疾病患者。要多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在压力普遍比较大的社会环境下,要学会寻求合适、健康的方式去释放自己的心理压力。要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的知识,定期做“心理体检”,这其实既帮助自己,也是造福社会。

我也呼吁,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也能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从源头上,减少精神疾病患者的产生。


被精神病“支配”的特殊时光,总会过去。明天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总体来说,这个世界,还是正常人为主,哪怕精神病患者,也是按自己节奏生活,与人无尤,而这些那些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显然不具有报道价值,却是绝大多数时间真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

而这点,我们也应牢记于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