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垃圾某人分类图鉴,可以休矣!!

 一杯咖啡心理 2020-09-29

用生命影响生命 ·2019 一杯咖啡公益心理团队志愿者招新

你会画画呀!你会拍视频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

心理信息共享专刊

AC专栏

囤书指南:给普通人的心理好书|值得收藏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简介: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长相年轻、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铭:惜时惜人。咨询小时数:2500小时,研究方向:职场心理、婚恋两性、身心疾病、朋辈心理辅导。近期关注:要事第一、正念减压、网络时代人际沟通。

编辑 |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编辑    禾沐

联系 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qq.com

随着上海地区开始热火朝天的垃圾分类,垃圾分类的4种类型,可回收垃圾、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等,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也有一些自媒体受到这一启发,开始把“垃圾分类”套用到人类的身上,比如说最先出炉的“垃圾男人分类图鉴”,立马成爆款。不少自媒体循着这个思路,也开发了不少“垃圾某人分类图鉴”,比如说垃圾司机、垃圾女人、垃圾上司诸如此类等等,甚至连我从事的咨询师这个小众行业也有了图鉴:垃圾咨询师。

一开始看到的时候,我觉得这大概也就是一时兴起的好玩,但没想到的是,竟然愈演愈烈,各行各业都开始延伸制作这样的“垃圾人图鉴”。我觉得,这种把垃圾分类的概念用在人身上的做法,如果继续蔓延下去,尤为不妥。

我在这边想呼吁一下,这一场以垃圾某人图鉴为主题的接力创作赛,可以休矣!

为何这么说?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

01
反对“垃圾某人分类”的主要原因

1、“垃圾人”是很主观的标准

对物品进行垃圾分类,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一个相对比较客观的标准,是什么东西,用完不需要了,就属于什么垃圾。当然从绿化市容部门来说,目前对物品进行垃圾分类还是不太统一的,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标准。由此可见,像物品这么简单的东西,分类都还没有定论,更何况是对人进行这样的分类呢?

目前,基本上看到的对于人进行的垃圾分类,都是根据这个人日常可能会有的一些言行,只言片语式进行的分类,确定他属于什么“垃圾”。分类标准自定,基本是凭借个人喜好,随意性很大。

说实在的,到底谁有这个资格来认定别人是垃圾呢?你认为是垃圾的行为,就一定真的是垃圾的行为吗?别人会不会觉得你做这类分类,也是一种垃圾行为呢?然后你又认为别人认为你对人进行垃圾分类的行为是垃圾呢?

这类事,弄到后面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根本就是没有任何标准,各说各话,各自不相信彼此,恶性循环的阶段。当然。如果说这纯粹是个人主观,那这件事情就没有多大在公众空间来探讨的意义了。


2、“垃圾人”没有改进空间

其次,给人戴上垃圾的帽子,不管他的行为是不是可能会比较恶劣,都给人一个感觉,这个人基本是被定性的。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这个叫“贴标签”的行为。就像我们给手机贴上手机这个标签,它就只能是手机了那实际上说不定它可以派上别的用途。

这种行为有一个最大的坏处,那就是基本上忽略了一个人的可塑性。总的来说,大多数的人都会做犯一些错误,不代表这个人就不能改变,更不代表这个人就不能跟你继续相处。如果我们总是对人对事采取一个最高的标准,别人做错事情,就归类到垃圾的定性,那说实在的,我们跟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相处都不会好,都会带着仇恨的目光,而且我们基本上就不会信任别人了。因为,就不会真的有人,一点点垃圾行为都没有!更何况,这个垃圾标准还是因人而异的!

我觉得重要的不是他做过一些什么样的事情,而是他能不能意识到自己这么做有没有问题,以及他愿不愿意改变,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去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绝大多数人我觉得其实都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拿这个愿意不愿意承认,愿意不愿意改变,作为评判一个人可塑性强弱的标准,也就是值不值得你在他身上继续花费时间,我觉得要更靠谱一点。

我们每个人可能也得得体谅别人,别人都有短处,我们也是如此。所以,当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平凡的,常常犯错,也会惹人不开心的众生,就没必要继续站在一个好像更高的高度,然后随意对别人进行评价了。否则,不是更该质疑一下自己,这种优越感从何而来呢?

3、“垃圾人”容易造成对立

我觉得这种垃圾分类,最大的影响可能是造成人群的对立。最开始说垃圾男人,这些被指责的那些人,会开心吗?所以,没多久就出来了垃圾女人篇。说垃圾上司,说不定过一段时间就出来一个垃圾下属。当我们这个都在用这样一种方式进行表达的时候,用你是不是垃圾,是哪一种垃圾来看待别人,也就把彼此放在一个对立仇视的角度你可以把我扔到垃圾桶里去,那我也把你倒了呀!除了制造仇恨,它无助于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02
对别人表达不满,真正可取的方式是什么

这些垃圾图鉴之所以流行,首先是比较好玩新鲜,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它也能够提供我们发泄情绪的渠道。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特别是遭遇到别人可能对自己做了一些自己觉得很不舒服的事情,但是通常来说我们有没有很好的发泄渠道,更不太可能轻易断绝关系。所以,有这样的一些耳目一新的表达形式,让一些人用扔扔扔的方式来表达出来。

站在传播学的角度,当然类似于这种刺激性、情绪性的文章,转发率更高,但是某种程度上来说,我觉得这对大众其实是不负责任的。他不仅帮不到人们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这些行为、这些人,而且妖魔化某类行为、某类人群,可能还会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这样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情绪过激,以至于最后变成互相对骂,或者一方憋着不说,然后积怨甚深。这样,情绪看似发泄,其实还在继续延续,而且事情的本质上还是没有得到解决,甚至可能更加激化。

借讨论这个题目的契机,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如果对别人有不满,怎么表达是可能更好的一种方式。

首先,搞清楚这个行为是对方真的是有问题,还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不舒服。很多时候会让你自己不舒服,并不是因为别人导致的,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原因。然而,通常我们总是选择指责别人,而不是去反思自己,因为指责别人总是更容易的,而且很“爽”,指向自己的话意味着自己要承担责任,这总是不情愿,而且会带来痛苦。

比如,有人说,先生一直听妈妈的,是不是“妈宝”,是个“垃圾”行为,其实我作为心理咨询师全面了解之后,发现先生和妈妈的关系其实是正常的母子关系,并没有界限太过超越的情况,而妻子和自己母亲的关系却比较糟糕,与其说妻子是抱怨先生“妈宝”,不如说她是很羡慕他们的母子关系可以这样好,而自己从来没有过。当然,要承认后者,比批判前者,总是更让人难以接受。

再比如,你觉得别人动不动就指责你,这个行为很“垃圾”,是不是也有可能,你在人际关系中,从来就不会表达自己的主张,却总是采用“被动攻击”的方式,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对,就是等着别人来骂你呢?人际关系往往是双向互动的,遵循这个互动视角,往往我们的行为表现,会导致他人作出相应的行为表现,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行为表现对别人产生的影响,一味指责对方行为失当,实际上是在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已。

其次,把人和行为分开。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个人做了什么样的事情,就认为这个人可能是更什么样的人。这种观点,其实是把人和行为等同了。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看,这其实是心智非常不成熟的一种做法。事实上,小孩子往往是这样的思维模式,你给我吃糖,你就是好人,过一会儿你不让我玩游戏,你就是坏人。

一个成熟的人,是能够把一个人的行为和他是什么样的人区分开,不会单单通过一个人具体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而是可以看到,一个人可能是比较立体、比较复杂的全貌。你能不能具备这样心智的水平,能够脱离一件具体的事情能够看待人,这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的能力。当你具备这种能力的时候,你不会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就全盘否定这个人,也不会因为一个人做了一些好事情,就不顾一切接受对方,也就是既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枉纵坏人

在生活中,你能够同时表达对他这个行为的不满,但是同时又能够认可这个人还有很多可取之处,这其实是更常见的现象。所以,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具体的行为,需要对方改正的也只是行为,而非具体的人,这样的话对方就不太会感到被指责,从而引发强烈的对立。

如果你真的对某些人、某些具体行为感到反感,那么最好的办法是你主动远离他。也就是说,你不在他的生活圈子里面继续逗留,而不是说你用“我一定要把你踹开”的方式来做表达。主动远离,不是说对方是垃圾,只是说对方跟你这个人是不太匹配的,没什么“化学反应”。

有一种心理学理论提出,每个人之间,其实都会形成彼此的“故事”,这个故事的情节其实是有模型的。比如,有的人是“学生与老师”模型,一方教育另一方,教育者热衷于传道授业,被教育者悉心遵从,都觉得这样挺好。有的人是“妈妈与儿子”模式,一方照顾另一方,“妈妈”百般呵护,“儿子”悉听尊便,也都觉得这样最舒服。

也许你看不惯这样的做法,但是这只能说明,这不是你的人际关系故事而已。你要找的是符合你人际关系的故事、模型。当你了解到这点,你也许就不会用花这个时间和精力继续去指责和分类对方到底是什么“垃圾”了,别人很可能不是什么“垃圾”,在有些人心中可能还是个宝,只是跟你不太合适而已。

说到这里,其实比较关键的一点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跟我们购物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对你来说有用的,你觉得这个人是你喜欢的、对你有用的(当然不全部是功利主义的“有用”,是泛指关系能够滋养)你就相处,如果对你来说是已经是鸡肋,我们现在都提倡“断舍离”,二手网上转手卖,从物品到人,也可如此,对你不一定合适的人,有可能他对别人可能就是很好的东西呢!

让我们换一个视角来看问题,当我们自己用垃圾的视角来看待别人的时候,肯定也会有很多人在用用同样的视角看我们。当我们想着要把别人扔出去的时候,说不定别人也在想着什么时候仍掉我们。这种相互伤害的模式,并不足取。如果我们能够转换视角,别人挺好,只是对我不合适,对我来说,找到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才是更重要的命题的话,也许我们会很好地祝福别人,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人,也邀请对方祝福自己找更适合自己的人,这可能会是更合适的相处之道,而且也更成熟的相处之道。

03
如何对待真正十分恶毒的人

当然必须指出,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不少很垃圾的事情,很垃圾的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这些年,我见识了很多人性的阴暗一面。在这里,我也想说几点:

首先,与其说我们要做一个垃圾某人分类图鉴,不如说我们需要提醒一些人,特别是很多入世未深的青少年,对于人,不能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概括化的认定。不要总认为人要么是好的,要么是不好的,人性是非常复杂的。人类的不端行为,用四种分类法,就能囊括吗?我觉得可能还太少!也许放十几个垃圾箱,可能还能分清楚一些呢!其实用不用垃圾箱来分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人际关系相处中,不要用一个非常单一的视角去理解关系、理解人性,这样既不会误把好人当坏人,赶走身边可能还不错的可交往的人选,也不会误把坏人当好人,让自己深陷危险的境地。

其次,我们要了解正常的人际关系该如何相处。垃圾某人图鉴上的很多行为,我觉得其实已经属于“非正常”的范畴。当然形成“非正常”的原因,可能不见得是因为比较“垃圾”,很有可能是这个人的人格不太正常,或者他有一些精神上的障碍。

对于很多人来说,他的人生经历很可能就伴随着和一些人格不太健全的人共同成长的经历,比如说他的父母亲或者他早年生活中一些重要的人,比如老师、重要朋友等等,就没有给过他一个正常的人际交往应有的状态。比如说谈一段恋爱,经营一段婚姻,与另一个人相处,大概比较合理的行为表现是什么样。与其说他们是存心想“垃圾”,不如说,他们是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是合适的。对他们而言,其实也很痛苦,他们就没有机会去学习怎样才算一个正常的表现。所以,不妨制作一些什么才是某人正常行为图鉴,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示范,这对他们而言,可能才是更为需要的。

当然,要警惕的是,不要去惹怒那些真正非常恶毒的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群中,确实会存在一些非常不正常的人,这些人属于严重心理疾病的患者,但是,这些人群,是绝对不会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通常这些人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恶性杀人犯,就属于这种反社会人格。当然,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反社会人格,可能不会采用杀人的方式,但是他们的手段也是非常阴险毒辣的,比如用精神虐待,或者背后搞你等。而这些人群甚至你都不太可能发现他不太正常,也就是说,这种垃圾某人分类图鉴里,你都不会觉得能够把这些人放进去,因为他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得非常平淡无奇,甚至可能还很优异。这也是垃圾某人分类图鉴的一大缺憾,说实话,那些真正“垃圾”的人,最应该引起大众警惕的人,很可能被制图的人忽略掉了。我倒是建议,这些制图者,可以在这些方面多加努力,补充制图,以补大众科普之需。

举例来说,类似这些行为,可以属于非常“垃圾”的精神虐待行为

1、拒绝直接沟通:面对直接提问只会闪避。对方从不直截了当。以至于被虐者要问自己“我哪里得罪他了?他为什么讨厌我?”

2、言语歪曲:不希望让你听清楚他在说什么。施虐者故意含糊其辞,制造混淆。事后他可以推诿说“我从来都没有那么说过”而逃避责任。

3、撒谎:一般不直接说谎,而是暗中制造误解,再把误解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方面。施虐者不管说什么,总有办法颠倒黑白,证明自己是对的,尤其当受虐者心神不宁又不想争辩时。受虐者之所以不安,是因为真相与谎言一直混淆不清。

4、嘲讽、轻蔑。嘲讽和轻蔑往往可以帮助施虐者占据一个高地。一般,施虐者在公开场合——先从夸张地描述一些无伤大雅的、甚至对方私密的事情入手,然后在周围同伴中找人与他唱和。

5、利用矛盾:以矛盾的方式妨碍沟通,因为不了解情况,所以无法回应。施虐者往往口头上说一套,行动上又是另一套。

6、否定人格:“要是没有我在你身边,谁会理你,少了我你只会孤零零的!”一个自我意识脆弱、缺乏自信的人听到这类贬抑的话,就容易将其吸收内化,以为那是事实。

7、离间与征服:施虐者很擅长挑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激起嫉妒与对立。

8、展现强势:施虐者喜欢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他懂得比较多,因此握有真理,而且是唯一的真理。他会把自己的主张说成是公认的前提。

当你发现跟这些人的相处,已经陷入了一个非常不健康的状态,请你千万不要用“你是垃圾”之类的方式来对待他。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激怒他,有可能他会对你进行一些非常过分的事情。面对这样的一些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想办法抽身而退,你宁可他把你当做垃圾一脚踢开,也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所以想办法把他当做垃圾一脚踢开,这样的话,他很有可能会对你做出非常恶性的事件,这也是我不希望你用“垃圾”图鉴的泄愤方式处理问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归根究底,我们的人身安全是首要的。

喊人“垃圾”一时爽,可是喊出之后,可能会麻烦一片。给物品进行垃圾分类,虽然不容易,但是究竟这是“死物”,而人,这个最复杂的“活物”,就由不得过于随意地进行“分类”了。与人为善,不出恶言,这不仅是对别人的尊重,其实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故而,垃圾某人分类图鉴,真可以休矣!

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

经历被精神病“支配”的一周,有些话不得不说

假如你年少不自卑

“我就是有点太紧张”|表现焦虑:恐惧和愤怒如何演变为身体症状

“再给你最后一次机会”| 如何处理一段被判“缓刑”的感情

“我怀孕了,丈夫把我推下悬崖骗保”请警惕身边的隐形贫困伴侣

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

早鸟倒计时!2019下半年朋辈咨询:适合大众自助助人的心理课

暑假公益 · 线上学习报名|啃书帮:共读《儿童叙事家庭治疗》

我们与爱的距离:一杯咖啡七夕相遇活动报名啦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习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一次|1-3次短程心理咨询工作坊

平民价上好课,2019仅此1次|LGBT友善咨询师上海培训

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2019最新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